APP下载

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2012-02-15刘梅仙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2年12期
关键词:溧阳制壶宜兴

刘梅仙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香液袭,玉露汲,雨前采,箬为笠。使我不禁想起那以壶铭及篆刻融为一体的曼生壶。这是紫砂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但陈曼生何许人也? 又何为曼生壶? 曼生壶的取材是什么?就未必是大家都了解的。博古可通今,如何极大程度的演绎传统的延续,这种种的疑问更增加了紫砂爱好者对曼生壶的钟爱和探求。

一、陈曼生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二、曼生壶

嘉庆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学士与陶人合作制壶,也可以说正是文化与壶品的契合,才有了今天紫砂壶的发扬光大。嘉庆二十一年,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因自己酷爱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随后,曼生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

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虽然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壶。

其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壶型变换多样,简洁流畅,古朴大方。其能流传至今且对后人制壶产生深远影响的除了其壶型的设计还有其雕刻,自苏东坡等文人雅士开始在紫砂壶上雕刻书法绘画后,紫砂壶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内涵,而曼生壶系列因为雕刻数量多,流传广,自成一个系列,所以在紫砂历史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曼生壶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据考查,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三十八种左右样式。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八岁就表示进入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就常常用『十八』来象征完善、成熟或极至。

三、曼生壶的取材

曼生壶在紫砂造型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诸多的文章都有评价。而曼生壶的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现象的有“却月”“、“饮虹”“、”横云”等;取植物的形态的有“瓜型” 、“葫芦”等;取实用器物的有“钿盒” 、“覆斗” 、“牛铎” 、“井栏” 、“合斗”“、“笠形”等;取几何形的有“汲直”、 “合欢” 、“春胜” 、“员珠” 、“方壶”等;取仿古器的有“石铫” 、“百衲” 、“古春” 、“延年半瓦”、 “飞鸿延年瓦” 、“天鸡” 、“镜瓦” 、“乳鼎”等。而在曼生之前紫砂壶造型大都承袭前代造型,陈陈相因,无甚变化。而陈曼生创造了一批新的款式,一改昔日繁琐、守旧、题材狭窄的局面,使之简洁、明快,面目一新,不愧为茗壶造型史上的一次创新。

曼生壶是文人参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壁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曼生壶的简洁明快的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位。使紫砂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后人叹为观止。

[1]《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2]《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溧阳制壶宜兴
海归吴凡:激情追梦的“新溧阳人”
走进溧阳忘记四季
溧阳牛马塘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之路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