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与现代艺术的互动——营造公共情感体验的场所

2012-02-02

四川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都江堰罗斯福场所

廖 容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征服观众。”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美术史上的历代大师,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面向的不是主动接受艺术的欣赏者,而是任何可以进入特定场所的普通公众,他们的看法体现了这些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他们的意见有时足以毁掉任何和他们的趣味相违背的东西。在这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公众的集体经验的冲突,公共空间中的现代艺术可能不再同于那些摆放在艺术馆、博物馆中艺术家所追求的个性、自我的作品或形式。这是一个艺术家、艺术追求与公众、公共意识相磨合的时代。现代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在与现代艺术的互动中,表现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公共认知感和归属感的特征。

1 理论上的公共艺术

从理论上来说,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城市中的建筑、雕塑、壁画都是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品,它们直接向公众展开,不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它们都与公众共同存在于一个公共空间中。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后现代主义呈现的文化现象,从现代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美学领域形成了颠覆性的革命,正如从艺术到公共艺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公共艺术又不止于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扩大了的艺术价值外,其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公共”代表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是社会的主体,“公共的”是共有和共享的意思,“公开的”是说信息观点要公布于众。所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指它设置的地点位于公共空间中,是被大众共同接受的物品,更应该是一种引起公众共鸣或思考的文化现象或精神。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仅是城市雕塑、壁画或城市中物化了的构筑物,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目、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催化剂。

2 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

在这里,参照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理论,简单地说,“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是有意义的具体空间。这一理论认为,场所的独特性是由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与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这种独特性在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的同时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因此这里的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的自然环境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

公共艺术的生成与存在,是以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空间环境为舞台的,因此,公共艺术品的产生是与其时代历史、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的社会色彩、人群的文化生活及周边的视觉结构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构成。由于生成的背景和自身的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区域、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性格,无论自然、景观、民俗、神话、宗教、传统、文化、事件、物产、人物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的符号记忆与区域的文脉特质,从而获得受众的认同。

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场所”关系中的自我存在,应该表达设计者对地域的认知,对社会文化的体验,对人文活动与心理情感因素的反应,以及实质空间中的造型、结构、材质、色彩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艺术并不是对场所精神的创造,它起的作用是对特定的场所精神与文化性格的凝缩或维系作用,总体上应该是对文脉的关照。

3 城市景观的公共艺术设计

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景观的艺术设计应该是解读地域、历史和场所精神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巧妙利用历史文脉营造有意义的场所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当地传统中提取设计元素并以现代艺术形式再现出来,既是全新的面貌又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特定的区域中建立起与公众亲和、相融而生的观赏方式,使公共艺术成为提供公众自由参与及进入的样式。通过两个例子来看看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的演绎与场所精神的体现。

3.1 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

1997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座酝酿半个多世界的纪念碑——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建成开放。这座纪念碑没有拨地而起的宏伟壮观的建筑,没有高高在上的雕塑,这个公园的主体是由3万多块花岗石堆起的石墙、超写实的青铜雕塑、浮雕和组合柱体。整个设计以一系列的花岗石墙体以及喷泉跌水和植物空间营造了四个各自独立但又一气呵成的空间(图1),代表着罗斯福的四个时期和他宣扬的四种自由,并以雕塑表现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图1 瀑布展现了罗斯福演讲时的激昂

公园中的重要的空间围合元素——石材,来自于罗斯福的家乡,简洁坚硬和富有张力的质感传达出罗斯福的魄力和坚毅的个性。公园中的雕塑作品《面包队》和《炉边谈话》,再现了困苦岁月里罗斯福给予民众的食物和精神的场景(图2),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感染现在来参观的人们。正如设计师所说:“我们设计罗斯福纪念广场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孤立的象征物,而是从根本上寻求一种完全的体验。这种设计强调一种唯有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才能创造出的特有品质,换言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营造一种纯粹的体验式的空间,而不是仅仅留在视觉的层次上。这种体验式的空间设计着眼于景观的激发、互动功能,因而它也必然适合不同年代的所有人群。”

图2 雕塑再现了当时的悲凉景象

3.2 都江堰广场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在设计中,设计者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方面入手,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市因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都江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设计挖掘城市水文化精神、成都平原的种植文化、建筑文化、宗教祭祀等特色对设计进行构思,结合了当地人休闲行为的特色,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最终广场的主题构思是“天府之源,投玉入波;鱼嘴竹笼,编织稻香荷肥”。在广场中心地段,设涡旋型水景,意为“天府之源”,中立石雕的编框,内填白色卵石,取古代“投玉入波”以镇水神之象,同时比喻古蜀之大石崇拜之要旨(图3)。除了上述主体景观外,广场设计的特色中以水景的多样化和参与性最为突出,利用当地充足的水资源,引活水入广场,以不同形式穿梭于广场中,人与水亲切交融,充分体现都江堰的水的特色(图4)。每年的都江堰放水节的举行和大众的参与更给此地增添了动态的精神感受。广场的艺术设计来源于对地域自然和历史及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也来源于对当地生活的体验,最终回归于公共生活。

图3 都江堰广场主体景观

图4 游人、儿童在广场玩水

4 结束语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德简单建设,最终目的也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需求,营造公共情感体验的场所,给人们心目中留存城市文化意象。它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和场景,通过物化的场所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向引导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使人文精神包围公众的生活,推动着城市文化的新发展。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龚力.浅析当今公共景观之艺术设计[J].广西轻工业,2007(10):112-113

[3]俞孔坚,石颖,郭选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J]. 建筑学报,2003(9):46-49

[4]梁永桐.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J].广东科技,2006(12)

猜你喜欢

都江堰罗斯福场所
拜水都江堰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远离不良场所
千古奇观——都江堰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