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山水画意探讨——以泰州周山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2012-02-02郑金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山河风景园林山水画

郑金

(南京拙景园林规划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1)

1 引言

山水画的创作在于取得一种山、水、天、地之间的沟通,并由此将人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中去。经过1 500多年的发展,山水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自唐朝以来就在美术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山水画的艺术观念亦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从而影响了整个东方的景观设计观念[1]。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古典园林在许多方面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也已经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那么,给予中国古典园林以滋养的山水艺术,是否能够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指出些许可行的道路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通过设计实践,寻求如何将“山水之意境”融入到“真山水”之中的途径。

2 山水画与风景园林在历史上的互动发展

对山水画和现代风景园林关系的探讨必然离不开对历史的回眸。中国画历史久远,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年代却较晚,可追溯到东晋至南朝期间。陈传席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分为产生期(魏晋时代)、停滞发展和突变期(六朝后期至隋初,隋至唐初,唐中)、高度成熟期(唐末、五代、宋初)、保守复古和变异期(北宋中、后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期(元)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6个阶段[2]。中国古典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周维权将其演变历程分为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5个阶段[3]。不难看出,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早于山水画,但其发展的转折期、全盛期及成熟期都基本上与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应。由此,黄长美概括了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上的联系,“周秦以前,人民生活困苦,无暇作此类发展,待社会逐渐稳固之后,传统又以人伦政教为先,教诲人们‘卑宫室’、‘居勿求安’,故建筑与园林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绘画上也是如此,中国早期的绘画以人物动物为主体,直到魏晋南北朝之时,社会动乱,老庄思想抬头,才形成了山水画和园林产生的背景。至唐宋之时,文治武功均发达,山水画因而大盛,园林也日益普及,其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元尚写意,明趋秀润,均有相似的历程。当然山水画和园林的发展虽然并非完全吻合,抑或有相违异之处,然而因为二者需要的文化背景相似,义理相通,故大致发展趋势相近”[4]。

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主体、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道法自然、隐逸思想、畅神载道、意境创造)上都表现了很高的一致性[5],正因为二者具有如此深厚的关系,所以在我国园林的发展中,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和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很多都来自山水画论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园林艺术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探讨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密切联系,必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园林的深刻理解,从而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有益影响。笔者在对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观、空间处理和意境表现等3个方面入手,总结了山水画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若干启示。

3 山水画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

3.1 启示之一:自然环境观

关于如何着手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观,我们可以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6]。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来源于人类的需要。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行为来说,人对自然的需求与向往是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山水画没有摒弃人,更没有摒弃自然,而是把人和自然放在和谐的位置。画中没有表达人的功绩,更没有表达神的威力,它在乎的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家园,人与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山水画为人们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在同为生命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平等、对话、互动、共赏,是风景园林设计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需要遵照的基本原则。

3.2 启示之二:空间处理

3.2.1 山水格局

山水画按照山水关系的不同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静水浮山。构图以静水为主,水中有多山被水面围合,其中山有近、中、远多个层次,有主有次,形态各异。山的稳定、永恒和水的清澈、平静相得益彰,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2)岛堤分水。画面构图是堰、堤把水面分成不同的部分,堤可以做通行的路径,多从画面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常为画面的构图中心),上有植物,如董其昌的《昼锦堂图》。

(3)夹山带水。画面构图以山为主,或是一线瀑布,或是一条细流,或是一潭湖水,或是几者的结合夹于其中呈现在画面的中部,如王原祁的《山中早春图》。

(4)环山抱水。画面构图是多个形态的山,环抱水面。山的轮廓凹凸不平,时而伸入水面,时而缩进山体,这样水就呈现出曲折多变的形态,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山水画中的山水关系是对自然山水进行高度概括与艺术化的结果,可为现代园林山水格局的设计提供依据。

3.2.2 景观层次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提出了山水画空间构架的“三远论”,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理论,能使山水画面层次清晰。园林布局则因动态变化的视点而集合了“三远”之意味,在园林中可借鉴山水画“三远论”,通过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对周围的风景画面进行裁剪、取舍、分割,构建景观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

3.2.3 主从分明

主从关系,在山水画中即画面上的物象应有宾主之分。画如此,园亦如此。主体中心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全局,控制着整体。同时也不能忽视客体的陪衬作用,要主景突出,客景烘托,才能使园林空间具有整体性。

3.2.4 疏密相间

在山水画中,画面主体是否突出,实际上就是疏密对比是否得当。疏密聚散的变化必须节奏起伏,才能打破平庸与呆板的构图。疏密关系处理得当,画面就会产生灵动感,主体表达就鲜明突出;反之,画面就混沌不清。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将“疏密得宜”列为园之第一境界。园林中的疏密相间,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布局和山石、水面及花木配置上。山水画论可以作为园林要素疏密相宜的理论依据之一。

3.2.5 藏露互补

藏与露一直是画家悉心揣摩的重要构图课题。“藏”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景物而将次要的景物隐藏于其他景物之中。藏景应有藏有露,如果一味藏景则意浅境晦,一味露景则索然无味,所以“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在山水画中,是用前景挡后景,不使后景暴露无遗,引导观赏者联想其后之景。在园林中,则可以先缩小空间,由小空间走向大空间,或用前景挡后景,引导游人走向后景,以产生“步移景异”、“豁然开朗”的奇妙感受。

3.2.6 虚实相生

所谓虚,可以说就是空,或者说就是无;而所谓实,就是满,或者说就是有。后者因为比较具象和有形,容易被感知,而前者感觉比较虚无缥缈,不大容易把握。宗白华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有了虚,才能显出实的自然生趣,有了实,才能体现虚的空灵有致,这便是“虚实相生”的道理。中国山水画的虚实处理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虚实在园林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以山水来看,山为实,水为虚;以山来看,突出的峰、峦为实,凹进的壑、洞为虚;以建筑来看,建筑形体为实,建筑空间为虚。园林艺术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其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远比山水画复杂,而山水画论却可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园林空间的塑造。

3.3 启示之三:弦外之音

任何一个画家,无论其技法多么精湛,都无法自信地说落在纸上的任何一笔都是完美的,但是,“意”的表达则必须淋漓尽致。伟大的山水画家之所以伟大,并非其表现技法如何纯熟,而是他们将自己对自然的独立理解融入到画面之中,从而使人们能够透过他们的画面,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独特的山水之神韵。这种对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强调,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趋向,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场所精神不谋而合。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对场所精神悉心体会的基础上,关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体验。

4 山水画意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实例

4.1 项目概况

周山河公园是泰州市承办第六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园博园,其定址于泰州市主城区南侧,位于海陵路以东、周山河以南、鼓楼路以西、新建东路以北,是象征泰州市历史文化的城市绿色景观轴线之南端。周山河公园规划面积105.221 8hm2,预留用地10.985 8hm2。项目基地以农田为主,地势平坦,区域内有少量河流穿越。

4.2 总体构思

周山河公园以“水韵·生态·和谐”为主题,力求传承“凤城”精髓,彰显“水乡”魅力,用绿色科技打造生态城市,从而重构泰州旅游景观体系,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推进苏中经济的腾飞。

周山河公园由中心湖区和环绕绿地构成整体框架。分区实现南北“动”、“静”分离,北部区域主“动”,配置有大型娱乐设施和各类娱乐主题公园,以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强调民众参与互动,增强市场辐射力;南部区域主“静”,以文化交流和科普教育为特色,突出静态休闲、节能环保的理念,提升地区吸引力。

从总体上看,周山河公园是以水面为中心的、围而不合的空间格局。通过路径的布局、建筑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创造了“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可居者”的“山水诗画”境地(图1)。

图1 周山河公园平面

4.3 周山河公园中的山水画意

4.3.1 周山河公园的自然环境观

周山河公园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对自然的理性思考和尊重,强调了将自然引入城市的概念。其设计以“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为宗旨,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的特点,确定了以自然生态为构景主题,形成了多功能、小尺度的空间结构。这正是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创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表达了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关怀。

4.3.2 周山河公园山水格局构建

周山河公园基址地势平坦,为了打破平淡的地形,规划人工开挖约26.3hm2的水面与周山河贯通,通过溢流坝和泵闸控制水位,形成可循环更新的活水。挖出的土方就地进行“土方平衡”,堆坡最高处约14m。通过地形改造,形成中部地势低、外围地势高的“环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图2)。

图2 周山河公园“环山抱水”之格局

4.3.3 周山河公园水体形态营造

在山水画中,水体形态尽量避免雷同。周山河公园以水为生态纽带,串绕起“河”、“溪”、“塘”、“渠”、“滩”、“泽”、“湾”、“泊”8种水体自然形态,运用动静结合、曲折有致、掩、隔、破等山水画中的理水手法营造以水为命题的主题景观(图3)。

图3 周山河公园典型水体形态

4.3.4 周山河公园展园营造

周山河公园的园博会展园主要布置在西面,共有13个城市展园和1个预留展园。各展园取意“山水画”的神韵来构思主题,由诗意传画境,强调景观的自然情趣和精神体验。各展区地形风格各异,由陆地、半岛、岛屿等多种形式组成,通过湖面、河道、溪流等自然手法进行分隔,形成景观元素丰富、整体风格统一的立体空间,拒绝人为机械地切割各展园边界。这种独特的设计手法有别于上几届展区的划分形式,同时也突出了水韵绿城的主题。展区近期为园博园服务,远期目标定位于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水上、沙滩类娱乐项目,为今后旅游产业的自主开发运营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4.3.5 周山河公园路径空间营造

周山河公园共设5个出入口,以各出入口为交通起点,设计有多条游览线路贯穿各景点,起到连接和组织各景点的作用。路径在形成周山河公园的整体画卷中起连接作用,站点和视线的变化会在观者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不同的画面,路径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横轴的山水画卷。周山河公园景观将“平远”、“深远”和“高远”集合于一体,景观画面通过路径空间的变化在“三远”之间转换,每一幅画面的布局均以山水画构图理论为指导,构建景观游览的“路径空间”。

5 结语

从风景园林的规划布局,到景观序列的呈现,再到每一个视点景观的构建,处处可借鉴山水画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拓展和完善风景园林的设计思路。本文通过设计实践,初步探讨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如何从山水画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的办法,力求通过此种方式推动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1]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黄长美.中国庭院与文人思想[M].台湾:明文书局,1985.

[5]阚 蔚.原画同构——浅谈山水画论构图法在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6]陈尚峰.中国山水画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室内设计,2006(2):34~39.

猜你喜欢

山河风景园林山水画
誓把山河重安排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万里山河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山河壮举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