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2-01-30李兴昌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苏北体育锻炼居民

李兴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基层社会结构的改革调整,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社区化,社区社会化”已成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区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体育锻炼已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确定:“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2]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密切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以其自然方式逐渐走进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走进居民聚集的街道和社区。

江苏省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与宿迁五市.自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并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以来,在全省各方面的共同帮扶下,苏北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基础得到了明显增强,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苏南地区相比,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苏北是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两个率先”的最大难点区和最大潜力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江苏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既要保持苏南现有的发展态势,又要促进苏北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随着苏北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群众健身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社区体育资源及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尚未很好地整合与利用,全民健身服务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在苏北欠发达地区调查研究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为苏北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规划提供区域性决策依据。对于促进苏北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生存质量和文明程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五市的城市社区体育。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检索和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国家体育总局网、江苏省体育局及苏北五市地方体育局官方网站等,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1.2.2调查法

(1)专家访谈法。专访有关群体管理专家,全国部分高校学者,就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城市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咨询、调查和座谈,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了《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并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课题研究要求。问卷发放时,在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五市中每市随机抽取五个社区,向每个抽取的社区随机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1 250份,回收1 20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1 126份,有效率93.8%。

(3)实地考察法。在走访街道、社区基层管理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还深入苏北社区健身点,晨晚锻炼点、公园、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经营性体育场所和会馆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苏北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实际状况。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详细、严格、科学的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

参照国家体育总局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项目课题组提出的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指标和标准[3],本课题将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划分为“经常锻炼”、“偶尔锻炼”和“从不锻炼”三个等级。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或比例能够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经常锻炼”的评价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偶尔锻炼”的评价标准是:(1)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为“每月不足一次”、“每月至少一次,但每周不足一次”、“每周一至二次”;(2)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达不到30min;(3)锻炼强度低于中等强度;“从不锻炼” 的评价标准是[4]:一年内不参加一次体育锻炼。

本课题对苏北五市25个社区1 126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图1。经常锻炼的苏北城市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29.2%,偶尔锻炼占59.6%,从不锻炼占11.2%。总体来看,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的健身热情较高,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距离《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人口35%以上”目标还有差距。

图1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

2.2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人群

苏北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性别分布从总体来看,男性占55%,女性占45%,男性多于女性。这一结果与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6]的结果一致。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各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总体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60岁以上老人参与率最高,占62.1%;其次是18—44岁的青年人,占53.4%;参与率最低的是45—59岁的中年人,占51.8%。中年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率最低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中年人是社会中坚力量,同时他们承受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压力也最大,余暇时间一般多用于休息,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

图2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人群年龄性别分布(%)

2.3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见表1)

表1 苏北五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一览表(%)

表1统计结果显示,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个人锻炼(占58.5%)、晨晚锻炼点(占11.2%)和单位体育活动(占10.7%)为主。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属于自发的、非组织化的形式。从年龄分布特点来看,老年人以个人锻炼和晨、晚锻炼点为主,有组织的锻炼以青年人和中年人为主。

2.4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多数居民选择“早上”、“傍晚”和“晚上”时间段来进行体育锻炼。从年龄分布来看,45—59岁中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多选择早上和傍晚时间进行锻炼,而18—44岁青年人多数选择在晚上和节假日进行锻炼。这一现象与不同年龄人群的日常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有关。中老年人一般生活规律,余暇时间较多,多选择早上和傍晚时间进行锻炼;而青年人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平时忙于工作,生活不规律,余暇时间较少,多选择晚上、周末及节假日进行锻炼(见图3)。

图3苏北五市城市居民体育活动时间选择情况(%)

2.5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所(见表2)

表2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所一览表(%)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所以小区广场空地(52.4%)、公园(50.7%)、社区体育场所(37.6%)这些非正规体育场所为主。青年人和中年人体育锻炼的场所较多,并且多为场地设施良好的正规体育场所,而老年人多就近选择一些小区广场空地、公园和社区体育场所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项目选择见表3。

表3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项目一览表(%)

由表3可以看出,散步和跑步因对场地器材要求低、简易有效而成为居民首选的体育锻炼项目,比例分别为61.9%和56%。除此以外,趣味性和竞技性较强的球类项目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欢迎,太极拳、气功等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2.6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见表4),其中“增进健康”、“增强体力”等生理原因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因,分别占参加锻炼者的47.4%和24.6%;“兴趣爱好”、“调剂生活”等心理原因占有较大的比重(分别为24.3%和23.9%)。青年人和中年人还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加社交”和“教育子女”的手段。

表4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一览表(%)

2.7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有30.4%调查者有指导者,69.6%没有指导者。指导者的身份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街道体协干部为主力,分别占40.7%和31.5%,在职体育教师(11.1%)、体育积极分子(9.3%)、离退休人员(3.7%)也加入到社区体育指导者的队伍中来(见表5)。

表5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者身份一览表(%)

2.8 影响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见图4)

图4统计结果显示,影响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分别是: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管理(26.8%)、居民缺乏锻炼兴趣(25.8%)、场地设施不足(16.7%)、场地器材差(13.9%)和无人指导(10.3%)。目前,苏北五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苏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

图4影响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 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

3.1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健康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各级政府要把辖区内居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将全民健身事业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评比考核体系,在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2 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修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体育参与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人口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7]。世界各国在推行全民健身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体育场馆建设和加大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上。进一步盘活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积极引导公共体育设施、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3.3 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应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把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并为其办理有关责任保险。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捐资、投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并按照有关规定实行相应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3.4 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一方面,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健全城市社区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和建立社区居民健身信息服务网,为居民提供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健身指导以及资讯服务,定期为社区居民举办科学健身讲座,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从而提高居民健身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周末和节假日,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健身,不断提高社区体育活动的普及化、经常化、科学化水平。

4 结论

(1)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低。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呈“马鞍式”,中年人参与率最低。

(2)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个人锻炼为主;锻炼时间多选择“早上”、“傍晚”和“晚上”时间段来进行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以散步和跑步最多。

(3)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其中“增进健康”、“增强体力”等生理原因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因,健身意识较强,动机正确,参与成因以“兴趣爱好”、“调剂生活”为主。

(4)苏北五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缺乏指导,指导者的身份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街道体协干部、在职体育教师和体育积极分子为主力。

(5)影响苏北五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管理、缺乏锻炼兴趣、场地设施不足、场地器材差和无人指导。

(6)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落实责任;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1] 陈旸.社区体育绩效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2000-2002)[S].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3] 江崇民,张一民,张彦峰,等.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J]. 体育科学,2009,29(5):31.

[4] 姚磊,田雨普,谭明义.村落社区中不同程度参与体育锻炼的农民群体特征分析[J]. 体育科学,2010,30(5):16.

[5] 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EB/OL].http://www.jssports.gov.cn/sxgk/zcfg/sjfgwj/29238.shtml.

[6] 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 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

猜你喜欢

苏北体育锻炼居民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石器时代的居民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苏北区块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高台居民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