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地面沉降特征研究

2012-01-28易长荣韦劲松

城市地质 2012年4期
关键词:监测网水准测量监测站

易长荣,韦劲松,陆 阳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办公室,天津 300061)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是华北地区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20多年来,天津市地面沉降控制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天津市开展了地面沉降预测、灾害分区等工作,为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地面沉降概况

天津市面积11919.7km2,其中约8000km2的平原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天津市地面沉降主要原因[1]。天津市地面沉降经历了4个阶段:(1)上世纪60年代前为初始形成阶段,60年代中期地面沉降速率30mm/a。(2)1959年—1971年为地面沉降急剧发展阶段。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地区因地下水开采量过大,地面沉降速度达到100mm/a,沉降区进一步扩大。(3)1971—1986年为地面沉降持续发展阶段,中心城区和滨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达1亿m3/a,沉降速率100mm/a。(4)1986年至今为地面沉降治理阶段。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后,大批封停地下水开采井,使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幅缓解,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维持在30mm/a以下。

上世纪90年代末,因郊区(县)经济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过量形成了新的地面沉降区。

2 地面沉降监测情况

为查清天津市地面沉降特征和规律,我们搜集了近期全市平面和垂向分层沉降监测资料(见图1),平面以大地水准测量和GPS监测技术为主,垂向以分层标监测为主。水准测量数据(包括分层标监测数据)处理采用一、二等整体平差,GPS数据则采用高精度基线处理软件GAMIT计算。

图1 天津市地面沉降监测网

(1)大地水准测量是监测天津市地面沉降成熟的方法,每年进行一次。2004年水准点监测网覆盖了大部分地面沉降区,2009年覆盖天津市全部地面沉降区。重点地区监测点平均间隔2km,其它地区4km,全部采用一、二等水准测量。地面沉降基准为中心城区李七庄基岩点,一、二等水准测量平差权重比为1.3:1,两期高程之差就是监测点沉降量,平均精度为5mm。然后根据全市监测点位置插值生成地理栅格,分辨率为100m×100m,并以此为基础统计沉降量。

(2)天津市GPS连续监测网由12个连续监测站构成,站点间平均间隔45km,于2005年底开始运行。GPS监测站全年24小时不间断采集数据,采样间隔为30秒。GPS监测方法以高程稳定的蓟县监测站(图1中JIXN)为基准[4],每天都可获得一个高程值,能形成长时间的高程序列,精度约为3mm,可计算任何时间段的沉降量。

(3)截至2011年,天津市共有分层标18组,其中深标10组,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及中心城区的轴线上,最大控制深度1200m。标孔间的高差利用水准测量监测,每月一次。分层标获取各个层位的沉降量,结合地面标水准监测可以得到监测层以下的沉降量。到目前为止,共有7组深标与全市水准监测网联测了两期高程。

3 地面沉降规律

天津市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分析地面沉降特征和规律,查明其平面分布和分层沉降情况,查明多年和年度内的变化规律。

3.1 平面沉降分布

天津市地面沉降总体上由北到南呈逐渐加重。2004年至2011年的大地水准测量监测结果显示(见图2),南部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超过10mm,其中超过20mm的沉降区占平原区面积的49%~56%。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部分区域地面沉降量则相对较小。

图2 2004—2011年天津市地面沉降范围示意图

3.2 分层沉降

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见表1),7组深标中除F11外,其它标组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监测层以下,所有分层标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300m以下的第四含水组及以下地层,其沉降比重一般在69%以上。

表1 天津市2011年分层沉降比例统计表(%)

天津市地区第四系土层深度约为550m,由5个含水组构成。新近系为地热水开采层,最深可达1500m。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第四含水组。

3.3 时间规律

(1)多年变化

近几年天津市整体地面沉降呈波动状态,全市平均沉降速率在24mm/a~30mm/a范围内。地面沉降和全市平均降水量的变化一致(见下图3)。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的波动受降水量的支配较大。这是因为在需水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水量越少,地下水开采量就越多,地面沉降越严重。且只有农业生产对自然降水依赖程度较大,工业等产业用地下水量与降水多少无关。

图3 天津市平均沉降量与平均降水量的关系

(2)年度内变化

图4是2011年度的GPS高程变化曲线,受图幅限制,将各GPS连续监测站的高程平移到同一纵坐标上。实质上,单个GPS监测站在近几年的高程变化趋势完全一致。10个GPS监测站的地面高程在年度内沉降趋势各异,共同的规律是高程曲线分别在3月初和6月初出现拐点。

图4 GPS监测到的2011年年度内高程变化

4 结论与建议

全市地面沉降的平面分布与产业布局有关,大部分地面沉降发生在第四含水组及其深度300m以下地层。全市地面沉降量与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年度内的地面沉降速度随季节变化。在制订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时,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减少地下水开采;

(2)调整地面沉降严重区域的地下(热)水开采层位。

[1]薛禹群,张 云等.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第四纪研究,2003,23(6):85~93.

[2]李红霞,赵新华,迟海燕等.基于改进B P 神经网络模型的地面沉降预测及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1):60~64.

[3]胡蓓蓓,姜衍祥,周 俊等.天津市滨海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地理科学,2008,28(5):693~697.

[4]董克刚,易长荣,许才军等.利用G P S监测天津市地面沉降的可行性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28(4):68~71.

[5]朱文耀,符 养,李 彦.GPS高程导出的全球高程振荡运动及季节变化[J].中国科学D辑,2003,33(5):470~481.

[6]李 朋.天津市地下水补给量时空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R].天津: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1986.

[7]王若柏.城市地面沉降的灾害链特征——以天津市为例[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31(1):54~60.

猜你喜欢

监测网水准测量监测站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三四等水准测量教学的测站图示法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利用监测网中断分析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
SDCORS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的研究
京沪高铁GSM-R网络接口监测网关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桥梁工程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
卫计委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 重金属污染涵盖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