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七)春节玩节与健康

2012-01-28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爆竹

温长路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七)春节玩节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身心健康;春节

1 放爆竹

1.1 节俗溯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春日》里说的;“过新年,好热闹,穿新衣,放鞭炮”,这是新儿歌中唱的,他们表达的主题都是以爆竹迎新春的事。爆竹在增添节日气氛、烘托喜庆景象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作用。就是国家庆典和迎宾活动中放的“礼炮”,如追根寻源,也与爆竹同宗同脉。据传,人们初始用的是爆竹声与光的威力,所谓驱邪逐兽者也,用于喜庆是后来的演变;礼炮初始于战船上用于打仗的火炮,用的是其声和光产生的摧毁力。当战船在别国靠岸时必须把炮膛里的弹药放光,以示没有敌意。用于迎宾表示礼节,也是后人对这一意义的发展。从常说变,论小说大,黑炸药有如此神妙的作用,难怪人们明知爆竹包藏祸心而照放不误。看来改俗立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爆竹,包括世面上流行的鞭炮和烟花,在中国民间的普及是宋代之后的事。因为,它的名和实都是宋代之后才有的,并且基本与后世的产品有了质上相同的内容。它不仅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欢,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自明代始大宗向国外出口。清代“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的鞭炮、烟花,论其声,远传数里;观其形,五颜六色。其花样品种,均为历史之最。就鞭炮说,有一响、二响、小鞭、大炮等,不一而论;就烟花言,有小如指甲的瀑布飞,大如排球的春雷花,品种近千,枚不胜举。仅市售礼花弹一项,就有十几种之多。我国生产鞭炮、烟花的厂家遍布全国各地,驰名的莫过于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广西南宁、江西萍乡等几处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地。

1.2 健康话题 爆竹对于普通人的作用,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就是“赏心悦目”,即增添节日气氛,活跃节日生活,领略爆竹声响、色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爆竹也曾计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福的记载:唐代一位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内装入硝,导引爆破,用以驱散山岚瘴气,控制疫病流行。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举动。如今的人工造雨,用的也是这一原理,是爆竹功能的科学发展和延伸。

爆竹造成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一是对环境的污染。因它的主要成分是硫磺、碳粉、硝酸钾、镁粉、铝粉和合金粉等,在燃放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合物及金属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碳黑、二氧化矽、硫等有毒粉尘,会导致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鼻炎、咽喉炎、头痛、头晕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也有因毒尘在某一区域内过于集中而引起急性中毒事件的。二是噪音和强光伤人。1999年春节,北京市近郊燃放爆竹时的平均噪音为65.2分贝,高于国家标准10.2分贝。通常爆竹的噪声都在90分贝上下,对人的危害已不可低估。一些大型爆竹和在集中燃放的场合,噪音可高达120分贝,对人的听机能和大脑机能产生严重损伤,直接或间接引发耳聋、耳鸣、耳膜破裂、头痛、失眠、心悸、烦躁等病态的出现。爆竹燃放时的强光,也会造成对视神经的损害,使眼的分泌功能异常、发生炎性病变,乃至对视力产生明显影响。这些危害对胎儿、婴幼儿、老人、心脏病患者特别敏感,危害程度也相对严重。三是造成火灾。爆竹的原料本来就是易燃的化学药品,加上厂家为增加燃放效果而不断添加氯酸钾、镁铝合金粉等,就更增大了爆竹的燃烧、爆炸力。1公斤发烟黑火药在燃放过程中能达到2200~2500℃的高温,产生很高的气压和冲击波。火花四溅的鞭炮和高射程的烟火十分容易引发易燃物发生燃烧,造成火灾。2011年春节期间,仅北京市自除夕夜至次日凌晨1时因此造成的火灾就达161起,比上年的58起上升了178%。央视新址2009年春节烟花爆竹引发的大火余音未息,2011年春节沈阳的一家高达219米的建筑也因此被大火吞噬……全国各地的统计数字表明,这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均每年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爆竹造成的问题,最严重的是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常见的有炸伤眼睛、损害面容、烧伤肌肤,乃至粉身碎骨的。这决不是骇人听闻,这样的事年年都有发生。稍一留心,各种新闻媒体都有这方面的报道。在这些伤害事件中,造成眼睛伤的最为多见,少年儿童是最大的受害者。当爆竹产生的冲击波及火花带着砂石、紙屑、灰尘射入人的眼内时,轻则损伤眼睑、结膜、角膜、泪小管、前房,重则穿破眼球和脑颅组织。因此挖掉一只眼已成终生缺陷,而诱发交感性眼炎,导致另一只眼失明的也时有发生。还有因脑神经受伤而导致机体运动功能障碍和继发性癫痫的,使人从此背上沉重的包袱。其它由于爆竹毁容和烧伤肌肤的情形也令人惨不忍睹,为此而丢掉性命者更没有价值。2011年春节期间,仅北京市因放爆竹引受伤而去医院就诊的就达409人,同仁医院一家就接诊了104人,一天之内进行手术几十人次。

1.3 相关连接 近年来,禁放和限放爆竹在不少大中城市已开始逐步实施,虽有收效,阻力很大。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民俗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了的。关键问题仍是加强安全教育,掌握科学燃放方法,以尽量把爆竹造成的社会危害、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鞭炮会减少节日的喜庆气氛。还有作为人一生仅有一次的婚嫁,缺了鞭炮也多少使感到有点遗憾。如何既能体现节日喜庆气氛,又可除去爆竹带来的弊端,成了人们一致困惑的问题。一些人想出了用踩气球制造气氛的办法,但数量少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多了又成本太高。近年,新加坡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研究,耗资31万美元,生产出了一种既安全,又无污染,还具有爆竹效果的充气式爆竹,使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这种爆竹,不使用火药,所以就避免了传统爆竹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灾难。这家公司准备把把这项技术介绍到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以进一步扩大它的市场。目前这种爆竹每串售价500新元(约合312美元),价格有些偏高,要被普通老百姓接受,恐怕还有些时日。

放爆竹要的是喜庆、欢乐,如乐中生悲、喜中出祸则后悔迟矣!花钱买灾难,千万不要办这样的蠢事!

2 串亲戚

2.1 节俗溯源 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互相走动一下,对增强交际、联络感情、加深友谊,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平时大家都比较繁忙,不少亲戚走到走不到的,谁也不怪谁;节日吃饱了饭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干,串串亲戚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串”有互动的含义,约定成俗,亲戚间你来我往便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一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从节前的腊月二十三到节后的元宵节,差不多有一月之久。一些地区还有“不出正月年不尽”的说法,串亲戚的时间还可能更长些。

在所有亲戚中,女婿陪媳妇回娘家,算是最要紧最隆重的一家。在北方不少地区,都把它定在正月初二,称它为“回门”。在过去,到了这一天,媳妇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女婿们人人都提着大包小包,富家的坐轿、骑马,穷家的套车、备驴,再穷的就是步行和肩扛了。说也难怪,古代嫁出去的姑娘平时是不允许随便回娘家的,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次机会,当然要慎重对待的。在回门活动中,最看重的是新婚夫妻,最受“气”的是新姑爷,不少地区都有“逗姑爷”的习俗,无论长幼都可以逗他,以姑娘的嫂子们为主,逗得再过分也不能表现出生气。她们把辣椒、盐粉等刺激性很强的食物包入饺子中,让新姑爷吃得声声咳嗽、满眼含泪,大家则以笑为快。如今时代不同了,汽车、摩托车这些便利的交通工具已不算稀罕,条件再差的骑辆自行车也是不成问题的。出了门的姑娘随时都可以回娘家,姑爷们再也不甘心忍受耍逗了。“回门”只是形式上应了节俗,亲人团聚一次,拉拉家常而已,实际已没有多少传统上的意义了。

2.2 健康话题 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育。从姑娘回门,我们联想到养老敬老问题。这既是中华民族以孝为先光荣传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的宗旨之一,是所有作子女的天职,是社会的公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正受到孤独的煎熬。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中唱的就是这一主题,希望子女“捶捶背”、“洗洗碗”反映的正是父母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和不算高的要求。

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是无法用固定的价值衡量的。当皮肤中水分减少、皱纹满布,当个子逐渐变矮、驼背弓腰时,抬头望着长大的子女才终于发现,这些水分和高度都注入了他们的身躯。作父母的都企盼着自己的子女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孝敬父母。在中国,这种反哺型的邻代关系延续了几千年,既是中国人根据自己国情的创造,也同时打造了中国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关系还将继续存在下去,绝大部分的老人还要在家庭中安度晚年。集体养老——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或养老院,虽然不失为一条解决老人孤独与子女无暇照顾矛盾的有效途径,但传统道德给他们带来的惧怕社会舆论说三道四的心理和现实生活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局限,也使这一办法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实施和推广。

“吃水不忘打井人”,孝敬父母一直是我国人伦道德中的精髓。绝大部分子女能把孝敬父母当作自己的责任,尽力把父母赡养好。一些子女为了让老人满意,宁肯自己忍受各种委屈,甚至违心地满足老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使“好事没办好”的情况不断发生。比如不考虑老人的生理特点过分给予高脂肪类的营养,使一些老年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苗头;不考虑病态下的饮食禁忌,让躺在床上的老人过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使疾病恶化等。因此,提倡做子女的要学点心理学和老年护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养老方法。性格“儿童化”是一些老人心理变化的特点,这就是俗话说的“老换小”现象。对于老人提出的缺乏科学道理的要求,不能盲目顺从,但要说明道理。有心理学家提出,对老人也有个“哄一哄”的问题,让他们在不能得到物质满足时得到精神上的安抚。

2.3 相关连接 在对待养老的问题上,主流虽然是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些甚至是严重的。不赡养老人或赡养不善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家庭中的小打小闹无法统计,闹到“公堂”上的也不少见。华东某市法院的涉老案件中,有13.5%为赡养案,位居榜首;西北某市28名自杀老人中,有64%与子女赡养问题有关;西南某县41名自杀老人中,有63.4%是因为子女不赡养而走上绝路的;某市对一农村的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它如财产纠纷、干涉老人再婚和人身权案,也是各地涉老案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日常生活中“刮老”、“啃老”的问题更司空见惯,子女婚嫁、生子、购房的沉重负担使不少父母不堪承受,全国2 /3的男青年和1/ 3的女青年都有靠父母“赞助”的行为。“带了儿子带孙子,当了父母当保姆”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老人把星期天形象地称为“啃老日”,把自己称为“老奴隶”,对孩子们这种无穷无尽的“骚扰”摇头叹气。

老是自然的规律,对于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养老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国策。1996年8月29日,在全国八届人大第21次会议上,代表们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问题从此有了法律武器,成为政府行为。联合国大会把每年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日”,以唤起国际社会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母亲节”、“父亲节”,以纪念老人对子女们的贡献。如美国的“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国家要举行庆祝活动,子女们要给母亲送礼致贺。“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这天一清早,子女要亲自到厨房动手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

3 唱年戏

3.1 节俗溯源 春节唱年戏不仅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涉及范围也广。这除了说明人们对戏曲的喜爱之情外,与我国是一个戏曲大国、剧种数目和演出团体之多为世界之最有关。戏曲是在先秦时期就有的事,是从巫的“跳神”演变而来的,与宗教祭祀有着血肉联系,至今还用“艺术殿堂”来称谓它就是这种关系留下的影子。当然,那时的戏曲还不是一门溶唱、做、念、舞为一体的完整艺术,它的完善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期之后才出现的,可追溯到南宋初年。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永嘉一带的“南戏”,也叫“永嘉杂剧”。第一个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就是现在看到的《秦香莲》的前身。它经历了从初始到《琵琶记》、《铡美案》等几度变迁,历时近千年而不衰,可以说是我国戏曲史的缩影。那时还没有“演员”一词,对表演者的称呼为“优”、“俳优”。至于称“梨园弟子”则是唐以后的事,原是指乐器演员的,缘于李隆基在皇宫的梨园里集训乐工演奏《法曲》之举。到了元末明初,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场白中已有“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的话,说明“梨园弟子”是指戏曲演员了。“演员”的叫法是非常现代的,是20世纪初才从外国引进的,不过百年而已。

有人考证后提出,唱年戏的风俗是由“逐傩”发展而来的,由最初的春节期间驱逐鬼邪的活动逐渐带上了娱乐的色彩,由皇家贵族之家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之中,由摆摊卖艺、家庭经营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戏和舞台表演。

3.2 健康话题 欣赏戏曲,包括听音乐唱腔、看做派演技和领会剧目的故事情节等综合内容,观看戏曲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耳目、休息身体、缓解疲劳,得到感染和启迪,这其中许多是与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内容,特别是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内容。有些戏曲看了之后使人心情平静,起到安神镇静的作用;有些则使人兴奋不已,起到提神助兴的作用;有些使人怒发冲冠,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有些使人茅塞顿开,起到舒心解郁的作用。有人把戏曲比喻为“可口的精神刺激药”,还有人把剧场比喻为“没有疼痛的医院”,可见它与医疗、与人类健康的作用早已被人们认识、接受,并在潜移默化中被广泛运用了。汤显祖说它有能使“瞽者欲观,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的作用,甚至钩魂摄魄,令人倾倒。近年来国内外对音乐疗法运用的升温之势,也包含有戏曲的功能。如英国有用它催产和缓解疼痛的,日本有用它治疗精神病和痴呆的,我国也有用它治疗记忆力减退、抑郁症和高血压的报道。有研究说,它产生的兴奋、镇静、止痛、降压效果是肯定的,但仅限于以管絃丝竹为主体的古典音乐。嘈杂的现代派乐曲不但没有这些作用,相反还会引起失眠、头痛、耳痛等不适。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对一个由208名成员组成的现代乐队调查的结果是:70%以上的人患有神经过敏症,60%以上的人时常产生急躁情绪,22%的人情绪消沉。我国的戏曲音乐,属于用传统的乐器演奏的一种古典音乐,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加上看戏是一种视、听、想的综合欣赏,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就更大了。近几年在不少地方兴起的“戏曲茶座”、“戏迷角”、“票友会”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娱乐形式,颇受老百姓欢迎。亲身参加演唱活动,还能把心中的积郁“哈”出来,对锻炼心肌和肺部机能,对提高大脑气血供应和增进食欲都是有帮助的。

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帝王。看戏毕竟是一种娱乐活动,如果说它对健康的益处,只能理解为是一种与健康有关的精神疗法、心理疗法或对一些疾病治疗的辅助疗法,它不等于吃药,和药物疗法的功能是不能相互取代的。相信没有人去钻这样的牛角尖:把舞台上“三五人千军万马”的虚拟表达真正搬到战场上去打仗,也不会借戏曲对健康有益的宣传代替吃药打针、住院治病的。

3.3 相关连接 中国是戏曲大国,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有的还不止一种。不少地区、县,甚至一些乡都有自己的剧种,全国剧种的数目在360种以上,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它一点都不夸张。中国戏曲的代表是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它的影响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经超越了国度,成为世界上流行的剧种。其早期称为“皮簧戏”,包括西皮、二簧两种腔调,后来逐渐溶入了昆曲、吹腔、秦腔、民歌等多剧种特色,逐渐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京剧。京剧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出现了像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徐碧云等号称“五大名旦”的一批名家。它不仅讲究唱腔和做派,而且讲究穿着和脸谱,特别是象征人物形象、性格、政治特征的脸谱,更引起人们的兴趣。在中国,普通老百姓都会通过脸谱认出戏中的“好坏人”:红脸表示忠烈耿直,如关羽;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如曹操;绿脸表示草莽好汉,如蒋平等。这些脸谱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定型,如要改变它,大多数人准不认账。此外,还有表示干练勇猛的黄脸、热情恭谨的紫脸、少壮毒辣的灰脸、邪恶寇盗的蓝脸、神怪仙佛的金银脸等。从审美学观点看,脸谱所勾划出的不仅是舞台角色的演出符号,而且已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近年,这些脸谱还被印在布料上,画在蛋壳、鹅卵石上,作为工艺品出口国外市场,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京剧艺术深远的文化内涵。“脸谱化”,还被用作人们形容和批评现代某些文艺作品表现手法简单、单调、重复的代名词。

4 堆雪人

4.1 节俗溯源 瑞雪兆丰年,如果春节前后能遇上一场大雪,节日的欢庆气氛就更加浓厚了。特别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更有了玩的内容,堆雪人、打雪仗,把雪的乐趣溶入到人们的情趣之中,格外让人惬意,连大人也会禁不住介入其中。在日本新县安冢县安家乡,人们为了推销本地的土特产葡萄酒和牛肉,就根据对消费者过春节购物心理的推测,以白雪为原料,与这些土特产混合做成不倒翁形状的雪人,作为过年的礼品销售。消息传出,预约定货的电话就接连不断,每个“雪人”包括运费在内售价600日元,销售范围遍及日本各地。

雪是洁白的,出于对它的爱,咏雪之风自古就盛。有写其动态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有写其静态的,“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有写其形象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未有柳絮因风起”;有写对其感受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加拿大还有“雪的艺术祭”,每年冬季,渥太华的联邦广场旁都点缀着各式各样雪的艺术造型,有花神降雪、香玉倩影、雪中城堡、芭蕾起舞、奇兽怪禽等,精美的制作和奇特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增添了人们爱雪、爱大自然的情趣。我国哈尔滨的冰雪节,是现代中国式的“雪祭”,奇灯异彩竞放的冰灯游园会,乘冰帆、雪橇漫游松花江活动等,融化了雪的寒冷,带给人无尽的欢乐。雪,太美了!

4.2 健康话题 农村人说雪美,最重要的是雪为农业带来的好处。雪水浸种,能杀灭病虫害,保的是丰收之根,《本草纲目》中已有“用(雪)水浸五谷种则耐旱不生虫”的话。即便留下侥幸未被杀死的害虫,化雪时的土壤低温也会把它冻死。“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地面为土壤保温,融化时给土地保存了充分的水分,这自然对丰收有利。雪水还是上好的肥料,1公斤雪水中含氮化合物7.5毫克,是雨水的5倍。用雪水催种,种苗出得快、长得壮;用雪水喂猪、喂鸡,猪、鸡发情快,产仔多。

城市人说雪美,最重要的是雪对环境清洁有益。它对灰尘的亲和力,使得植物叶片清翠如洗,还有利于其光合作用。它能释放大量的空气负粒子,使空气清新甜润,让人呼吸到质量上好的“食粮”,这自然益处无穷。用它清洗衣物、陶瓷制品也有效果,它能把污垢“吃”掉,使这些物品焕然一新。用融化的清洁雪水沏茶喝,不仅味美沁人心肺,还对防治动脉硬化等疾患的发生有一定辅助作用。

对雪的医疗作用,我们的祖先研究很多。《本草拾遗》说它“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酒后暴热、黄疸,乃小温服之”。《儒门事亲》说它“洗目退赤”。《医林纂要》说它“降热杀虫,清肺利水”。《日用本草》用它“煮茶煮粥,解热止渴”。《千金方》用它“灭瘢痕”,开创了我国冷冻疗法之始。李时珍在他的著作中还记述了宋徽宗因食冰过多而病脾疾的医案,治愈此病的方法就是冰雪水煎的大理中丸。他同时还记述了用冰雪水降温的方法,对“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膻中,良。”这与后世运用冰袋降温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现代有用冰雪水预防冻疮、小儿痱子的,也都有很好的效果。它的重水含量是普通水的1/4,俄罗斯科学家称它为“活水”,饮用它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4.3 相关连接 雪虽好,也会为害于人。且不说有地区局限性的雪崩吞噬过人类的生命财产,就是大雪封门也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乃至危害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在诗中已经记下了大雪压折竹子的事,生活中大雪压塌建筑物的事也不罕见。“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傅察诗中说的雪光,对人的眼睛有害。雪地反射日光中的紫外线被人的眼睛吸收后,就会引起对眼的光电性损害,使双目突然发生烧灼剧痛、羞光流泪、充血水肿、眼皮痉挛等症状,这就是平时说的“雪盲”,又称“紫外线眼炎”。雪大路滑,容易造成摔伤和骨折,最多见的是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贪玩的孩子和行走不稳的老人身上。剧烈疼痛和站立、行走困难是其主要表现,也有发生下肢缩短,造成屈曲困难、外旋畸形的。这虽然与他们自身骨质疏松的内因有关,也不能排除雪的过失。在雪天发生冻疮、冻伤的事,几乎年年都有。从理论上讲,这在0℃以下时才会发生,而由于雪天环境潮湿,0℃以上也时有发生的,主要对象是玩雪的小孩和在野外环境中工作的人。有道是“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要融化1克0℃的冰雪就要吸收80卡热量,自然要感到冷一些。祖咏在《终南望余雪》诗中说的“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指的就是这种现象,此时防冻就更显得必要。但只要心中有数,不贪恋雪景,戴上防护镜,加强防滑和保暖措施,由雪造成的这些危害大多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每年当雪花纷纷扬扬自天而降时,看到雪的人都会面露喜色,看到雪的孩子更会欣喜若狂。那景象,都历历在目;那童趣,还令人陶醉。春节来场雪又是吉兆的象征,人们当然更高兴了!

2012-02-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7.075

1672-2779(2012)-07-0109-04

(本文校对:韩世辉)

猜你喜欢

爆竹
空气爆竹
鞭炮噼啪响
爆竹小孩
爆竹小孩
爆竹
除夕夜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