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脉的《内经》证源

2012-01-28张继烈鞠鲤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变异型涌泉内经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00)

革脉的《内经》证源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00)

内经;革脉;中医经验

一般认为首先描述革脉的是张仲景[1],《伤寒论》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2]。

《濒湖脉学》说:“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3]。《三指禅》云:“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5]。张潞说:“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鼓皮”。陈修园说:“浮而搏指为革,中虚外坚,似以指按鼓皮之状”[6]。《诊家正眼》云:“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而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7]。王叔和《脉经》也对革脉有不同的论述。前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内经》中并无革脉,对革脉的描述均散见于后世医家的论著中。

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通过数十年的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革脉不仅见于三脱(血脱、精脱、液脱),也见于气虚或气血两虚同时脉体兼痰瘀壅滞者。高血压早期,多有脾气不足,还可气阴两虚。当脉中血量明显减少,气虚推动无力,脉体软弱空虚,充盈不足时,脉体较粗大或脉边较为明显,常见虚脉或革脉,可以使用补脾益气药。有的患者虽已出现了虚脉或革脉,但可无任何明显症状,血压常不高,或忽高忽低,这可见于遗传性高血压,也可使用补脾益气药。

《内经》对此也有一些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浑浑革至如涌泉”。对于这句话,多数人的解释是形容脉来滚滚而急,似水流盛大,好象涌出的泉水一样。《脉学类聚》说“浑浑”:纷乱貌;“革”:急切貌[9]。一般都认为是“邪盛,精血衰,病进”[8]。《针灸甲乙经》说:“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泉涌,出而不反也[4]。《脉学正义》也云:“浑浑革革,与如涌泉,宁非邪气有余,病势正盛,故为病进而可危”。[9]我们则认为此处之“革”便是指革脉。但这种“浑浑革至如涌泉”,必定是在轻按时“浑浑”貌似“涌泉”,中取、重按时便见中空、边硬。正如《素问·大奇论》所说:“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如在中取甚至重按时仍较有力,仍然“脉至如涌泉”,那便是一种“变异性革脉”。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平人气象论》说:“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也说:“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灵枢·逆顺》说:“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区分革脉与“变异性革脉”。

可见《内经》中不仅有革脉,也有“变异性革脉”的描述,在“太阳气予不足”“此谓不及”时应该补脾益气,这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我们发现革脉不仅见于高血压早期,也可见于高血压的中、晚期。在高血压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脉体常由较细慢慢变得较为粗大,逐渐出现革脉。这种轻取浮弦,中取“如涌泉”的“变异型革脉”,实际上是一种动脉已硬化,气血尚未虚的高血压,此时不宜使用补脾益气药。但这种“变异型革脉”将会不断的变化,最后随着气血的渐虚也必将变成典型的革脉,这就是补脾益气药的适应症了。当然高血压已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肝火……时,脉象便可为弦、滑、洪、数、伏、牢、涩…各种复杂的脉象。但绝大多数高血压最后都会再慢慢衍变为革脉,其中有一部分便是由“浑浑革至如涌泉”的“变异型革脉”衍变而来。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起,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八正神明论》说:“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又说:“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所以说:“形乎形,目冥冥……神乎神,耳不闻”。

通过对革脉脉体的粗细,浮取时的紧张度,中与沉取时的中空感,指下涌泉感的变化,革脉的长短,尺部的沉弱……的观察,更可了解病情的变化,指导我们诊断、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必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所以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指导作用,说明我们还应不断加强对中医经典的刻苦学习。特别应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便能不断地提高。

[1] 许跃远.中华脉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23.

[2]何丽春校注.伤寒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

[3] 刘宏岩,崔为.濒湖脉学白话解[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61.

[4] 周德生.三指禅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

[5] 侯如艳校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5.

[6]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35.

[7] 李中梓.诊家正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8.

[8] 包顺义,包渝艳.《素问》评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

[9] 盛增秀.脉学类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45-1606.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03

1672-2779(2012)-15-0006-02

苏玲

2012-06-04)

猜你喜欢

变异型涌泉内经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涌泉村(组诗)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的进展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