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艺术研究综述*

2012-01-28李真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动画艺术

李真真

中国动画艺术的研究起步较其发展历史略晚,这与新中国成立以前动乱的时局不无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诞生了中国学派,但对其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动画开始进入学界视野。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赏析到实际应用,动画艺术逐渐进入系统的研究领域。当世界发展到全球化数字时代的今天,如何面对国外动画的强势来袭,立足于本国现实,将本国动画艺术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探讨动画这一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特质,从学术高度厘定支持中国动画发展的基本理论。对动画艺术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学界目前围绕动画艺术的创作、技法、教育以及评论等方面都已有了一定的成果。虽然在理论思考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对于初创阶段的研究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学科公认的规定性。对动画艺术的基础性研究,是以研究其各个元素为主,从动画的定义、原理到本质、特征,从动画的片种、分类到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法要素,其中也夹杂着对中外动画历史的一般性陈述。这方面的论著颇丰,贾否、路盛章[1]、宫城波[2]、金辅堂[3]等人均曾出版专著论述。另有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日本动漫发展的理论专著《日本动漫艺术概论》[4],以及杨松楠《世界动画艺术概论》[5]等。另外,动画艺术的定义、分类、特征等相关文章亦十分丰富,尤其是2000年以后,动画艺术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态势。

一、动画的定义

动画这一词汇最早来自日本,美国称为“卡通”,而中国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称之为“美术片”。张慧临曾对“卡通”一词进行考证,认为它与中国电影界所用的“美术片”指义相一致。[6]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将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与折纸片归入“美术片”,并把其中的“动画片”界定为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人物与环境的技法。[7]而后电视动画的出现,以及动画在科教、广告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大大超出了美术片曾经的范畴。作为我国的专有名词,“美术片”这一称谓随着后来这些片种统称为动画片,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按传播途径来讲,动画最早以电影的形式在影院播放。《辞海》第6 版中对“动画影片”这一词条的注释为:“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就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8]另有郁芳认为“现代动画理论对于‘动画’的界定是利用逐格拍摄或制作连续放映而成的影片或视觉艺术”[9]。逐格拍摄作为传统动画的共性和最本质的特性,成为区别于一般电影的标志,也成为评判是否是动画的标准。[10]

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画领域,以及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动画”又有了全新的解释:“通过人眼的视觉残留影像原理,将非真实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用多种制作方法和拍摄手段并加以人工或数字合成的连续影像,通过多种媒介来传播并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及感情的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为‘动画’。”[11]“动画艺术是指除使用真实的人物或事物造成动作的方法之外,使用各种技术所创作出的活动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所创造的动态影像。”[12]在此,逐格拍摄这一传统动画的标志正逐步被电脑数字技术所取代,而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也促使动画产生出新的种类和分支,伴之而生的是更加丰富的艺术特质。当今的流行名词“动漫”,其实是在“动画”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不再单指传统的电影动画或电视动画,而是囊括漫画、动画、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是人类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电影、电视的综合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艺术地把握世界、审美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手段”[13]。

可以说,动画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这种复杂性与丰富性增加了对它概念界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动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和魅力。对技术的依赖性,必然会使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其定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呈现阶段性差异。

二、动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动画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是艺术家展现梦幻世界的手段。夸张的造型、幽默有趣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视觉元素铸就了动画的娱乐性、通俗性与大众性的本质特征。当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它跨国界、跨文化的超强传播性,最终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动画虽与同为视听艺术的影视有着共通之处,但假定性与抽象性的艺术特征却代表着它的独特面,并与其他艺术鲜明地区别开来。

想象、幻想和夸张是动画片最重要的创作方式。正如武珉所说:“追求真实不是动画片的主要功能”,“动画片是运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而并非用直接摄影的方式构筑画面语言,因此极难如实地、直接地再现真实的人物、事物和景物,任意超越现实、最大限度地表现想象空间,却是动画片的最大创作优势。”[14]陈奇佳将抽象、变形作为动画艺术的基本形式特征。所谓抽象,即是“能够在纷繁的事物形态中,捕捉到一个或数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并能以大量相关的细节充实这种特点”[15];变形则是对事物某几个特征特别地夸张和强调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完全破坏了对象整个形体的比例均衡,给人以怪诞的感觉。方明星在探讨了动画的虚拟特质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后说,尽管“动画本质是一种虚拟影像”,但是“虚拟却必然要建立在真实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观众认同与共鸣”。[16]张文红认为“动画体现了艺术假定性和想象可能性、艺术真实性与影像虚拟性的辩证统一”[17]。另有李益[18]也在文章对虚拟性这一动画独特特征进行了解读。

当动画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步入了数字时代,动画已成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艺术特征也必然有所延伸。武军认为当今动画具有数字化、动画化和互动化的新特征。其中的“动画化”指出无论制作手段再先进,也必须遵循着动画“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19]。丁海洋从“技术”“艺术”“新媒介”三个方面对动画属性进行探讨,认为技术与动画的发展如影随形,动画通过借鉴、超越,甚至颠覆其他艺术成为一门独立艺术。[20]同时,胡俊红等人将数码时代的动画艺术特征归纳为“原创性、文化性、传播性、技术性、整合性、虚拟性、多媒体性”[21],并系统论述了各个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动画艺术的美学研究狭义上是为了提高对其审美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其创作水平、欣赏和评论的审美水平;广义上指从审美角度研究动画的美学特征与范式,动画语言与风格类型,动画艺术与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问题等。动画美学的研究内容具体来讲有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范式,比如魏爱民便将动画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大众化趣味”“狂欢化内涵”“否定性批判”以及“对青春的膜拜”四个方面;[22]吴冠英将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现实的离间效果”“观众感官的愉悦”“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出逼真的场景与故事”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23]早在1983年,胡依红就将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形式“写意性”作为动画电影的主要特征。[24]“中国学派”时期的动画作品体现着中国动画特有的美学思想,王昊在《“中国学派”动画造型的美学范式》一文中写到,“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追求意境”代表着中国学派的美学范式,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加工与再现,力图表现出蕴含着古老哲学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艺术精神。[25]

20 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动画艺术产生极大贡献。两者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代表着动画美学发展的新思路。邱秉常认为“互动是数字动画艺术区别于以往所有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26],观众与艺术家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的互动不仅能使观众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及时的反馈对艺术家的创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改变以往传统艺术中单向传递的状况。顾琛认为对数字动漫环境中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27]。

三、动画艺术的分类与片种

动画较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来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以艺术存在方式划分,它属于时空艺术;以人对艺术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它属于视听艺术;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而言,它属于综合艺术。动画按艺术表现形式可分为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这些动画形式是在吸纳如年画、壁画、戏曲、民乐等传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因此极具民族特色。国产动画要寻求新的突破与提升,传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探索自身与美、日动画风格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需要准确定位自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和文化优势。此时,对“中国学派”时期的动画成果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动画形式相比而言,目前对水墨动画的研究更为系统和全面,主要集中在它的艺术特色、民族特色,以及现实困境及对策等方面。

作为国粹之一的水墨动画,“笔墨浩方,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擅长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使影片意蕴深邃,耐人品味。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12]。营造意境,是水墨动画最为显著的特点,但同时,水墨画本身的艺术特性限制了动画的动态效果。张丽分析了水墨画与动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抵触,指出水墨动画尽管在画面美感的表现上具有优势,然而在描摹精巧细致的动作时缺乏感染力,重写意和抒情的特点也使水墨动画在戏剧性方面有所欠缺。[28]卢阳从艺术与产业的双重角度详细论证了水墨动画的尴尬处境,并提出“以现代的文化语境为基础,以现代的制作技巧,以现代的文化认知”[29],将民族性融于艺术形态之中,从而制作出与现代文化、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的作品。尽管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墨动画的制作过程带来极大便利,但如今依靠电脑手段制作出的水墨动画使其最具民族特色的意蕴陷入了“机械化大生产中”,“追求形式上的独特、感官上的享受,而流于肤浅,丧失水墨艺术内涵之能量”[30]。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画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结合而成的动画片种,水墨动画在经历了辉煌后却因制作工艺的繁琐而逐渐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如何走出困境,重现昔日辉煌,李静给出的答案是扩宽创作思路,注重现实关怀,在造型上增强都市化与戏剧化元素;提高创作团队的整体审美修养、艺术品位与传统素养;协调艺术理想与市场压力,用技术革新来改变水墨动画制作繁复,耗时耗工的制作程序。[31]

皮影、剪纸动画是中国学派时期诞生的另两种民族风格的动画形式,也是学界公认为极富研究价值的新课题,然而其目前研究的深度和热度与水墨动画相比却较为逊色。曹国洪[32]、陈茂涛[33]、任龙泉[34]等人的文章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历史的梳理、艺术特色的归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探讨及其将这一传统动画形式拓展与发展的新思路等方面上。

动画还可以按照形式类型分为平面动画、立体动画、电脑动画。这其实反映了它在技术领域的发展轨迹,同时也体现出技术对动画艺术的重要影响力。曾经以电视、电影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动画,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大大拓宽了传播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动画较传统二维动画产生的新特点、新特征及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上。孙立军探讨了动画发展中,技术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认为对待动画创作中艺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的关系,应“在先进的艺术审美观和良好的动画理念指导下,利用技术为动画创作服务”[35]。另有竟永华[36]、孙艳[37]等人将两种动画类型做横向对比,讨论技术在动画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技术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并基本一致认为即便电脑技术发展到多高的程度,三维动画仍然无法取代手绘二维动画,因为两者的风格、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四、动画艺术的创作

动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与手法,创作时自然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影视艺术的规律和法则可循。简单来讲,动画主要由内容和形式组成,内容指剧本,形式是指色彩、音乐等视听语言要素。外在的形式可以让内容更加吸引人,而内容则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何创作故事,以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这都是动画剧本创作阶段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孙立军[38]、陈瑰丽[39]等人对中国动画创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了形势上的分析。我国目前动画普遍存在着创意缺失的问题,表现在动画中便是内容的苍白与题材的重复兼狭隘、模仿与嫁接的痕迹显著、传统文化精华无法得到有力彰显。因此,对剧本创作的探讨是动画研究的重中之重。除了动画概论专著中都将创作作为重要一环进行详细论述外,其他著作和文章也有许多专门的探讨。

动画剧本具有“真实可信下的高度假定性”“主题内涵的多层次性”“主人公性格塑造的重要性”[40]的特点,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尤其要使剧本符合动画艺术特性,符合视听艺术的特点。葛竞的《影视动画剧本创作》[41]一书从理论性、实践性、资源性三个方面全方位讲述了动画剧本、动画人物、动画故事构思特性等动画剧本创作的基本概念与实战技巧。张秋平从动画片构思、结构及叙述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动画剧本的编写技巧、情节的组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2]褚朔纯又在考察中外动画发展的成功经验后提出将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动画的突围捷径。[43]另有李洁[44]、李三强[45]、刘葵[46]、汪开庆[47]等人从不同角度与要素阐述对动画剧本创作的心得与见解。

动画作为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用视听语言讲述故事,色彩、音乐、镜头等在动画中的运用会对剧情发展、人物刻画有着特殊的作用。学界对动画的视听语言这一研究领域颇为重视,相继出版了艾琳[48]、王平[49]、孟军[50]、孙立[51]等人的专著。

色彩在动画中作为视觉语言之一,“是视觉冲击力最强,心理效应最深刻的画面构成因素”[52]。色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有着表意的作用。它可以向观众传达作品的寓意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强烈的色彩渲染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增添动画的感染力。因此,色彩的正确运用在动画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徐育中所说,色彩“关乎一部动画作品的艺术风格、趣味、情境的定位和艺术感染力,是动画创作中的关键性环节”[53]。张武[54]、孙玉宝[55]、秦悦[56]等人从画面动与静、色彩对比与调和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色彩语言与动画电影的关系。

作为视听语言的另一要素音乐的运用,可以填补镜头画面所无法传达的意境。根据不同风格的动画,音乐可以控制影片的节奏,烘托场景的气氛,激发观众的内在情绪,甚至能够将创作者心理与影片深层次含义诠释出来。音乐语言是跨国界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动画作品中的音乐甚至比剧情有着更广泛的传播力与感染力,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离不开音乐带给观众的听觉享受。姚桂萍[57]、魏辉[58]、秦艺娟[59]大体都认为音乐对于动画有突出影片主题、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等艺术功能,这是其他视听元素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正因为音乐在动画艺术中的重要性,日本与美国动画都十分注重动画音乐的创作。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为宫崎骏动画的配乐,美国迪斯尼动画中音乐歌曲的成功运用都是音乐与动画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印证。唐慧云[60]等人通过具体案例论证了音乐带给动画作品的巨大成功。然而目前中国动画片中的音乐创作存在着不够精良的缺陷,无法与国外优秀的动画音乐相提并论,由此引发了对动画音乐创作的思考。为此,陈斌等人提出“吸收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包容”“发扬中国音乐传统,凸显中国动画片的民族个性”[61]两个提高中国动画音乐水平的努力方向。

对动画艺术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画的本质所在。对于创作者而言,抓住动画艺术的本质便可竭力表达和张扬它的艺术特性,用动画抒写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念;对于观赏者来说,则能更加深入体会作品内涵,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享受。随着动画艺术的发展,对其研究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类研究专著和文章大量问世。囿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是选取代表勾勒出中国动画研究的重点所在与发展趋势,以期对处于转型之际的中国动画提供些许借鉴与参照。

[1]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宫城波.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杨松楠.世界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

[7]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Z].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一册)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92.

[9]郁芳,薛峰.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10]丁海洋,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11]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1-12.

[12]周明扬.笔墨当随时代——中国水墨动画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 (22):20.

[13]盘剑.论动漫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语言与表达[J].当代电影,2009 (8):115.

[14]武珉.关于动画影视艺术规律的一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 (11):14.

[15]陈奇佳.梦想与欢笑——动画艺术特征阐释[J].文艺研究,2005 (6):102.

[16]方明星.论动画的虚拟世界与生活写真[J].当代电影,2010 (8):152.

[17]张文红.艺术假定性与想象可能性——动画美学衍生机制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 (5):51.

[18]李益.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2).

[19]武军.试论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发展特征[J].电影评介,2010 (8):75.

[20]丁海洋.技术、艺术、新媒体——论动画的三重属性[J].当代电影,2010 (5).

[21]胡俊红,陈艳球.论数码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J].装饰.2007 (12):116.

[22]魏爱民.试论动漫的美学特征[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 (12).

[23]吴冠英.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J].装饰,2002 (3).

[24]胡依红.动画片的审美特征[J].电影艺术,1983(2).

[25]王昊.“中国学派”动画造型的美学范式[J].美苑,2010 (3).

[26]邱秉常.数字动画艺术与体验美学[J].山东社会科学,2010 (4):54.

[27]顾琛.数字动漫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及审美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 (8):152.

[28]张丽.水墨动画的意境及其语言局限性[J].北京电影学报,2006 (5).

[29]卢阳.当今水墨动画艺术中民族化概念的伪化[J].文艺评论,2010 (2):75.

[30]王昌文,等.形式与意境的融合——试析水墨动画的未来发展[J].新闻界,2010 (2):59.

[31]李静,靳雅权.当代水墨动画的困境及对策[J].文艺研究,2010 (7).

[32]曹国洪.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J].电影文学,2010(24).

[33]陈茂涛,任龙泉.中国剪纸动画将再放异彩——关于中国剪纸动画未来发展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1).

[34]任龙泉.中国剪纸动画刍议[J].电影文学,2008(19).

[35]孙立军.动画的数字时代[J].电视字幕,2004(8):10.

[36]竟永华.数码时代与我国传统类型的动画[J].新闻爱好者,2010 (16).

[37]孙艳.手绘动画VS 数字动画[J].中国电视,2005(11).

[38]孙立军.浅谈中国动画创作现状[J].电影艺术,2004(1).

[39]陈瑰丽.谈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剧本的创作[J].文艺评论,2010 (4).

[40]张莹,华丽霞.从视听语境中分析动画剧本的独特性[J].电影文学,2007 (22):17.

[4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42]张秋平.浅议动画文学剧本的创作[J].电影评介,2007 (23).

[43]褚朔纯.突围捷径——影视动画剧本改编刍议[J].电视研究,2003 (7).

[44]李洁,肖著强.动画电影创作中“幽默”语言的表达[J].电影评介,2006 (23).

[45]李三强.浅议中国动漫创作的创新之道[J].中国电视,2007 (1).

[46]刘葵,刘琥.影视动画创作从编故事和角色设计入手[J].新闻界,2010 (2).

[47]汪开庆,陈玉莲.民族艺术形式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1 (3).

[48]艾琳,张杰.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9]王平,殷俊.动画视听语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0]孟军.动画电影视听语言[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5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2]王莉,等.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灵性魅力[J].电影评介,2006 (23):29.

[53]徐育中,等.动画色彩的语境渲染[J].装饰,2007(6):109.

[54]张武,郭乐峰.浅析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J].电影文学,2011 (14).

[55]孙玉宝.动静结合彰显影视动画色彩魅力[J].电影文学,2011 (19):73.

[56]秦悦.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1(14).

[57]姚桂萍.浅析歌曲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 (24).

[58]魏辉.浅析音乐在影视动画中的艺术功能——以久石让的动画配乐为例[J].电影文学,2007 (18).

[59]秦艺娟,张琪.音乐在动画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1 (22).

[60]唐慧云.宫崎骏动画中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J].电影文学,2011 (8).

[61]陈斌.在多元化的交融中凸显民族个性——新时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影,2011 (2):153-154.

猜你喜欢

动画艺术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