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2012-01-27孙淑军傅书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载荷毕业生因子

孙淑军,傅书勇

(1.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据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的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生规模将导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因此,高校就业竞争力作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终极体现,被摆上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日程。本文通过对209所高校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一、高校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资料来源于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数据,本文确定了7个评价指标,包括: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校友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选取了50所211工程大学、100所非211工程大学及59所高职院进行分析。

二、高校就业竞争力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

(一)分析方法、过程

本研究利用SPSS16统计分析软件,首先确定7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对数据能否进行因子分析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接着进行因子分析,以确定主因子个数,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坐标轴旋转,根据因子负荷和累积率确定分类因子。

(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及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判断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大于0.3,KMO检验系数=0.531>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所以检验结果是显著的,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三)公共主因子数目的确定

按照因子方差的大小提取公共因子,只取方差大于1(特征值大于1)的那些因子,另外需要按照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一般认为要达到80%才能符合要求。如表1所示,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且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2.3%,因此可以将这四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具体数据见表1。

由于初始载荷矩阵结构不够清晰,不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因此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的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旋转后的载荷表见下表2。

表2中的系数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的估计值,其统计意义就是变量与因子的相关系数,所得到的4个因子均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

因子1在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校友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等三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些因素均与大学生价值实现有较大关系,因此可以把因子1定义为价值因子。

表1 因子贡献率表

表2 旋转载荷表Component1

因子2在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工作与专业对口率(%)2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些指标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关,因此,可以把因子2定义为就业能力因子。

因子3在工作能力满意度(%)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两个指标是与大学生工作满意度有关的因素,因此,可以把因子3定义为工作能力满意因子。

因子4在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指标中有较大载荷,而这个指标与找工作难易程度有关的因素,因此,可以把因子4定义为就业难易因子。

(四)因子得分

根据因子分析所得到的因子得分数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以最大特征值为权重对四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分,并对最后得分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得到高校分类。(由于篇幅原因,过程数据省略)

按照三个类别进行分类,各类别中的高校数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第一类中,属于211工程大学共有33所,属于非211工程的大学共有12所,还有6所是高职院。在第二类中,属于211工程大学的共有17所,属于非211工程大学的共有74所,还有11所是高职院。在第三类中,没有211工程大学,属于非211工程大学的共有9所,还有47所是高职院。通过表3,我们发现在就业竞争力方面,211工程大学未必就具有绝对竞争优势,有些普通大学甚至高职院的就业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为研究院校的就业能力与院校所在地区是否有关,将院校分为三个地区,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通过Fish和Monte Carlo精确检验表明,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1,所以高校所处的地区与其就业能力没有关系。一般认为院校的就业能力与其所处的地区有较大关系,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所需劳动力较多,因此,院校的就业能力较高,反之,亦然,而本文研究结论与一般认识相反,原因可能在于样本中中西部院校均在大中城市,如重庆、西安等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能够吸引较多大学毕业生。聚类分析后各类别相关指标统计情况见表4。

三、高校就业竞争力分析结论

(一)重点大学就业能力高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

表3 聚类分析后院校分布情况一览表

表4 聚类分析后各类别相关指标统计量

如表3所示,再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一类院校中,211工程大学占64.7%,非211工程大学占33.3%,高职院占2%。由此可说明,重点大学就业能力高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

(二)就业能力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主动性更强

如表4可知,第一类院校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为18份,超过第二类院校,是第三类院校的二倍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能力强的院校毕业生对工作更加挑剔,找工作积极性更高,但比较辛苦,不过工资收入更高,达到3171元/月,高出第二类院校700元/月,高出第三类院校1200元/月。

(三)母校的声誉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将因子综合得分、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校友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等因素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校友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与因子综合得分、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相关系数分别为0.677、0.538,相关性较高,如表5所示。另外,从表4也可以看出,就业能力较高的院校其校友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也就越高。

(四)就业能力强的高校的学生工作与专业对口性强

将因子综合得分与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其相关系数为0.464,相关性较高,如表5所示。另外,从表4也可以看出,就业能力较高的院校其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也就越高,这也就说明就业能力较强的院校,其学生的工作与其专业越对口。

表5 因子得分与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

[1]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孙江丽,徐再仕.浙江省高校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猜你喜欢

载荷毕业生因子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一代卫星AIS验证载荷”成功发射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滚转机动载荷减缓风洞试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