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之哲学思考

2012-01-26谢崇宝

中国水利 2012年9期
关键词:用水节水灌溉

谢崇宝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100054,北京)

灌溉一般包括输水和灌水两个过程,根据灌溉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输水方式大致经历了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两个阶段,水利用系数从0.3逐步提高到0.95;灌水方式则在地表漫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喷灌、微灌、地下滴灌,水的利用系数从0.3逐步提高到0.98。近年,人们逐步认识到喷灌、微灌和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灌区节水和人力节省上的重要价值和特定作用,因此,根据灌溉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省水省工及易于实现自动化灌溉等特性,把喷微灌田间灌水技术和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统称为高效节水灌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地域不匹配,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结构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一方面,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也只有0.85 kg,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2 kg以上的水平。因此,改变人们千百年来长期形成的传统灌溉习惯,用较少的耗水获得较高的经济产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支撑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用水需求,为我国粮食实现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依然偏低,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大规模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不仅可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面对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进行再思考。

一、坚持辩证唯物论,增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自觉性

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客观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条件和现实需求,发现水资源条件、种植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与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现实的灌溉物质条件和发展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些先天的物质条件或者改变了的物质条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也极大地影响着灌溉方式的选择,只有客观认识这些影响灌溉的重要物质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自觉能动地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1.人多水少,分布不均,水资源先天不足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m3,人均只有2 200 m3,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分布又极不均衡。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均较大,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经常出现,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在时序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特点,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汛期5—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形成的水资源量中大约2/3为洪水径流量,很难为灌溉所用。在地域分布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往往年内降雨集中程度越高,年际降雨差距越大,不仅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可能形成连续涝灾或者连续旱灾。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2.南方水多,北方地广,水土资源空间不适

种植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最基本的种植资源不仅包括水利和土壤两种资源数量的多少,而且包括它们之间的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在人口与水资源方面,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54%,但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却只有19%。而且随着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将会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在耕地与水资源方面,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种植资源,水资源又与相当稀缺的耕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协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耕地38%,水资源却占全国80%以上;而占全国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又不足全国的20%。这种时空分布不均匀和不匹配,不仅造成水旱灾害加重,而且由于缺乏水利的有效支撑,宝贵的耕地资源物质产出无法得到保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水土资源不匹配状况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改变这种状况是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劳动力转移,农业低效,传统灌溉面临挑战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人力投入,它也会对灌溉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用水总量要控制在6 700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5。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严格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缺,而且这种趋势不可逆转,这对农业生产和灌溉投入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对传统灌溉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条件和新的环境,依靠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灌溉农业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农业不仅要节水,而且农业更要节约劳动力,因此推行省水省工的高效节水灌溉是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种植更多高附加值和高品质的作物势在必行。对这类作物,必须提供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灵活的灌水服务,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传统的土渠输水和田间大水漫灌相比,采用管道输水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依靠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这些基本的事实和数据表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应用,农业用水可以在稳定现状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灌溉面积,减轻行业之间用水的竞争态势,保持农业产值的稳定提高,但是传统的灌溉方式却无法高效率地实现这些功能和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灌溉习惯,减少劳动力投入,用较少的耗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只有走节水高效的道路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4.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环境污染敲响警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造成对水资源的挥霍无度和对水环境的肆意践踏。一方面,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农业成了用水大户,其用水总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但水的有效利用率却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也远低于发达国家2 kg以上的水平。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河湖湿地严重萎缩,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快速浮现。根据统计,2009年我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768亿t,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远低于2020年要求达到的80%。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生态链断裂等新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用水过度,我国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中,有230个湖泊发生萎缩,面积减少达到15%左右;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了约28%,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到近19万km2,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约7.2万km2,现状年超采量约为117亿m3;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北方地区进行典型调查的514条河流中,有49条河流发生断流;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南方的水环境污染也令人忧心。南方的水体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各行业用水竞争的加剧,农业用水这个用水大户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各个行业对农业用水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在这种现实的压迫下,从用水大户入手,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进而减少开采量,再而减少排水量,从减少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少开采和少排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供水有限,需求增加,供需矛盾持续加剧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各行各业用水需求日益高涨,用水矛盾日益加剧,农业用水在各行业用水竞争和挤压的社会大环境下,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和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如此,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总需求则呈现出刚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要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确保有效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农业用水量必将增加。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 000万hm2,但农业用水总量却不能增加。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供水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转变农业灌溉发展方式,减轻供需矛盾持续加剧的态势,以有限的农业用水总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灌溉的物质条件决定了灌溉方式这个意识选择。水资源条件、种植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矛盾等各种内在的条件,构成了选择高效节水灌溉的必然要求。选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不仅是辩证唯物论的内在需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不仅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国家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应用唯物辩证法,夯实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支撑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把握总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从局部来看,高效节水灌溉在一时一地对水资源的要求并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高效节水灌溉的持续发展和规模化推进必然会对水土资源条件和其他社会经济状况提出要求,因此,必须科学论证水土资源条件,深入研究在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或水土资源不匹配地区,新增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对当地生活、生产、生态的影响,认真做好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工作,系统评价将地面灌溉改变成为高效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对地下水超采区,要合理引取地表水作为灌溉水源,严禁抽取地下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以节水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按照“统筹规划、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合理分工”的原则,着力从组织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制定完善高效节水灌溉总体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理清区域布局和规模推进重点。对于高效节水灌溉而言,局部可行不等于总体可行,总体可行更不等于处处可行,经过论证批准的总体规划应成为局部推进工作的指导原则,各级各地应有目标、有重点,分别落实各项规划指标,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规划应成为指导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国家安排补助资金及地方投入建设资金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将规划落实到田间地头,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步推进,让千千万万的农户能够真正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中得到具体的、现实的利益和好处,让适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2.把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确定资金流向

高效节水灌溉包括管道输水和田间喷微灌技术,无论输水还是灌水都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回报成为推广这些高效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水资源的短缺性,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高效节水灌溉专项资金和稳定增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抓住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方向倾斜的有利时机,以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为平台,同时针对土地出让收益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资金需求不匹配的区域性矛盾,努力争取从中央或省市财政和土地出让收益中统筹部分中设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专项资金,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的合理方式,广开资金渠道,实行高效节水灌溉投入多元化。依前所述,高效节水灌溉不仅体现在输水上,而且也体现在田间灌水方式上,因此在重视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投资的同时,应合理安排国家投资,改变田间灌水方式,推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挥投资的整体节水效果和整体效益。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另一方面,国家在投入骨干工程和“卡脖子”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加大“最后一公里”和田间工程的投入力度,合理确定资金流向。发挥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无论是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还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重视骨干工程节水配套的同时,必须要重视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合理确定输水与灌水的投资比例,确保巨大的投入能够得到预期的节水和增效成果,唯有如此,巨大的投资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有效化解投入与产出的矛盾,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3.把握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积极调动多方力量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利益群体,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过程中,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也必然不同,对这些诉求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理解。作为政府希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节约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造福人民群众。但如何建立和强化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灌区、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无疑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灌区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节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卖水又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的现实冲突,必须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作为推进改革的切入点,必须要改变灌区单纯依靠水费维持运行的局面,通过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好“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等扶持政策,尽快全面完成灌区的定性、定岗和定员等相关工作,核定财政供养范围,将利益冲突降到最低程度;而灌区的农民作为用水主体,应严格执行灌溉用水定额标准,探索实行定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办法,创造条件并允许农民对节约下来的水量进行合理交易,让农民节水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通过交易平台得到合理统一,同时应积极宣传实行高效节水灌溉对改善灌溉质量、提高生产能力、减轻劳动强度的多重意义,让高效节水灌溉深入人心,让节水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作为技术和设备支持的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应通过制定完善减税、优惠信贷和设备补贴等扶持政策,调动有诚信、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积极性,让这些企业不会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差而对参与农业灌溉技术与设备的改造升级望而却步,让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机制,将冲突的矛盾能够协调到共同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事业中来。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的高效节水事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

4.把握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完善技术服务网络

从技术的使用和设备的安装维修等方面来看,高效节水灌溉无论是管道输水还是田间灌水都比传统的明渠输水地面灌溉更复杂,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支持。如何将复杂的设备技术交给农民,能够简单化使用,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因此,需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为统领,建立健全以村为单位的用水户协会、以县为单位的抗旱服务队、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的水管站等基层水管组织,广泛吸纳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网络,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操作问题,将技术和设备的服务覆盖到村到户,覆盖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全方位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会因为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而受到任何损失。同时要建立企业准入与认证机制及信用评估机制,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完善的设备售后服务体系,确保设备的良好维护与正常运行,进一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广泛开展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题的培训和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站,建成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构建以基层水管组织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服务网络,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的薄弱环节建设,破解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优质服务,实现复杂设备简单化使用,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入底到位”,充分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5.把握引进与创新的关系,突破技术应用瓶颈

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高效节水特性,特别是滴灌技术的应用更能发挥节水作用。因此,为了迅速提高我国节水灌溉产品设备水平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结合我国国情,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吸收改进,研制和开发出适合我国应用的优质节水灌溉设备,克服引进设备价格昂贵和可能具有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引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创新的作用,而且两者都要能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的农业经营规模、田块大小、水井出水量和耕作习惯相适应;与我国广大农村农民保有的农机相配套,并附加合适的配套设备如水泵等;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实相吻合,研发使用轻便、效率高、“傻瓜型”设备;做到节水灌溉模式及设备的有机结合。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区划和农田规划主要考虑防护林网和传统的地表灌溉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量仿制的国外设备的有效应用。事实上,只有成熟的技术而无合适的设备,也不能很好发挥技术及设备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解决喷灌微灌技术要求与实际推广应用条件之间的矛盾,通过创新设备来克服传统设备与现代应用之间的矛盾,克服国外设计与国内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研发高效节能的喷微灌关键设备,注重创新,克服简单引进简单模仿的毛病,突破技术应用瓶颈,开发多品种、多层次的大中小相结合的质优价廉产品,结合农业生产多样化的实际需要,优化产品结构,为更好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6.把握现状与发展的关系,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现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土地经营管理方式极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但这种土地经营模式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需要创造条件,科学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集约化土地经营模式,才能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步伐。为解决上述矛盾,一方面,通过政府或企业推动土地大户承包,在土地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形成单一经营主体的集约化土地经营方式,适应高效节水灌溉的规模化要求;另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土地分散经营方式不变的条件下,调整种植结构,统一种植模式,通过配置统一的输配水灌溉系统,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喷灌、微灌和低压灌溉等终端灌溉方式,实现施肥和灌水服务的统一,加快推进高效节水步伐。此外,应加大力度宣传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水情,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营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舆论氛围,宣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多方协作,创造条件,营造规模化推进的良好氛围,整合力量共同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

三、掌握实践认识论,提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自信心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高效节水灌溉一时的挫折或失败,是人们在实践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技术和条件适应性的结果,这些问题会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而得到解决,因此必须要勇于实践,不断从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又反过来进一步指导新的灌溉实践。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必须重视实践提高认识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和设备,但限于当时农村经济能力和设备质量以及人们普遍的认知水平等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喷灌面积一直徘徊在1 000万hm2左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七五”期间,水利部开始从奥地利引进摇臂式喷头、薄壁铝管、薄壁热浸镀锌钢管等生产线,实现了从单一设备的引进到生产线的引进,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发现源于国外的这些喷灌技术和设备也存在一些与中国灌溉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喷洒强度和雨滴直径过大,导致黏重土质表面易形成径流,幼嫩及软茎作物易被损坏;二是入机水压要求较高,导致能耗大,运行费用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曾导致喷灌技术一度停滞不前。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进喷灌技术与设备的经验与教训,应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意识到引进国外的新技术应从中国自身需要出发,要研究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盲目引进和简单应用只会导致失败,不会发挥技术应有的作用。实践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认识课,因此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并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研制水平,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集中体现。经过这个阶段的实践认识过程,随后我国研制和开发了多种喷灌机品种,实现喷灌设备的国产化,对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喷灌为代表,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在内的成套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全国节水灌溉设备专用生产企业曾一度达到200余家,基本上满足了我国高效节水灌溉的需求。喷灌技术与设备乃至后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借鉴、消化、吸收、改进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我们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只有实践才能为我们的认识提供第一手的直接证据,这也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2.认识能动反作用于实践,必须深化认识推动实践

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我国北方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大田粮食作物喷灌,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农业用水紧缺状况,增加了城市供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节水效益,而且在喷灌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做到了国家和地方、集体和农民共同投入,同时将土地经营规模适度集中,创造了喷灌技术的良好应用条件,加之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浇地专业队等服务网络保障了喷灌系统的良好运行。正是因为对喷灌技术与设备的再认识,又把这些认识再次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新的认识水平上开展农业节水喷灌工作,才取得了长久效益。

因此,只有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正确认识当前甚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进展,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依靠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有力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指导下,依靠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不断开拓进取,充分认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艰巨性,增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自觉性、支撑力和自信心,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

[1]韩栋,赵越.我国粮食安全与节水灌溉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1(1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J].中国水利,2011(4).

猜你喜欢

用水节水灌溉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