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产后瘫痪的综合防治

2012-01-25范国才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9期
关键词:病牛奶牛产后

范国才

(河北省吴桥县畜牧局,吴桥 061800)

产后瘫痪又称生产瘫痪(parturient paresis),是母畜产后突然发生的严重代谢紊乱疾病,通常由钙、磷含量不足,生产过程中肌肉神经损伤等原因引起。其特征是全身肌肉无力、低血钙及四肢瘫痪、体温下降、四肢麻痹、卧地不起、知觉丧失并伴有咽、舌及肠道麻痹等为特征症状。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多发生在膘情好、产奶量高的青壮奶牛。目前奶牛业发展迅速,但奶牛产后瘫痪严重影响了高产奶牛产量的提高,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奶牛被淘汰,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产后瘫痪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发,预防较困难。忽略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症的发生,但是,只要掌握了奶牛产后瘫痪症的预防知识,加强饲养管理,对病牛采用先进科学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必然会降低奶牛产后瘫痪症的发病率和淘汰率,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为进一步防止此病的发生,采取积极有力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奶牛尽快的恢复生产。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营养缺乏、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产后瘫痪综合症的致病原因,并阐述了奶牛的临床症状,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并提出了详细可行的防治措施。

1 发病特点

1.1 诱发因素

糖、脂肪、矿物质、蛋白质营养代谢障碍,难产、外科损伤等因素都可诱发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

1.2 饲料营养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机体内的Ca2+与维生素D、Ca2+与P之间有协同作用; Ca2+、K+与Mg2+,NH+S4、NH3与Mg2+之间有拮抗作用;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当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时,使机体发生代谢紊乱而诱发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

1.3 高产奶牛

由于奶牛分娩前后营养消耗过多或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容易导致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也能诱发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

2 病因

2.1 低血钙

由于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或者奶牛分娩后的大量泌乳,大量钙质随初乳进入乳房,使奶牛钙迅速丢失,从而造成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本病典型症状的基础。干乳期奶牛饲料中的钙含量增多,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动用骨骼中的钙储备能力降低。如果此时奶牛日粮中的钙补充不足,奶牛便会发生生产瘫痪。

2.2 低血钾

奶牛常在分娩前后,或伴有腹泻、前胃疾病等,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下易发。这是由于K+消耗过多而吸收不足,便引起低血钾症(正常指标为18~21 mg/100 ml),后肢松弛无力、有爬行意识、不能起立。

2.3 低血镁和低血磷

临床上,有少数病牛,经乳房送风使血磷有一定恢复后,病牛才能起立,说明本病的发生与低血磷有一定的关系。当乳牛产犊、长期腹泻、长期饲喂高蛋白质或高K+的饲料、长期饲喂氨化青贮玉米或大量施无机氮肥的青、绿牧草时,由于蛋白质或K+的增高促使Mg2+的排泄而导致了低血镁症。有时奶牛饲料中磷含量低,使奶牛体内的血清磷低于正常值(6.24~8.25 mg/100ml),此时常伴有低血钙症状。这些都可激发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

2.4 产犊瘫痪

奶牛头胎产犊或胎儿过大,当胎儿从骨盆腔通过时,压迫了闭孔神经及第6腰神经,使其受损,骨盆腔部荐坐韧带的损伤及强行分娩造成的体贮备的大量消耗,产后出血的影响更受到关注。易造成产后截瘫。

2.5 创伤性网胃心包炎及腹膜炎

由于奶牛妊娠后期腹围增大,加之分娩时强力努责,如果饲料中的较大的金属异物存留在消化道内很容易造成金属异物穿及心包及腹膜使奶牛心血管系统机能障碍,内出血气血不足、血钙大量流失,也是发生产后瘫痪的间接原因。

2.6 产后出血过多

由于奶牛在分娩期间助产方法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宫破裂,引起奶牛产后大出血,使血钙、血磷大量迅速的丢失,进而造成母牛产后卧地不起。

2.7 产后消化不良综合症

奶牛妊娠期间,特别是分娩前,由于胎儿体积过大,压迫前胃特别是瘤胃,造成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使前胃的运动及消化能力大大降低,而此时机体及胎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及矿物质、微量元素使营养物质供不应求,易导致营养衰竭症的发生,使奶牛卧地不起。

2.8 产后感染及败血症

母牛产后机体相对虚弱易引发其他疾病,如果产道操作时消毒措施不当而发生感染,从而导致产后败血症的发生,母牛体温升高、饮食量下降或绝食、全身机能状况逐渐恶化,营养缺乏引起产后瘫痪甚至死亡。

3 症状

3.1 兴奋期(初期)

发生产后瘫痪在产后12~72 h,主要是兴奋和强直,并有感觉过敏及四肢肌肉震颤。病牛不愿运动且不能采食。摇头、舌脱出或磨牙、不安或过敏现象。体温正常或上升。后肢明显强拘,走动时后肢僵硬,步态踉跄,共济失调,倒下后有时能站起来,有时站不起来转为瘫痪。

3.2 伏卧期(中期)

病牛呈躺卧姿势,较多见于四肢缩于腹下,以胸骨着地而卧,意识常消失,头偏于一侧呈S状,不能起立。鼻镜干燥,皮肤和四肢末端冰冷,体温下降为37.5~38.0℃。眼干燥,凝视。肛门松驰,反射消失。心音强度减弱和心率增加可达80~120次/min,脉搏微弱,静脉难以怒张。瘤胃积滞,便秘。呼吸无明显变化,但可听到呼吸时的呻吟声。瞳孔对光反射机能不全或消失,瞳孔正常或极度扩大。

3.3 昏睡期(后期)

病牛侧卧,精神高度沉郁,全身肌肉无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伴发瘤胃鼓气,呼吸困难,四肢伸出,对被动运动完全无抵抗,不能呈伏卧姿势。一般体温下降。循环系统症状极为明显。大多数病例,脉搏不能检知,心音微弱,心率增至120次/min。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多数陷于昏睡状态。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奶牛妊娠期饲料

有条件的牛场,应定期对各种饲料进行营养监测,尤其是矿物质,要求比例得当。定期给奶牛采血化验,检查血清中的血糖、血酮及矿物质等的含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 加强干奶期特别是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

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奶牛体况改善,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适应高精料饲养模式向粗饲料饲养模式的转变,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发生。

干乳期奶牛对钙的需要量处于最低时期,胎儿发育、尿钙和粪钙的排泄总量为10~12 g/d,此时血液中钙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奶牛分娩后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奶牛分娩后第1 d产5 kg初乳需要23 g钙。因此,奶牛分娩后必须保证30 g/d钙或更多进入钙贮,也就是说分娩第1 d的奶牛都表现血钙降低现象。当肠道吸收钙和骨骼动员的钙总量少于奶牛钙损失总量,奶牛表现血钙降低,最终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因此“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钙磷比1~1.5∶1的饲养模式可以激发奶牛产后迅速从日粮中吸收和动员骨骼中的钙维持血钙平衡,防止产后瘫痪的发生。

干奶期饲喂优质粗饲料,保证日粮粗蛋白12%~15%,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饲料品种尽量保持一致,围产期前期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产奶高峰期高精料饲养模式。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真胃变位等疾病,预防产后瘫痪的发生。

4.3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牛圈舍保持清洁、干燥,运动场宽敞平坦,奶牛每天能逍遥运动。尽可能减少各类应激因素的刺激。产房厚垫软草,尤其是冬季,要防止地面结冰滑倒,造成骨骼、神经等损伤。

4.4 补充钙磷

高产奶牛产前2周要饲喂底钙高磷饲料,以促进甲状腺功能增强,产后立即恢复日粮中钙的正常水平。对高产老龄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在产前静脉注射补充钙、磷,对预防本病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高产老龄、有产后瘫痪病史、步态不稳的奶牛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 ml、25%葡萄糖1 000~1 500 ml,10%葡萄糖酸钙1 000 ml,5%磷酸二氢钠200~500 ml,1次/d,同时,每天肌内注射维生素D31 000万 IU,连用3 d,效果较好。

4.5 注意事项

奶牛妊娠期间要多注意其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奶牛助产时一定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消毒,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产道和神经,引起产后瘫痪。新产奶牛第1 d挤初乳时对老龄、瘦弱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只挤1.5~2 kg,以后逐渐增加,到第7 d左右正常挤奶。对健壮的奶牛第1次可以多挤,以免隐形乳房炎转变成临床性乳房炎。

5 治疗

5.1 激素治疗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10 ml,肌内注射,1次/d,连用2~3 d。可用氢化可的松0.2 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溶解后1次静脉注射,1次/d,连用1~2 d。

5.2 补糖、补钙

利用钙剂治疗奶牛产后瘫痪是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钙剂是葡萄糖酸钙和氯化钙。500 kg左右体重的奶牛治疗剂量25%葡萄糖1 000~1 500 ml,复方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安钠咖10 ml,维生素B130 ml,10%葡萄糖酸钙1 200~1 500 ml或5%氯化钙 600~800 ml,静脉注射。首次静脉注射钙剂可以采用稍大剂量,注射8~12 h后病情没有好转,可以按照原剂量再静脉注射1次。第2次给药时可配合使用15%磷酸二氢钠200~500 ml,15%硫酸镁150~200 ml。

静脉注射钙制剂时不能让药液漏出血管之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甚至化脓破溃形成静脉周围炎。如果有漏出应及时挤出药液同时注入25%硫酸钠10~15 ml,使之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钙,以缓解局部的刺激。

静脉注射钙制剂时要缓慢注射,并且要监听心跳,尤其是注射到全剂量的1/3时。通常情况下静脉注射钙制剂后奶牛心跳次数减少,而后逐渐增加回升到原来的次数,稍有升高。如果静脉注射钙制剂后心跳明显加快,心脏搏动有力,开始出现心率不齐,应该停止注射或减慢注射速度,否则容易发生危险。静脉注射钙制剂时配合使用香丹注射液可以减少心跳加快和心率不齐等副作用。

病牛注射钙制剂后出现肌肉震颤、打嗝、鼻镜出现水珠,排粪排尿,全身状况改善等反应。如果钙制剂不足会使病程延长或病牛站立后又卧地不起,这样会增加治疗难度,使治愈率降低,延长病程。

5.3 乳房送风

乳房送风也是治疗奶牛产后瘫痪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乳房鼓胀内压增加,减少泌乳,减少钙、磷随乳排出。具体做法是将病牛4个乳头外露,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再将消毒的乳导管涂上凡士林后插入乳头内。每一个乳区用乳房送风器进行送风,直到乳区变硬,用纱布条轻轻捆扎,防止空气流出。3~4 h后除去纱布条,放出空气。如果效果不理想6~8 h后再试用1次。钙剂疗法配合乳房送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5.4 辅助治疗

为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3200~300万U,1次/d,连用3次或肌内注射维丁胶钙注射液30~50 ml,3~5 d后再用1次。

补充能量,促进奶牛体力恢复。三磷酸腺苷20~30 ml、辅酶A 10支、维生素C 30~40 ml溶入1 000 ml 10%葡萄糖中静脉注射,1次/d或2次/d。

肌内注射硝酸士的宁注射液10 ml,兴奋神经中枢。

5.5 中药治疗

对卧地不起的病牛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强壮筋骨的中药制剂牛膝散,赤芍47 g、延胡索47 g、没药45 g、桃红45 g、红花23 g、牛膝20 g、白术22 g、丹皮22 g、当归22 g、川芎22 g,粉碎水煎后灌服,1次/d,连用5~7 d。

党参50 g,黄芪45 g,故纸、小茴香、二丑各30 g,白术、茯苓、升麻、秦艽、木瓜、巴戟各25 g,木通、甘草各20 g,以上药物研成末,开水冲调,侯温喂服。1剂/d,4~6剂。

对前胃迟缓的病牛,可以兴奋胃肠道,恢复瘤胃功能。新斯的明15~20 ml或胃动力注射液10~15 ml,1次/d。灌服健胃散(成份:槟榔、神曲、麦芽、山楂)250~300 g,或灌服吗丁宁10~15片,2次/d。

[1] 赵明珍,崔启斌.奶牛“躺卧不起综合症”的诊治调查[J].中国奶牛,2003,35(11):26-27.

[2] 黄修奇.中西医结合治疗牛产后瘫痪,中兽医学杂志,2003,(1):6-7.

[3] 赵兴绪.兽医产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 范国利.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J].北方牧业,2009,(21):23

[5] 庞玉荣,吕双彪,吴玉琴.母牛产后瘫痪的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08,(6):23

猜你喜欢

病牛奶牛产后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晚秋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奶牛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