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病人肢体康复训练及护理

2012-01-23张志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患肢体位

张志琴

河南鄢陵县中医院 鄢陵 461200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包括两部分,急性期康复治疗和恢复期的功能训练。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后1周开始,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后2周以上进行功能训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无意识障碍,无进行性加重趋势者,第2天既可进行康复训练。

1 脑血管病人躺坐时期的姿势练习

1.1 保持正确的体位 是防止肢体挛缩的关键所在。发病后患肢即应按防挛缩状态放置,既可预防肢体变形、挛缩,亦可改善功能。因肢体的伸屈肌群的肌力不是均等的,正常时上肢的屈肌群,下肢的伸肌群较强,在瘫痪时仍保持其优势。所以肢体的防挛缩模式,既包括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内旋、肩向上抬起;臂外旋、肘、腕伸直,手掌向上,拇指向外。保持正确体位有利于瘫痪恢复。

1.2 体位变换 体位变换既可预防压疮、并发症,亦可利用本体的紧张性反射,腰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等以抑制痉挛状态。体位变换时要求及注意事项:(1)每隔2h体位变换1次并保持床铺的平整、干燥、无渣屑;(2)意识障碍时,禁止取俯卧位:(3)患肢不宜受压,即不要取患侧卧位,避免患肢水肿;诱发挛缩;(4)病情危重,如呼吸紊乱、血压下降、瞳孔异常、烦躁等体位变换时要保持头部水平移动,动作需轻、慢、稳避免粗暴,以免发生意外。

卧位的正确姿势有:(1)仰卧位:在仰卧位时肩关节及髋关节下垫以枕头,使上肢处于外展位,肘、腕关节伸直,同时患肢还可以上举,拇指向外,放在枕旁或垫下。(2)半仰卧位:患侧在上,在肩臀及患腿下垫枕头,上肢伸直,掌心向上,下肢微屈;(3)健侧卧位:身体稍前倾,并在肩下垫枕头,防止肩关节内旋,患腿微屈放在健腿上,两膝之间放一小枕;(4)半俯卧位:身体取半俯卧位,胸腹及患腿下边垫枕头。上肢上举,拇指向外,放在枕旁;(5)俯卧位:俯卧位时,头放于枕旁,脚放在床与床垫之间的空隙中,即褥垫子下端。

1.3 被动运动 保持良好的体位和体位变换,虽然消除了产生关节损害,肢体挛缩等因素,但不能防止肌肉广泛性萎缩和关节强直,所以应尽早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下肢恢复的顺序是从躯干到髋关节,再到膝关节直至足部。上肢是从躯干到肩关节,再到肘关节。腕关节直至手指。只有了解这种顺序,从近段关节开始按摩及被动运动、由近及远,才能使康复锻炼顺利进行。被动运动时,要首先活动健侧上、下肢,待病人适应后,再开始患肢的活动,负荷量从小开始,慢慢增加。不要忽视小关节的活动,如手指、脚趾等。用被动运动、体位变换等方法可以消除患肢压迫性神经炎、关节损害和循环障碍等因素,但不能防止废用性萎缩。总之为了积极的防止骨和肌肉的萎缩,应尽早向功能训练过渡。

2 坐位训练

坐位训练是功能训练期的开始时期,其大致标准是脑出血2~4周后,脑梗死1周后,如神志清楚第2天就可进行坐位训练。初开始训练时,因长时间卧床病人一下子起来可引起血压下降,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所以对长期卧床的病人,特别是高龄者,可先将床头摇起,从30°逐渐加大,无上述症状时1周内可坐直。

2.1 使用病床起坐 第1天将床头摇起30°,让病人靠背坐正,其下垫枕头使下肢屈曲,上肢手心向上,肩关节外旋。每次坐位训练的时间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2次/d。角度应增加5°/d,坐位时间适当延长,一般1 周内可坐直,坐直时,使头与躯干处于一条直线,以便重量能均等地通过双侧臂部。

2.2 卧位翻身及移动法 病人从卧位到坐位过程,需首先经过移动法和翻身训练,因为它不仅是通向坐位的必要过程亦可松弛痉挛,刺激肩、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使病人注意到双侧肢体,使其主动应用患侧肢体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横向移位法有3种体位的移动:(1)把健腿插入患腿的下边,然后提起往健侧方向移动;(2)用健侧脚跟、肘部及背部用力,以肩部为支点,把臀部提起向健侧方向移动;(3)以头为支点,用健侧脚跟,肘部的力量,将上半身提起向健侧移动。

2.3 坐位平衡 病人使用病床能坐以后,应逐渐开始独立坐位练习,此时病人宜向患侧的斜后方倾斜。坐位练习时床的高度要适当,即在病人坐位时两膝关节保持90°。双足可平放地面上,这对训练很重要。(1)扶床头坐:令病人扶床头坐稳护理者前面,扶病人双肩,待病人坐稳后,缓慢松开观察,必要时再扶肩;(2)扶床坐:令病人健手向后伸扶床面,维持平衡;(3)扶大腿坐:令病人双手扶自己大腿维持平衡;(4)用轮椅练习及散步:能坐直后,尽管坐位平衡没有完全恢复,亦可以在护士的帮助下在轮椅上练习平衡或出外散步;(5)独立起坐法:用带床帮的床或在床尾部栓上绳,用健手抓紧床帮,然后用力把上身托起来,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方式。

3 坐站训练

当患者肌力在三、四级左右时,可以开始训练坐站,通过坐站的训练,可以使患者保持上身的直立、平衡,使下肢的负重能力逐渐恢复。锻炼时一定要有家属扶助,保持正确的生理位。胸部平直,头部直立,两腿平站,膝部直立,脚掌平直,不能外翻。时间根据病人的体质具体而定。

4 行走训练

当肌力在五级以上时可锻炼行走,首先是训练迈步,第二步开始训练行走。可以借助桌面、扶手、墙面等,如踏步行走一样,应尽量抬高小腿及脚掌,不要就地划圈。增加患者协调性的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行走时上身保持直立,两腿平直,抬起健侧腿时身体不要歪斜。患肢抬起时离开地面,脚掌与腿平角不要<90°。以免由于训练不当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残疾。时间从短到长,不可急于求成。

5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护理过程中,特别是老年人,忽然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及语言障碍,加之长期的康复治疗会给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情绪低落,常使患者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拒绝治疗和护理。我们应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解除心理压力,让病人了解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健康的病例,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6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谷类、鱼类和豆类,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少食糖类和甜食。限制钠盐(<6g/d)和动物油的摄入。少量多餐,戒烟、限酒。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患肢体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