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城市滨水带状绿地人性化设计分析

2012-01-22谢斐王丽蓉

山西建筑 2012年19期
关键词:亲水游人滨水

谢斐 王丽蓉

(1.江苏省林业科学院计财处,江苏南京 211153;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历史文化城市滨水带状绿地人性化设计分析

谢斐1王丽蓉2

(1.江苏省林业科学院计财处,江苏南京 211153;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结合南京外秦淮河的实地调研,指出了国内城市滨水带状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游人在带状滨水区的行为特征,并引入人性化设计原则,以期对同类滨水带状区域的建设提供借鉴。

风景园林,城市滨水带状绿地,人性化设计

0 引言

“水旺城兴,水败城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水不仅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活力和魅力的集中展现。城市中的自然水体和沿线绿带的合理搭配,构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蓝脉”和“绿肺”。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建设的浪潮,滨水带状绿地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就现阶段而言,滨水带状绿地的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地方忽视滨水带状地带的公共性,过分强调经济效益,或者只是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全然不顾本国的国情,无法满足游人真正的亲水需要,从而导致滨水带状绿地人性化设计的缺失,导致场地丧失活力。

如何真正体现绿地的生态性、观赏性、娱乐性,使滨水区真正展现出生态、宜人的滨水特色与城市风貌,成为城市建设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1 人性化设计引入城市滨水绿地的意义

城市滨水带状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用地区域内,与水域(河、湖、海等)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带状公共绿地,具有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亲水性和快适性”[1]。

城市滨水带状绿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它处于水陆生态系统的相接处,受两者的共同影响,不仅具有两栖性,同时呈现生态多样性的特征。在生态功能方面,它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净化空气和水体,涵养水源,改善城市小气候。同时它又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界面,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娱乐、观赏的理想场所。

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具体要求和心理行为特征出发进行空间设计,以空间中的活动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思维模式[2]。

在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中,将人性化的设计理论引入滨水绿地中,将会为人们创造更加宜人舒适的城市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尺度和身心需求,人们则通过各种行为体验,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以此实现人物和谐。

2 案例解析——以南京外秦淮河集庆门至梦都大街段为例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中,滨水绿地问题主要集中于设计要素相互分离、滨水空间形态单一等等,从而导致景观生硬,规划机械化,缺乏人性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城市滨水区显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外秦淮河延伸至内陆从集庆门大街起,直到梦都大街结束沿岸的滨水绿地为例,初步探讨人性化原则在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实践应用。

2.1 场地简介

秦淮河全长约110 km,流域面积达2 600 km2。它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在南京武定门分内外两股。本次研究的水域范围如图1所示,水域长度大概为10 km左右。该滨水绿地处于城市居住密集区,沿河一带的居民区占地已超过了50%,学校区域占20%左右,工厂区域占10%左右,待建区占10%左右。

图1 研究地段

2.2 现状问题解析

通过实地调研南京外秦淮河集庆门大街至梦都大街段,本文总结了城市滨水带状空间现存的人性化缺失问题。本文从分析这些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出发,探讨城市滨水绿地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1)亲水性差。

根据实际调研,该段的滨水堤岸大多是用砖石砌成的垂直式或混凝土砌成的斜坡式堤岸。但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堤岸投资较少,虽然在一定程度能够满足城市防洪和安全的需求,但是忽视了人亲水的心理需求,同时破坏该区的水域生态平衡。而且此段防汛墙与城市地坪标高相差3 m,与当地河流的正常水位相差4 m之多,严重阻隔了城市其他空间与水的联系,游人只能通过防汛墙顶部才能看到脚下4 m多的水体,限制人们靠近水域活动,并削弱了人们对水体的感知。

2)可达性差(空间、体力及视线)。

目前许多绿地为了节省成本,用各种灌木和小乔木把通向水域的道路完全封死,或者通行路口设计极窄,造成空间上的不可达。游人或望而却步,或为了进入观赏空间,不惜践踏草坪,甚至是毁坏树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集庆门大街的某处绿地入口仅有不到15 cm,而且还是游人自己踩出来的。灌木已将道路完全覆盖,连地面也只能零星的看到,道路已无法通行(见图2)。

另外有些滨水绿地相邻入口的距离过于遥远,导致游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此类体力不充足的群体难以尽兴。有些绿地入口甚至十分简陋狭小,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入口,游人只能望而却步(见图2)。同时可能会导致游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人员嘈杂,绿地容纳率有限,容易出现一些不安全因素。

有些滨水绿地绿化完全忽视游人视线问题,只是单纯地从植物整体景观的角度去配置,设计其高度和宽度,以至于阻挡了游人的视线,无法远距离观察远处水景或其他景色。梦都大街某步行街附近绿地上布满了小型乔木,其高度已经完全遮挡了视线,游人只能隔着厚厚的树叶来眺望远处的水景,造成视线不可达(见图3)。

3)绿化配置种类单一。

不同的地区在气候和地貌上存在差异,因而种植条件和乡土树种也不同,设计者们应该遵循本土性与适地适树的原则。而如今很多滨水绿化往往是生搬硬套,不考虑植物生长的地域性特点,同时配置单一,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可言,影响了绿地的美观,也使得绿地难以亲近,无法激发游人的兴趣。以集庆门大街为例,河边左边绿地的植物配置基本全为单一的枫杨,其他的就是一些零散的地被植物(见图4)。

图2 集庆门大街民房旁绿地入口

图3 梦都大街街旁绿地远景

4)建筑、桥梁侵占岸线。

城市滨水地区往往由于历史遗留和地块属性的原因,部分地块的岸线被工厂用地、行政机关用地、私人住宅用地等侵占[3]。有时桥梁的架设同样破坏了滨水步行的连续性,当滨水步道的连续性被打断,人们不得不折返,影响其观水兴致。另外部分建筑底层贴水而建,独占了极佳的观水视线,这在整体上破坏了公众对城市水岸均好与共享的原则。以集庆门大街小区附近的某一段为例,“圈河”“围堤”现象严重,水域成了某工程的私人财产,具有景观价值的公共滨水空间被房地产商圈入私人楼盘,出现了“城不见江,江不见城”的现象(见图5)。

图4 集庆门附近滨水绿地

图5 集庆门大街某小区临水建筑

2.3 游人亲水行为分析

驳岸类型见表1。

表1 驳岸类型表

在滨水绿地众多人性化设计因素中,最能体现其精髓的当属亲水,只有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水,才能完全的实现人性化。游人于城市滨水绿地区亲水行为主要分为自然接触类、自然观赏类和运动休闲类三种。

自然接触类游人注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此类游人的主要兴趣是在滨水空间中进行和动植物有关的运动,充分接近大自然。

自然观赏类游人注重欣赏自然景观。此类游人的主要兴趣是在滨水空间中静态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对于绿地景色的整体布局和内涵比较看重。

休闲运动类游人注重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运动。此类游人的主要兴趣是在滨水空间中进行较大范围的运动。要求绿地的延伸性足够大,横向纵向都有需求。只有满足不同游人的亲水性行为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优化滨水区的目的。

2.4 改造意见

针对当前场地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游人亲水行为的分析,本文结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初步探讨滨河绿地的改造方法。

1)创造亲水台阶和驳岸。

亲水台阶不但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亲水的途径,还提供了休憩观赏平台。在设计亲水台阶时,从人的视觉心理学考虑,应尽量采用流畅的线型,避免使用单调的直线。另外人的正常视野在水平范围内能观察到120°的范围,滨水空间在这一范围内视线通常都是没有遮挡的;在垂直范围内能观察到130°的范围,向上为60°,向下为70°。如果在视线向下70°的范围内看不到水,通常就会感觉水面不够宽阔,与水的距离较远[4]。

同样驳岸的设计也需要重点考虑。垂直的堤岸使人们对下到水边失去兴趣和信心,因为这种断面形式没有引导人的作用,空间因此而断开[5]。改造驳岸有利于增加河岸的景观层次,图6为不同岸线及其特点。水面与水平视轴的俯视倾角随着观点高度的降低而减小,倾角越小,开阔感越强。如图6所示,从A到C,开阔感逐渐加强,人与水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使人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涉水的可能性。

图6 堤岸断面[6]

2)营造独特的景观小品。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保持足够的专业敏锐度去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的精髓,并用现代景观的语言来营造和展示其地域文化。滨水绿地中的景观小品是渲染绿地主题的“点睛之笔”,有时候能成为某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它可以让游人们在细节上和多个层面上更加深刻的体味地域文化特征。如在表现主题上选择跟水相关的历史或传说,这样既能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水域空间的特色。

3)丰富植物配置。

植物点植是修复和完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采用自然化设计的方法,模仿自然滨水植被的群落结构特征,从而实现各种效益[7]。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色彩及株形方面的配置,以此丰富岸边的景观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空间特点,开展不同的植物配置。例如,在游人较集中的地段,如桥头、居民区,应以绿化造景为主,配合足够的小空间,为人们创造聚会和健身的空间。而植物密度以疏为主,保证视线通透,以此营造安全舒适的空间;在游人稀少的地段,可适当增加植物密度,强调树形来增加林冠线,强调植物的叶色、花色来丰富季相变化。

4)克服建筑、桥梁占领公共岸线。

部分公共建筑,如轮渡、码头、海洋馆、公共图书馆、展览中心等,由于功能需求必须依水而建,可以通过在底层设计滨水通路,使得底层开敞或沿水一侧采用骑楼的方式,为行人预留通道,方便通行。在处理桥头和城市不同高度基面连接时,可以考虑为交通预留通道。当桥梁与堤岸相连时,根据水岸的布局来设计桥梁形式。如果河流两侧为双层堤岸,那么桥头可以分层设计分别与城市标高及水岸标高相衔接[9]。只有保证在城市其他空间向滨水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视线、道路等实现可达性与通透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蓝线”的共享性。

3 结语

城市滨水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设计师应该掌握和整合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等信息,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为滨水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而城市滨水景观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并体现鲜明的场所特征,才能发展成为城市中独特而又舒适的空间,这才是人性化设计的写照。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针对国内滨水带状绿地人性化缺失提出三点建议:在保证滨水带状绿地所有功能存在的前提下考虑成本资金问题;加大亲水力度和可达性,尽可能的满足游人们的需要;加大滨水带状绿地的地区化人文化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1]顾程华.城市滨水绿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10-11.

[2]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75-76.

[3]臧玥.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5]楚芳芳.居住区绿地人性化空间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19):6-8.

[6]颜慧.城市滨水环境亲水性创造[J].南方建筑,2004(1):89-91.

[7]汪淑芳,苏继会.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J].建筑与规划,2008(22):28-30.

[8]林宇.城市滨水区生态规划方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78-80.

[9]田辛.景观水要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64-65.

On analysis of humanistic design for waterfront green belt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XIE Fei1WANG Li-rong2

(1.Financial Office of Jiangsu Academy of Forestry,Nanjing 211153,China;
2.College of Landscape Garde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erior Qinhuai River of Nanjing,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waterfront green belt construction i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analyzes the behavior features of tourists in thewaterfrontbelts,and leads to the humanistic design principles,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milar waterfront green belts.

landscape garden,urban waterfront green belt,humanistic design

TU985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2.19.111

1009-6825(2012)19-0223-03

2012-03-26

谢斐(1984-),女

猜你喜欢

亲水游人滨水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糖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登神农顶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
亲水改性高岭土/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