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推进步骤与政策支撑

2012-01-2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陆俞廷

财政监督 2012年14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武汉金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陆俞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金 磊

一、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

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 “中部崛起”重要战略决策的提出、武汉“1+8”城市圈建设的推进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以及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的启动,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特大城市,武汉必须牢牢抓住这几个重要战略机遇,推动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一)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全面转变。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引领中部地区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总体来看,现代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产业基地功能、贸易基地功能、金融中心功能,政治中心功能和服务中心功能。武汉“十二五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打造 “国家中心城市” 的战略,而GDP、服务业、金融、研发占比四大指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金融中心体系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功能的转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1 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中心评价(排名)

(二)促进“两型社会”改革的全面实施。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实现金融集聚效应对“两型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效应。首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最核心问题是推进制度创新,体现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其次,“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必须加快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两大支柱之一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再次,通过金融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以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强化武汉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地位,以更好地发挥武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三)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持续发展。从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的角度看,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将助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首先,金融中心的建设可发挥金融市场的资金调节和资源配置效应,同时金融产业发展在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导向作用。其次,金融中心可以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等手段,支持城市圈内地区性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促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圈内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再次,金融中心可充分发挥武汉金融服务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打破城市圈内金融市场方面长期存在的种种界限,利用货币资金与资本资产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与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差距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特定的规律与条件,就需要严格的实证分析以客观估计各城市的金融发展潜力,为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参考。

(一)中部中心城市金融中心评价。基于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对中部地区的5个中心城市进行了全面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承担起跨省范围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职能,南昌、合肥、太原金融竞争力无论在单个指标上还是整体上都要相对落后,武汉、长沙、郑州是该区域金融中心最有力的竞争者,武汉目前处于领跑位置。总体而言,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处于靠后的地位。中部地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为24.85,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平25.54。

在金融产业绩效上,中部区域在各项指标上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金融产业增加值、金融业发展速度和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上。第三期CFCI 中部城市南昌、郑州、武汉、合肥、长沙分别排名19、20、21、22、23。

在金融机构实力上,除银行类机构实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差距明显。第三期CFCI中部城市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分别排名11、21、22、24、29。

在金融人才环境上,中部区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特别在教育环境、城市生活成本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城市交通和旅游吸引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第三期CFCI 中部城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分别排名6、16、17、21、26。

在金融商业环境上,中部区域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外向度方面差距明显。第三期CFCI 中部城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分别排名15、18、22、25、27。

(二)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评价。武汉位于我国中部,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较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教育实力,成为武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在各期比较中,武汉在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中的实力是最强的。

在第一期CFCI 比较中,武汉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势较为明显,排在第9,由于教育环境、城市绿化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人才环境排在第5。但金融产业增加值较为落后,金融机构实力也比较落后,尤其是保险类机构排到了后5 位。

在第二期CFCI 比较中,武汉的金融产业绩效和金融机构实力大幅提升,分别在29 个城市中排名第9 和第13,中部地区排名第1。在金融人才环境方面,武汉的教育环境、文化娱乐、城市旅游、城市交通、环境状况、城市绿化等各方面均处于中部地区的竞争优势行列,但在生活成本方面存在不足。

在第三期CFCI 比较中,武汉的金融机构实力排在第11,金融市场规模排在第8,金融生态环境排第10,这几个分项排名表现优秀。但金融产业绩效排第21,较上期下滑12 位,是影响武汉综合排名的主要原因。

与其他中部金融中心相比,武汉在三期CDI、CFCI排名均居中部第一,全方位领跑。

三、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

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首先要做好金融中心的定位,这是关系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一)总体战略定位:差异化。近年来,国内有20 多个中心城市相继提出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与规划,定位严重趋同,发展毫无特色,金融聚集效应不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鉴于此,笔者认为,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实行差异化定位,可从 “专业性”、“区域性”、“特色性”等几个方面打造。即以建设中部金融中心和科技金融资本特区为功能主导,功能主体为具有较强控制力和融通力的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包括银行、证券、基金、金融控股集团、中小金融企业、科技金融企业和金融租赁公司等,功能平台包括区域性货币结算中心、票据业务中心、后台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期货交易、矿产资源交易、碳汇交易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城市投融资平台,以及在东湖高新特区打造资本特区。

(二)打造专业性金融中心。按照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dex,GFCI)的分类,金融中心可划分为全球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家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专业金融中心。前四类金融中心是根据金融中心的服务范围来划分的,而专业性金融中心则与服务范围关系不大,它是指在某一金融领域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的金融中心。相对于全能型的各层次金融中心来说,专业性金融中心只是在某一金融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这一特定金融领域聚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人才,拥有超过其他金融中心的业务、市场规模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成为行业标杆的金融辐射力。

武汉建设金融中心,必须突出自己的显著特色,可以拟建成为全国性专业性金融中心。武汉在某一金融领域内也已经具备了国内领先优势,具备了成为国家级专业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如,利用“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做好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现货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及其延伸,这是武汉的绝对优势;利用“高校密集”的教育优势,围绕高校的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发挥武汉的金融和教育优势形成中国的金融创新中心,打造中部地区的金融文化中心,着力发展武汉成为全国的金融教育与培训基地;利用“两型社会”的平台优势,更为关注内需主导的增长、更为强调资源节约的增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引入为中部地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三板交易市场; 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为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提供服务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促进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交易;整合现有农业资源,重点扶持发展龙头农业企业,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高利润率农业企业,打造全国性农业金融服务中心等。同时,为这样的城市和产业集群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组织的集聚也同样十分重要,例如信用评级机构。

(三)打造特色性金融中心。鉴于政策差异及发展起点的不同,武汉不具备建设“全能型”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打造特色金融中心,以实现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鉴于此,我们建议,武汉应重点打造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政府应多管齐下,将“光谷金融港”这个始于2008年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推向全国,谋划建设成为上百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大本营,并以此特色为突破口,打造全国性的以金融后台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为特色,集金融数据处理、创新研发、呼叫、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相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环渤海地区,在武汉设立后台中心,综合成本可降低40%左右。

此外,武汉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国家级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最大优势之一在科教,要将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科技直接金融市场,如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政府设立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申报开办“新三板”;二是积极发展间接科技融资市场,如科技型银行及分支机构,实施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和集合债券发行计划,建立科技企业互助担保制度。

四、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体系

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践表明,政策支持和创新精神在金融中心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已经具备了构建中部金融中心的条件,但仍应采取政府适度主导型模式,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政府应出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支持政策,同时还要积极向中央政府争取政策。要通过在市场自发和政府扶持的合力推进下,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一)完善圈内金融基础体系

1.大力培植本土机构。支持本土的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长江证券、天风证券、合众人寿等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2.组建光谷科技银行。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企业集群,结合国外先进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组建专门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银行——光谷科技银行。

3.发展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继续引进有控股意愿的法人机构,巩固我省村镇银行在全国数量领先的地位。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全省有条件的县(市)尽快开展试点。

4.组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目前,武汉拥有汉口银行、长江证券、合众人寿等多家总部位于武汉的金融机构,应采用混业经营的思维模式组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打造武汉金融航母。

此外,充分利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平台,争取成为全国性股权投资和柜台交易市场。引导全省具备融资资格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积极运用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创新政府金融工作支持体系。一是培育圈内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产业依托。二是加快武汉城市圈内的金融一体化建设,尽快实现城市圈内信贷融通、资金清算、票据市场、金融信息共享的一体化。三是通过制定税收、土地和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金融中心建设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武汉,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到武汉从业。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法规建设,保护金融交易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二是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打造“信用武汉”。三是加快金融业电子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银行经营的质量与效率。四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安全运行。五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开展以农村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社区信用工程和区域信用工程为主体的“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六是重视金融企业的硬件建设,增设R&D 机构,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研发工作。

(四)建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在高端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倾斜的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各金融机构设立高级紧缺人才档案网络,以最低的成本解决高级金融人才短缺问题。第二,在高素质金融通才培养方面,提高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限定核心课程设置,配备优质教师资源,严把教学质量关。第三,在培养金融应用人才方面,可利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开始招生的契机,高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实施定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余凌曲.2011.CDI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报告(第三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白鹤祥.2009.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肖安民.2011.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0-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刘蕴霆.2009.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探——关于“两型社会”综改试验金融支撑的思考.学习与实践,6。

5.曹亮,杨德才.2009.政府主导下的金融集聚与“两型社会” 建设——关于武汉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中国发展,12。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武汉金融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某金融中心冰蓄冷系统的应用与经济性分析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