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2012-01-18赵培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制成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

□文/赵培华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一、引言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以及丰裕的劳动力优势,加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1985 年我国合同外资额为63.33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9.56 亿美元,2010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057.35 亿美元,与1985 年相比增长了54 倍。2011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12 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0.11 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在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加的时候,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85 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为138.28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35.22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4%。2010 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为816.9 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4,960.7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94.9%。2011 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1,005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工业制成品出口17,980.5亿美元,所占比重为95%。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改善。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带来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管理经验,能够扩大我国产品的出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否优化东道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大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积极作用。本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实证分析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第二个层次是在工业制成品中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笔者从这两个层次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一)从初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为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有无推动作用,本文利用SPSS 软件对1990~2011 年我国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本文选取FDIC(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与EXM(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EXP(初级产品出口额)进行回归。为了消除异方差现象,进行回归分析前分别对三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回归结果如下:

(1) 式 拟 和 较 好,F 检 验 值 为145.7693,t 检验值为12.0528。在此回归方程中,F0.01(1,21)=8.02,t0.01=2.518。此回归方程的F>F0.01,说明(1)式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t>t0.01说明变量FDIC 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这一方程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 个百分点,可以使当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0.836 个百分点。

(2)式的F>F0.01,t>t0.01,说明此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但是,此方程的拟和度不高,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初级品出口的影响小,没有其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程度大,这一点还可以从(1)式与(2)式的LNFDIC 的系数上比较出来。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同样增加一个百分点只会增加0.39 个百分点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而会增加0.836 个百分点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推动作用很小。

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有推动作用与其投资的产业有密切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我国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又主要投向制造业。1998 年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金额为255.82 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6.3%。2003 年制造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69.36 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9%。2010 年制造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67.72 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2%。由于该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都有较强的出口倾向,产品主要运往国际市场销售,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所占比重大,因此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二)出口商品结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的转变。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主导地位,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第一个层次的优化。下边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根据国际贸易标准代码(SITC)对产品进行的分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果在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就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化。

1995 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38.57 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00.9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78%。2000 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053.10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0.43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86%。2002 年以来,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得以保持,家电、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出口商品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02 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71 亿美元和679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2%和20.8%;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494.35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814.86 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9.05%。2011 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856 亿美元和5,488 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7.2%和28.9%。机电产品出口连续17 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了关键作用。1995 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0.94 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0.49%。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06.20 亿美元,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7%;2000 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99.67 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0.51%。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为667.30 亿美元,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4%。2006 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78.83 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8.06%。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068.52 亿美元,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4.05%。2009 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4944 亿美元,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9.3%。2010 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093.6 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3.1%。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大都是依靠“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有相当比例是从国外进口关键零部件加工组装而成,属于来件装配的加工贸易,它们显示的是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一定的工业配套能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优势。如,2004 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74.2%,2009 年机电产品中加工贸易出口额4,664.1 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65.4%。2010 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额高达3,880.4 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8.8%。然而,在出口时,这些制成品被当作高新技术产品统计,这样会高估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这点来讲,我国出口的制成品中仍有相当比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实际上仍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商品结构仍然是落后的。同时,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有明显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较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且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缺乏技术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对于我国来说,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应引导外资的投向:对于第一产业,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第二产业,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特征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限制外商对处于成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在控制的同时,还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于第三产业,要鼓励外资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能够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水平及综合国力,应完善我国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吸引外资进入,优化我国服务业的外商投资结构。

(二)推动加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在我国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很多制成品都是由国外零配件和中间产品简单组装而成的,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不符合我国吸引外资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目的。这主要是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为我国对于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政策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必须对外商直接投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政策引导。可以对高技术、高质量的加工贸易企业的优惠政策多些,对于低技术、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企业优惠政策少些。以鼓励跨国公司将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或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此外,外资企业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上有优势,应鼓励他们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其研究开发活动,提高自身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研发水平,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改善软环境,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首先,应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在政策规定和行政审批上做到透明化和规范化;治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乱收税费现象,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行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加大人力资本投

资。人力资本现在已经引起了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人力资本缺乏,我国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高校培养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或留学人员到我国工作。只要拥有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就会吸引更多资本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进入;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也是外资进入时要考虑的因素,应提高内资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我国沿海地区就是凭借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另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

[1]赵培华.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6.

[2]宋蕾.FDI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

[3]国家统计局.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J].中国财政,2007.11.

猜你喜欢

制成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投稿须知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三)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