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君子人

2012-01-16章启群

关键词:君子人格理想

章启群

君子人格思想的传统在中国世代相传,延续了几千年。知书达理一直是中国人对于文明的共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坚守君子人格的最后底线。作为整个社会的理想,君子人格理想构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对于社会秩序起了制衡作用,成为社会文明的指挥棒。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上层,如贵族,士大夫,富商大贾,乡绅,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尚礼是基本要求,斯文是行为标准,因为礼义廉耻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门槛。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信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的是品德与言行的双馨。他们即使不敢认为自己是君子,也绝对不以小人自居。在那个时代,被公认为小人的人不仅没有身份,也没有信誉和道德可言,基本上被排斥到文明社会的社交舞台之外。即使是刚刚摆脱贫困的暴发户,无论他先前多么低贱,落魄,也要穿起马褂长衫,以附庸风雅;还一定让子弟读书应试,获得功名。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之中,中国历史上的忠臣烈士不胜枚举,杀身成仁的壮举史不绝书。

痞子化误优雅

中国传统社会的君子人格理想代表着社会的文化向度,体现了文明社会的秩序。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农村文化。因为一代代乡村读书人通过科举走进皇城大都,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而他们的后代又逐渐衰落,被新的乡下读书人取代。进入国家管理中心的人才基本上是来自乡间的有志青年。如果没有知书达理、君子人格的社会价值理想的指引,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延续与发展是不可能的。

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理想相异,君子人格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市场。至少,整个社会没有这样的共识,没有体现对这种文明的向往。要不要把自己培养成君子人格,不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问题。因为它基本上不影响每个人的升官发财。君子人格既不是学历,也不是技能,更不是资本。按照君子人格的要求,遵守一些道德操守,甚至被视为作茧自缚,因而在社会中生存更加艰难。而做一个小人,既不会丧失东西,也许还能在社会生活中顺水顺风,获得很多实际利益。

所谓礼义廉耻、信用仁厚、刚正不阿,这些东西都不能产生直接利益,人们往往弃之如敝履。相反,只要能产生实际效用、利益,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被千夫指,有些人也在所不惜。最简单直接的是骂人,特别是骂名人,其次是展示自己的艳照,还有的甚至挑战社会伦理底线。只要能产生轰动效应,任何举动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们对“耻”的日渐麻木导致了一种反文化的社会倾向,痞子化于是应运而生。

根源在于教育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人格。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至少从孔子开始的中国传统教育,就一直以培养君子人格为首要任务。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这是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我们当下的教育被人称为应试教育,升学是这种教育的最终指向,于是,分数实际上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和学生都把学校当成技能培训班,当成升官发财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校里的品德教育只是花拳绣腿。我们的学校因此忘记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今天中国的学校,一般的孩子也谈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理想无非是将来成为科学家、影星、商人、经济学家、教授、部长……

这既是他们自己的理想,也是家长和老师对于他们的寄托。落实到学校生活中,这些理想都是具体的,就是上好学校,例如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等。因此,读书是为了考试,上好的学校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总之不外乎升官发财之类。学生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考试。更可悲的是,离开了考试,有些学生就一无所能,甚至惶恐不安。

于是,一些人就变得没有人格理想了。没有人想成为君子,也就没有人畏惧成为小人,只要有巨大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值得的。更没有人要成为英雄,那似乎一点也不切实际。

一个缺少君子人格理想的社会,人格就会猥琐,唯唯诺诺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工作单位,上级就是法官,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处长、科长,权威形同上帝,没有人敢对他们的错误提出异议。上下级关系于是成为主仆关系。想想当年的梁漱溟,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人,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来吗?

中国教育在人格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受教育者和没有受教育者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因而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神圣性。

又由于优雅的缺失,惡俗必然成为一种时尚。从商业大片到学术讲堂,俗不可耐的东西无处不在,无法阻挡。

一个社会失去优雅,无论他的社会成员多么有钱、珠光宝气、宝马香车,总是带着野蛮的气息。

(有删节)

猜你喜欢

君子人格理想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2021款理想ONE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