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型推演、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2012-01-12王亮马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畜牧业

王亮,马林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型推演、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王亮,马林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期,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推导了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指出“以草为本、草业先行”、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农牧结合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并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巩固和加强草原保护力度、转移牧区富余劳动力和积极发展草产业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牧区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路径选择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草原面积最大国家之一,拥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1.7%,牧区遍布13个省(区),有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牧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牧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生态意义的地理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在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确立了生态优先的牧区工作指导方针,系统部署了促进草原保护、惠及牧区民生的政策措施和工作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受自然、历史、地理以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草原的发展与牧民的生计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相对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为代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全稳定问题备受关注。通过政治化和宗教化形式表现的民族冲突事件再次暴露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这主要由于经济、社会、生态、民族等多元系统失衡,进而引致的牧区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导致的结果[1]。

当前中国牧区的发展正面临着三难境地:其一,畜牧业发展赖以依存的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极端恶劣天气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畜牧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日益增强;其二,由于照搬农业的承包制度,违背了牧业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以“畜草双承包”为核心的畜牧业主体发展模式举步维艰;其三,国家出台的多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内蒙古牧区并未出现预想的叠加效应。

在刚性的生产坏境不断恶化、柔性的发展模式持续受阻及政策刺激效果若隐若现的三重夹击下,中国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僵局。如何快速创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成功扭转当前牧区发展的三难局面,逐步实现牧区发展与非牧区工业化文明的有序对接是当前牧区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并应着力解决的现实难题[2]。

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推演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和追求目标。它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与一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比,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其特有的本质与内涵。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关键在于分清牧民、草原和牧业在牧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牧民与牧区可持续发展

牧民在牧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牧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区。目前,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分布有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427多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4%。长期以来,牧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进行转变[3-5]。

2.草原与牧区可持续发展

草原在牧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草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耕地、森林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草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宏观层面来讲,草原生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安全的全局,关系到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从微观视角来看,草原是牧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生产要素,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直接决定了牧区是否可持续发展。

3.牧业与牧区可持续发展

牧业是指通过人工饲养与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进而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牧业表现为牧民对草原的利用与生产过程,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牧业相关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和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对牧区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牧区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和产业链条共同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复杂性。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牧区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本土经验出发,并遵循“生态、民族、经济、社会”四系统相协调和“牧区、牧民、牧业”三方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才能得以实现。

图1 牧区可持续发展关系图

三、牧区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十二五”是中国牧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牧区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走“以草为本、草业先行”的发展之路

牧草不仅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破解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难题的第一要素。相关研究表明:国际上畜牧业中有60%~80%的产值是通过牧草转化而来的。同时草原特有的生态系统公益性也为牧区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禀赋,其在维持生态平衡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是草业优先发展的理论依据。目前中国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呈现总体恶化的趋势,要想解决牧区草畜矛盾,实现草原生态环境优化、畜牧业发展可持续化、牧民增收常态化,就必须以发展草业为依托、不断延伸以“草”为核心的产业链、增加草产业附加值,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2.走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畜牧业水平是衡量牧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牧区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畜牧业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之上,立足当前先进的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方法科学、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中国牧区畜牧业的未来之路。与传统畜牧业相比,现代畜牧业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等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能够提高牧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畜牧产品的质量,较好地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3.走农牧结合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是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在适宜的半农半牧地区,应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以地养畜、以牧养农、农牧联动、草畜结合以促进农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农牧结合既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能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和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农牧结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之一。

四、牧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

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是牧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纽带,是小牧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自然放牧与舍饲养殖结合的必然途径。

(1)加快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逐步提高牧民组织合作化程度。通过采取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以及小牧场式的大户经营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模式,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畜棚等畜牧业资源,创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机制。加快培育相关后续产业,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发挥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基金和贫困群众发展基金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牧区牧民群众大力发展虫草经济、劳务经济及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形式,提高牧民自身收入水平。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现代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牧区农牧业科技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应用和推广以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疫防治、良种繁育、饲草料综合利用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实用科学技术,加速实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蓄畜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同时积极探索适宜的组群放牧形式,提高畜群产出率。

(3)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现代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做大做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切实增强对其他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综合利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示范、引导和带动牧户提升生产能力。鼓励和支持新市场的开拓和营销,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从事畜产品开发[6]。

2.巩固和加强草原保护力度

一方面,国家应尽快推进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超载过牧难题,实现人草畜平衡。解决的途径是控制和减少在天然草原上放牧的牲畜数量,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加快出栏速度等措施。同时,要增加饲草料的供给和人工草场的建设。在草原生态极端恶化,甚至丧失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转移牧区人口,进行生态移民。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和放宽国家现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期限,进一步加大对退牧还草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牧区草原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面临一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如果突然补偿中断,势必会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出现反弹。还有就是,除退牧还草工程外,国家专项用于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投入和实施范围比较有限,无论是其投资规模、投资内容还是投资布局都与草原保护建设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所以,已经取得成果的项目还应该继续巩固,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完善工程建设内容和扩大工程实施范围。

3.转移牧区多余劳动力

解决草原退化和牧区畜牧业效益低下的关键在于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国家应加大对牧区过剩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牧区人口压力。中国草原牧区主要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区域自然条件较差、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模式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加上部分牧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严重缺失。这种形式下,应该加大对牧区牧民劳动技能的培训,积极引导部分牧民发展民族手工业、高品质畜产品加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真正拓宽牧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真正实现牧区人口的永久转移,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积极发展草产业

草产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新兴产业。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草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现在草产业已经是各国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为此,中国有条件的牧区应积极推进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种草—养畜—草(畜)加工一整套产业链。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培育草业和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及一批地方龙头企业,在不断增加牧民收入的同时,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5.创新畜牧业发展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畜草双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将农耕文化和农区的制度安排引入牧区后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一刀切”式的政策后果也值得反思。要适时、适度对“畜草双承包”制度进行调整和创新。一方面,尊重自然和牧民文化传统的可持续性安排,支持有条件的游牧生产形式,缓解草原生态压力;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基础,以合作为内容,以协会为载体,把牧民“在组织”起来,大力发展非竞争性的合作畜牧业,以改良畜群,降低成本,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

6.激活政策支持效果

长期以来,国家对牧区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2011年《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及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的召开,预示着牧区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调研牧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政策执行者要注重把政策实施与牧区的发展具体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注重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政策执行的灵活性。政策受益者要把这些优惠政策完全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制定好、执行好和利用好牧区政策、最大限度的激活牧区政策的作用效果。

[1]周俊.“以草为本、草业优先”——川西北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1(05):113-115.

[2]康俊霞.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5):333.

[3]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分析[J].阴山学刊,2009(02):96-101.

[4]杨光梅.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3):444-447.

[5]王欧.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4):33-38.

[6]马林.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04):6-1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China:Model Derivation,Path Choos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ANG Liang,MA L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is a golden period for China to sol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This article derive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and points out that“putting grass industry first”,developing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and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husbandry industry are paths for China’s pastoral are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ecology first”.Finally,six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ing“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transferring extra labor of pastoral areas,and positively developing grass industry”are put for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ecology first:path choosing

F205

A

1009-315X(2012)04-0329-04

2012-03-01;最后

2012-04-17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0AMZ006);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青年项目(09CMZ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5020 1)

王亮(1980-),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牧民的遗嘱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商人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