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调查

2012-01-11卢晶晶仇瑶琴

军事护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意向本科生就业指导

卢晶晶,仇瑶琴

(1.解放军第66336部队医院 外科,河北 高碑店074000;2.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200433)

在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调查

卢晶晶1,仇瑶琴2

(1.解放军第66336部队医院 外科,河北 高碑店074000;2.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200433)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毕业前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其就业。方法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以自行设计问卷对90名护理本科生关于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就业指导需求及就业途径进行调查。结果在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基层就业热情不高,对本专业的相关政策了解较少,求职途径单一,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很大。结论护理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在校护理本科生转变就业观,加强实践能力和择业技能的培养,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并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亦进一步扩大了对护理人力的需求。伴随着现代护理的快速发展,护理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延伸,相对于技能型的中专或大专学生,高层次的护理本科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1]。但随着部队以及省、市级医院护理人员的相对饱和,护理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同时,护理本科生毕业时的流失率远高于工作后的流失率,高学历护士的流失更造成国家教育及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医院的整体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我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充分了解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分析影响其就业意向的主、客观原因,以期指导护理本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走上适合自己的岗位。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5-6月对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228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便利调查,采用配额抽样方法,抽取护理专业4个年级共90人进行调查,其中一年级30人,二年级25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20人。均为女性,年龄为19~25岁,中位年龄22岁。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调查护生的籍贯、居住地、家庭出身;第二部分为就业意向问卷,含4个方面(就业意向4题、就业观念3题、就业指导4题、就业途径1题)共12个问题,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1.2.2 调查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讲解研究目的及填写方法,由被调查者不记名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和态度 表1显示,有34.44%的在校护理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有20.00%的护理本科生考虑转换职业;有61.11%的护理本科生在择业时考虑薪酬与福利,考虑个人发展机会的占64.44%;25.56%的本科护生认为基层对个人发展不利;关于薪酬,有84.44%的护理本科生选择在3 000元/月以上。

2.2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 表2显示,74.44%的在校护理本科生认为目前欠缺的主要技能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70.00%的护理本科生选择是专业知识和技能,55.56%的护理本科生认为是沟通协调能力。如果面临择业,有76.67%的护理本科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54.44%的护理本科生认为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面太窄。

2.3 在校护理本科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表3显示,有42.22%的护理本科生对就业环境及政策不太了解,78.89%的护理本科生认为接受就业指导是必要的;关于就业指导的形式,有51.11%的护理本科生希望是进行咨询,有31.11%的护理本科生希望是听讲座;67.78%的护理本科生希望就业指导的内容是求职择业技能,58.89%的护理本科生希望是重点讲解政策。

表1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和态度

表2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

2.4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求职途径 表4显示,58.89%的护理本科生了解招聘单位的途径是通过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有56.67%的护理本科生通过相关单位网站和宣传册。

3 讨论

当前,护理人才需求的“缺口”与相对“饱和”现象并存,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有社会需求,就业竞争又日趋激烈[2]。在这种形势下,我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较高,大部分对薪酬的期望值在3 000元/月以上,而相对于应聘单位的了解途径则较单一,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很大。

表3 在校护理本科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表4 在校护理本科生的求职途径

3.1 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显示,临床工作仍是作为大部分护理本科生主要就业去向,但仍有20.00%的护理本科生毕业后不打算从事护理工作。说明虽然近几年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流失率呈下降趋势[3],但流失比例仍不低,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护理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护理本科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临床医院;另一方面,部分本科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受种种因素影响,不想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从而把目光投向其他渠道[4]。提示学校要加强本科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护理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组织护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实践活动,深入医院、农村、社区,关注弱势群体,以培养护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5]。与此同时,由于护理本科生就业去向逐渐多元化,就业指导时也应让护生树立多元化择业观念[6]。薪酬成为影响学生择业的第二因素,有84.44%的护理本科生薪酬期望值在3 000元/月以上,说明本科护生对就业取向过高;在就业和择业时,仍然存在浓厚的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执着追求大医院、大城市,同时受“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影响[7]。提示学校要注意指导护生不要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要增加社会责任感[8],认清自我,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个人发展机会成为护理本科生择业的第一因素,也是影响其去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说明护理本科生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意识很强。但受我国大学生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去基层就业的热情不高。提示学校须积极引导护理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即将毕业的护生充分认识当前的择业制度,使学生在就业中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鼓励他们树立基层就业的思想。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充分体现对毕业生的人性关怀和思想激励,共同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使学生乐于到基层工作[9]。

3.2 加强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70.00%的护理本科生认为目前最为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的占55.56%,而54.44%的护理本科生认为如果面临择业,预计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面太窄。调查结果说明,随着社会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和能力将最终决定个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护理本科生应在择业中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10]。同时提示,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护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是护理本科生目前欠缺技能的首位,说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部分护理本科生心理素质较差,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和倾向,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提示学校要正确引导护理本科生对自身做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使其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学校应该开展具有护理特色的学生活动,以培养她们自尊、自信、自力、自强等心理品质[11]。

3.3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调查显示,仅有38.89%的护理本科生对就业环境以及政策的有所了解,78.89%的护理本科生希望接受就业指导。听讲座和进行咨询是大部分同学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形式。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多为应试指导、大众化指导、传声筒式的指导[12]。就业讲座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群体性灌输方式,很少开展个体答疑解惑。护理本科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老师请教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引导。但由于目前就业指导中填鸭式的灌输,她们在求职就业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化解[13]。提示学校要在护理本科生中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指导,强调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合理张扬个性,扬长避短。而对于就业指导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倾向于“重点讲解政策”和“求职择业技能”。本对象涵盖一至四年级学生,对就业理解及就业指导需求的不同,故学校有关部门或教师应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指导,分段实施,连续进行[14],使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在具体的对策上,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实施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本调查结果(表4)显示,有58.89%的护理本科生通过招聘单位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了解就业信息,通过单位网站和宣传册了解招聘单位的有56.67%,这说明护理本科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较单一,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其主要原因与学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各种方法获取招聘信息有关[15]。提示学校要积极构建就业网络联盟[16],参与构建“五联”就业工作体系[17],重视校园媒体对就业的促进作用[18],同时根据毕业生普遍使用手机的现象,加强与通讯公司的合作,积极搭建手机短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快捷地掌握到各种就业招聘、考研调剂等重要信息,使毕业生求职进入“拇指时代”。

[1]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17):64-66.

[2]金安娜,王宁,吴旭东,等.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比较研究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22):1867-1869.

[3]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17):64-66.

[4]张华,刘纯艳.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3):677-678.

[5]陆莉.护理大专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4):40-41.

[6]丁淑平,陈长香,张田.103名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6-7.

[7]陶倩,张必涛,刘宝.医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26(2):37-44.

[8]郝继伟,陈超然,黄志红,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32-333.

[9]侯永梅.广东医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4):466-467.

[10]许明璋,吕晔,彭卓.医学类大学生择业心态现状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89-291.

[11]高鸿,吴新菊.浅谈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9-210.

[12]赵娜,李晓波.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特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8-130.

[13]朱朝阳.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0(17):181-182.

[14]赵雅娟,陈长香,周艳梅,等.对护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5,19(10):2183-2184.

[15]王琰.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导向错位与修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1-702.

[16]汤幼龙.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J].出国与就业,2009(15):19-22.

[17]寸哲.高校“五联”并进的和谐就业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出国与就业,2009(17):25-26.

[18]刘明海.校园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45-46.

R47

A

1008-9993(2012)5B-0063-04

2011-11-04

2012-03-10

卢晶晶,本科,护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工作

仇瑶琴,E-mail:qiuyaoqin@yahoo.com.cn

陈晓英)

猜你喜欢

意向本科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