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及邻区成矿区带的划分

2012-01-10谭文娟杨合群张小平姜寒冰宋志杰

地质找矿论丛 2012年1期
关键词:加里东基性祁连

谭文娟,杨合群,张小平,姜寒冰,宋志杰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 710054)

0 引言

祁连山及邻区是秦祁昆成矿域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加里东期Cu,Pb,Zn,W,Fe,Au,Cr成矿省。目前已发现金属矿床120余处。这些矿床具有明显的成群出现、分段集中、带状分布的特点。本文将借鉴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在分析祁连山及邻区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祁连及邻区进行成矿区带划分。

1 划分依据及原则

成矿区带是具有较丰富矿产资源及其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在某一成矿区带内往往具有主导的成矿地质环境、地质演化历史及与之相应的区域成矿作用,其中各类矿床组合有规律地集中分布。成矿区带的划分主要依据区域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之性质、矿种及其他有关的矿化信息。

在成矿区带划分中,Ⅲ级成矿区带界线主要依据《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一书[1],祁连及邻区属Ⅱ-4塔里木成矿省、Ⅱ-5阿尔金—祁连(造山带)成矿省、Ⅱ-14华北(陆块)成矿省。《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2]中提到,关于祁连地层区内部二级区的划分,一般都将祁连文分为南、中、北(含走廊)等次一级地质单元,它们都以多期活动的断裂为边界,但具体位置则不一致。而本区划将酒泉—中宁(含走廊)地区与北祁连地区的分界定在旱峡—老君山—乌稍岭—海原—六盘山一线,大致相当于冯益民等[3]所确定的岛弧-弧后蛇绿岩带的北界,其北为北祁连陆缘沉积区。中祁连与北祁连分界大致在野牛台—托莱河南侧—门源—白银一线。中祁连与南祁连的分界总体以南祁连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分布的北缘断裂为界,将拉脊山归入南祁连地区。

Ⅳ级成矿亚带的划分遵循大地构造单元与成矿地质背景相结合的原则,以徐学义等[4]编制的“祁连山及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图(1∶100万)”为基础,结合贾群子等[5]对祁连成矿省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主要考虑:①地层构造相或含矿建造;②矿产自然分布;③构造环境。

本次划分中继续沿用徐志刚等[1]对全国Ⅱ级成矿省、Ⅲ级成矿区带的冠名和编号,而在划分界线上有所改动。Ⅳ级成矿亚带命名采用“地理名称+区域优势矿种或矿物组合主次顺序+主成矿时代”的命名方式;编号是在全国Ⅲ级成矿带的编号基础上,由北往南、自西向东依次顺序编号。

2 划分结果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上述划分原则,将祁连及邻区划分为5个Ⅱ级成矿省、11个Ⅲ级成矿带和19个Ⅳ级成矿亚带(表1,图1)。

3 成矿亚带主要特征

以下对河西走廊、北祁连、中祁连、南祁连成矿带的Ⅳ级成矿亚带主要地质特征进行简述。

表1 祁连及邻区成矿区带划分一览表Table 1 Schedule of division of metallogenic belts in Qilian Mouta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3.1 Ⅲ-20河西走廊Fe-Mn-萤石-盐类-凹凸棒石-石油成矿带

3.1.1 Ⅳ-20①山丹—永昌—中卫Fe-Au-Cu-WAg-Pb-Zn-煤-萤石-重晶石-硫成矿亚带(Pz1;Pz2)

该亚带位于北祁连山北侧走廊过渡带,与龙首山南缘紧邻。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上寒武统大黄山组和石炭系、二叠系。大黄山组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及板岩,具复理石或类复理石特征,为陆缘裂陷盆地沉积。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见于永昌以南及武威莲花山、百大坂一带,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矿产主要为金(银)、铜、铅、锌、钨等,代表性矿床(点)为曹家口金(银)矿床、馒头山钨矿点和毛家圈铜矿点等,其形成与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属热液型,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晚期。

3.1.2 Ⅳ-20②嘉峪关—康隆寺Cu-Fe-Au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西起榆树沟山,向东到苏优河一带。地层主要为下奥陶统阴沟群火山-沉积岩系,为弧后盆地环境,其次为志留系和上泥盆统沉积岩系。带内岩浆活动较弱。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金、铅、铜等。成因类型主要为海相火山岩型、热液型、沉积型等。以嘉峪关市榆树沟山铜矿点、肃南县苏优河银洞沟含铜黄铁矿点,临泽县倪家营金矿床和肃南县黄白刺沟铜矿点(砂页岩型)等为代表。

3.2 Ⅲ-21北祁连Cu-Pb-Zn-Fe-Cr-Au-Ag-硫铁矿-石棉成矿带(Pt2;Pt3-Pz1)

3.2.1 Ⅳ-21①九个泉—景泰—靖远Cu-Pb-Zn-Au-W成矿亚带(Pz)

该亚带西北起红口子,东南到正北村一带。北祁连造山带在晚奥陶世末发生碰撞造山,在造山带北部残留海盆中形成了一套志留系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其上部紫红色碎屑岩与绿色碎屑岩之间出现含铜砂岩层。天鹿铜矿床是该矿层的代表,其层位稳定,向EW方向延展。

经石居里、九个泉,向东到大岔牧场一带。带中下-中奥陶统火山岩发育(阴沟群和中堡群),由于弧后拉张强烈,在九个泉一带形成弧后扩张脊蛇绿岩套[6],并有碰撞形成的高压俯冲杂岩带出露[7]。该段分布的主要矿产是与基性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为铜、锌,伴生钴、金、银等,构成与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系列。目前已发现比较典型的矿床有九个泉铜矿床、石居里铜矿床和错沟铜矿床等。

古浪—景泰一带。地层主为下中奥陶统中堡群火山沉积岩系,其次为志留系、上泥盆统、石炭系沉积地层,以及蓟县系海原群变质岩系。带内基性-超基性岩少见,中酸性侵入岩在毛藏寺一带较为发育,其次是南华山一带,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呈岩基、岩脉产出,为加里东中期的产物。发现的矿产主要是金、铜、铅、锌等。成因类型主要为热液型、沉积型、砂矿型等。主要矿床有宁夏柳沟热液型金矿,景泰县阳凹山沉积型铜矿和武威市黄羊河砂金矿等。在毛藏寺花岗岩基中有与正长斑岩有关的干沙河稀土矿床产出。

猪嘴哑巴—银硐沟—靖远一带。主要地层为下-中奥陶统中堡群火山-沉积岩系,其次是志留系、二叠系沉积地层。火山岩为弧后盆地火山作用的产物,在老虎山一带有弧后扩张脊蛇绿岩套产出,侵入岩主要是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该亚带已发现银硐沟、猪嘴哑巴等2处小型铜锌矿床。该段成矿特征总体上与错沟—大岔牧场一带相似,但以铜品位低、锌品位高以及硫化物矿体顶部出现磁铁矿体与之区别。

3.2.2 Ⅳ-21②昌马—峨堡—天祝Cu-Au-Pb-Zn-Mn成矿亚带(Pz)

该亚带沿走廊南山分布,西起寒山,中经民乐扁都口附近,东到峨堡一带。地层以下-中奥陶统火山岩系为主体,系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它与北部弧后盆地的界线有些地段不十分明显。带内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以岩株、岩脉、岩基的形式产出。带内矿种主要为金、铜、铅、锌及其伴生组分。金矿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和热液型为主,分别以寒山和童子坝等为代表。车路沟金矿点产于斜长花岗斑岩中,是一个与斜长花岗斑岩有关的金(铜)矿床。铜矿均为矿点和矿化点,以热液型为主。

经直河、永登石灰沟,东到白银厂北部一带,再向东伏没于陇东黄土高原之下。地层仍以下-中奥陶统火山岩系为主体。早奥陶世火山活动强烈,火山机构发育。侵入岩少见,仅北部有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基性、超基性岩呈岩株状、岩脉状产出。带内矿种主要为金、铜及其伴生组分铅、锌等。铜矿床以海相火山岩型为主,多为小型矿床(银灿)和矿(化)点(直河)等,但有很好的成矿信息和找矿前景。此外,在该亚带的东部有白垩纪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产出,以静宁县通边和庄浪县店峡为代表;金矿类型以热液型为主,以青分岭等为代表。冷龙岭一带产于酸性火山岩中的银灿铜矿床,在赋矿岩系、矿石组合上与东部的白银和西部的郭米寺矿田相似,其成矿时代可能属寒武纪;产于闪长玢岩中的浪力克矿床,从矿体产出特征、矿石组构、矿石组分上,具有斑岩铜矿的成矿特点。

3.2.3 Ⅳ-21③肃北—香毛山Au-Cu-Pb-Zn-Mn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西起肃北,经鹰嘴山,东南到玉门昌马附近。在空间分布上相当于北祁连海沟俯冲杂岩带的西段。该亚带由基性-超基性岩块、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及砂岩和板岩互层组成,发育蓝闪片岩带。带内发现的主要矿产为金、铜等,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型等。较为重要的矿床为鹰嘴山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其形成与北祁连碰撞造山阶段初期的构造热事件有关[6],其次为与基性-超基性岩热液有关的铜矿床(点),如凤凰山、香毛山等,从成矿特征上看,与别子型矿床有许多相似之处。带内有锰、铬等矿点产出。

3.2.4 Ⅳ-21④柳沟峡—小柳沟Fe-Cu-W-Pb-Zn-Mo-Au成矿亚带(Pt;Pz;Mz)

该亚带出露的地层为朱龙关群火山-沉积岩系,是铁、铜、铅锌、钨等矿产的赋矿岩系,该亚带是西北地区铁矿产的重要基地,主要有镜铁山、柳沟峡铁铜矿床,九个青羊和古浪峡铁矿床等,铁矿成因属沉积变质成因(热水沉积),但对铜矿体的成因存在分歧,有同生和后生之说,后者强调了矿床的后生特征,而忽略了变质作用的研究。铅锌矿床以大东沟和吊大坂为代表,本次研究把其厘定为喷气-沉积型,其成矿时代为前寒武纪。本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钨钼矿产出,以小柳沟大型钨钼矿床为代表。

3.2.5 Ⅳ-21⑤野牛沟—黄藏寺Cu-Pb-Zn-Au-Ag-Mn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西起野牛沟,向东经扎麻什,到黄藏寺一带。中寒武统黑茨沟组细碧角斑岩类及其同质火山碎屑岩类广泛发育,系双峰型火山岩组合,为大陆裂谷作用的产物[8]。该亚带的北部为俯冲杂岩带,由基性-超基性岩块、火山岩岩片、放射虫硅质岩以及滑塌、浊流等复理石沉积组成的混杂堆积,发育蓝闪片岩带。火山机构和环形构造,断裂构造密集分布,超基性—酸性侵入岩分布普遍。矿产种类主要为铜、铅、锌、金、银等,下柳沟、湾阳河、下沟、郭米寺多金属矿床等均产于酸性火山岩系中;该亚带砂金(铂)矿产主要沿黑河两岸分布。带内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与火山-沉积有关的锰矿床分布较多,是铬、锰的重要赋矿带之一。

3.2.6 Ⅳ-21⑥石青硐—白银厂Cu-Pb-Zn-Au-Ag-Mn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西起石青硐,东到白银厂。带内中寒武统黑茨沟组细碧角斑岩类及其同质火山碎屑岩类发育,系双峰型火山岩组合,为大陆裂谷作用的产物[8],火山活动具长期多次喷发特点,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爆发强度高,火山机构发育,环形构造清楚。矿产种类主要为铜、铅、锌、金、银等。白银厂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小铁山多金属矿床等均产于酸性火山岩系中。在火山岩系与沉积岩夹层部位和(或)不同岩相、不同岩性变化部位,尤其是酸性火山岩变为基性火山岩的部位,矿化较富。该类矿床在空间上常与铁矿床、锰矿床共生,构成与酸性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系列。

3.2.7 Ⅳ-21⑦玉石沟—川刺沟Cu-Pb-Zn-Cr-Au成矿亚带(Pz1)

分布于玉石沟—川刺沟一带。地层以早奥陶世基性火山岩为主(如玄武岩、细碧岩及枕状熔岩),与基性-超基性岩构成相对完整的洋脊蛇绿岩[8]。带内矿产主要为铜、金、铅、锌等。矿床类型为海相火山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前者以产于基性火山岩中的阴凹槽铜锌矿床为代表;后者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现一些金矿床(点)为代表(如川刺沟金矿床),矿化多处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韧脆性剪切构造中,以构造蚀变带发育为特征,其矿床类型多属构造蚀变岩型。此外,区内超基性岩发育,与其有关的矿产有铬铁矿、石棉、滑石等。

3.3 Ⅲ-22中祁连Au-硫-重晶石-磷成矿带(Pt;Pz1)

3.3.1 Ⅳ-22①红沟—炭山岭Cu-W-Pb-Zn-Au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大致沿大坂山分布,向东南经互助花石峡到炭山岭一带。地层主要为晚奥陶世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陆缘裂谷环境[9]。前寒武系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等呈断块、岩片出露。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岩石类型有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矿床类型主要有海相火山岩型(红沟)、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松树南沟)等。在前寒武系与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发育钨的化探异常和重砂异常,并形成夕卡岩型钨矿点(花石峡钨钼矿点、朱岔钨矿点),且钨的化探异常和钨矿物的重砂异常与其套合,其成矿条件与小柳沟矿床相似。在天祝大滩的辉长岩中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产出。

3.3.2 Ⅳ-22②会宁—庄浪Cu-Pb-Zn-Au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西起会宁,东到庄浪一带,再向东延入北秦岭的铜峪地区。地层主要是奥陶系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陆缘裂谷环境[9];其次是前寒武系变质岩。华力西期花岗岩在该带也有出露。上述地层和岩体多被新生界覆盖。矿床类型主要有海相火山岩型(蛟龙掌)和热液型(杨坪)等。

3.3.3 Ⅳ-22③别盖—硫磺山(龚岔大坂—南尕日岛)Cr-W-菱镁矿-硫-煤成矿亚带(Pz;Mz)

该亚带西起大黑山,经大通、乐都,东到棺材涝池一带。主要以古老基底之上广泛发育的晋宁期、加里东期以及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为特点,加里东期岩体规模大,如大黑山和什川岩体等,钨、钼、铜、铅、锌矿产的形成多与之有关。地层主要为中、古元古界 (托赖岩群、湟源群、兴隆山群),为一套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系。上古生界为台型盖层沉积,以碎屑岩为主。中新生代为内陆湖沼-湖泊相沉积。主要的矿床(点)有:黄崖口铅锌矿床、大黑山钨矿点、大峡钨矿点、棺材涝池铅锌矿点、后长川钨矿点等。白钨矿重砂异常发育,面积大、强度高,与前寒武系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相扣合,已发现与钨有关的矿产均产于其中。

3.3.4 Ⅳ-22④花石掌—河桥镇Au-萤石-硫成矿亚带(Pt2)

位于中南祁连成矿带西北部,西起当金山口,经大道尔吉、野马河、塔儿沟、东到南尕日岛一带。加里东期岩浆岩发育,从超基性、基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分布,钨、钼、铜(镍)、铬铁矿、铅、锌矿产与其有关。地层主要为元古宇 (北大河岩群、托赖岩群、托莱南山群等),变质程度不一。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主要为加里东期,其成因比较复杂,既有S型也有I型,系北祁连洋盆向南俯冲的产物,早期阶段形成I型或I型+S型,晚期碰撞造山形成S型花岗岩。

主要的钨矿床(点)有野马河钨钼矿床、塔儿沟钨矿床、石硐沟银多金属矿床、南尕日岛铌钽矿点等。黑钨矿和白钨矿重砂异常发育,面积大,强度高。钨矿床以塔儿沟大型夕卡岩型钨矿床为代表。在塔儿沟钨矿床的外围东南部有石硐沟银铅矿床产出,构成了一个从中高温到低温的完整成矿系列。铜主要产于辉长岩-闪长岩中,属岩浆热液型,以查干布尔嘎斯铜矿为代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10];金则以近年来新发现的夏吾特金矿点为代表,矿体产于前长城系的NE向构造蚀变破碎带中,为蚀变岩型,该矿点的发现对中祁连隆起带内找金有指导意义;铬铁矿成矿条件好,在超基性岩中产有西北地区最大的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

3.4 Ⅲ-23南祁连Au-Ni-REE-煤-磷成矿带(Pt;Pz)

3.4.1 Ⅳ-23①党河南山Au-Cu-Pb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由火山岩、灰岩、碎屑岩、板岩等组成。加里东晚期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一些岩株、岩枝和小岩体。区内的矿产主要为金、铜、镍、铅等。其中金矿是该亚带的优势矿种,已发现黑刺沟、贾公台金矿床和狼岔沟、东洞沟等一批金矿(化)点,以产于下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中与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和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内外的石英脉型金矿为特征。该区金地球化学块体发育,是祁连地区面积最大的块体之一。

3.4.2 Ⅳ-23②哈勒腾河—青海湖Au-Pb(Zn)-盐类成矿亚带(Pz;T)

该亚带西起土尔根大坂北缘,经宗务隆山北坡,东至青海湖一带,南界为宗务隆—青海湖—天水断裂带,北部为哈拉湖—木里断裂,为早古生代断陷带[11]。地层主要为下志留统巴贡噶尔组,岩性为硬砂岩、板岩,夹硅质岩及灰岩透镜体,局部地段见中酸性火山岩。二叠系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盖层沉积。加里东中晚期和华力西早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大面积分布,侵入于志留系,并有钨矿化产出。发现的矿产为铜、铅(锌)、钨、砂金等,类型主要为热液型(以哲合隆铅矿床为代表)、砂页岩型(以加油铜矿点为代表)和石英脉型(以龙门钨矿点为代表)。

3.4.3 Ⅳ-23③拉脊山Cr-Ni-Au-REE-Fe-磷成矿亚带(Pz1)

位于中南祁连成矿带的中南部,与拉脊山、雾宿山裂谷相一致,平面上呈“S”形狭长带状。该亚带是在前寒武系基底上由拉张作用生成的陆内裂谷带。加里东早期主要为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多分布于上寒武统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层内,受断裂控制,呈NW-NWW向展布,其产状与围岩片理一致,岩体以含铁、镍为特征。加里东中期以中性-中酸性侵入岩为主,次为酸性岩及碱性岩,多沿EW向断裂带呈串株状分布,与断裂一起控制了本区铜、铁、铅、锌、金等多金属硫化物矿产的分布。成型矿床主要为与铁质超基性岩有关的元石山中型镍钴铁矿床、上庄特大型磷铁(稀土)矿床;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点),如尼旦沟、天重峡等。

3.4.4 Ⅳ-23④日月山—化隆Cu-Ni-W成矿亚带(Pz1)

该亚带北以拉脊山南缘断裂为界,南以宗务隆—青海湖—天水断裂带为界,与日月山-化隆隆起带相一致。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化隆岩群变质岩系广泛分布,岩性为结晶片岩、石英岩、混合岩等,为铜镍矿床的围岩。化隆岩群的上覆地层主要是第三系。与古生界或中生界绝大部分为断层接触关系,是一个长期剥蚀地带。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岩较发育,岩体规模一般较小,多数小于0.1 km2,呈透镜状、扁豆状、脉状产出,角闪岩、角闪辉石岩往往与铜镍硫化物矿化有成因联系。主要为拉水峡和裕龙沟铜镍矿床和沙家、官庄沟、冶什春等铜镍矿点,是以岩浆型铜镍为主的成矿亚带,亦是祁连成矿带铜镍矿产最重要的分布区。

3.4.5 Ⅳ-23⑤宗务隆Pb(Zn)-Cu(Au)成矿亚带(Pz2)

该亚带西起大柴旦镇鱼卡以北,向东经绿草山,德令哈北山至青海南山西北端,发育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以及石炭纪蛇绿岩地体和具有岛弧性质的二叠纪-早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岩。宗务隆构造带经历了由陆内裂陷、洋盆发育和俯冲到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既不同于其南侧的柴北缘构造带,也不属于北侧的南祁连造山带,而是在柴北缘和南祁连造山带共同构建的加里东陆块上发育起来的、具有完整板块旋回的印支期造山带[12]。铅矿物重砂异常发育。其矿床类型主要有3类:一是产于石炭系-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中,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喷气沉积型铅锌(铜)矿产,如蓄积山铅锌矿床;二是热液型,如乌兰县滚艾尔沟铜矿点;三是沉积砂矿,如巴音河砂金矿点。此外该亚带内有受NWW向断裂控制的金矿化产出,如大柴旦北和赛什格让赫等金矿化点,形成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造山过程中。

3.4.6 Ⅳ-23⑥苏干湖—全吉山Pb(Zn)-盐类成矿亚带(Pt)

该亚带以古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为结晶基底。德令哈以西沉积有震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下二叠统稳定型地层,以及边缘部位的下三叠统活动型地层;德令哈以东局部有活动型寒武系和上泥盆统含火山岩的磨拉石地层出露。华力西期-印支期的造山作用使该亚带产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等岩体。断裂构造有NWW向、NE向和近SN向3组,在古元古界中发育NWW向和SN向韧性剪切带。带内已发现钨铜矿(床)点多为热液型、夕卡岩型和斑岩型,分别以布赫特山铁铜矿点,尕子黑小型钨矿床和龙尾沟铜矿点为代表,与岩浆作用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带内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产出(如求律特金矿点)。在该亚带的西部,苏干湖的北部,分布大面积的钨化探异常,异常呈EW向展布,与元古宇达肯大坂岩群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套合,对钨成矿极为有利。第四纪的盐类矿产发育,有大柴旦硼、钾、锂及小柴旦湖硼、钾、镁等大型矿床。

[1]徐志刚,陈毓川,王登红,等.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2]徐学义,何世平,王洪亮,等.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冯益民,何世平.祁连山大地构造与造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徐学义,李向民,王洪亮,等.祁连山及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5]贾群子,杨忠堂,肖朝阳,等.祁连山铜金钨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6]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等.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动力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7]吴汉泉,冯益民,霍有光,等.北祁连山中段甘肃肃南变质硬柱石蓝闪片岩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论评,1990,36(3):277-280.

[8]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岩石成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9]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等.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10]殷先明,杜玉良,殷勇.甘肃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研究与找矿方向[J].西北地质,2005,38(4):25-31.

[11]赵生贵.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甘肃地质学报,1996,5(1):16-29.

[12]郭安林,张国伟,强娟,等.青藏高原东北缘印支期宗务隆造山带[J].岩石学报,2009,25(1):1-12.

猜你喜欢

加里东基性祁连
祁连草场
壮美祁连
东天山白鑫滩铜镍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启示
浅谈湖南省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摄影《祁连秋色》
哈拉乔拉岩体橄榄石与辉石成分对阿尔泰 造山带铜镍成矿潜力的指示
辽河油田大洼地区中生界基性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基于波谱特征的基性、超基性岩遥感影像增强方法研究
浅谈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构造特征
闽西南含稀土矿文坊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找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