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保护与研究

2012-01-06裴贻思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寿州皖西锣鼓

裴贻思,朱 凌

(1.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六安市第一中学,安徽六安 237012)

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寿州锣鼓的保护与研究

裴贻思1,朱 凌2

(1.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六安市第一中学,安徽六安 237012)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正逐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比较,寿州锣鼓具备其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即兴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对于寿州锣鼓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锣鼓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皖西学院这一本科高校平台进行校园传播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寿州锣鼓;独特性;即兴性;灵活性;保护

一、概述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应邀参加了历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安徽省庆祝建国45周年国庆晚会、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全国农展会、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慰问演出活动等,并于2010年6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六安亮相于“2010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的开周仪式上,其艺术魅力已深入人心。寿州锣鼓流行于沿淮流域的皖西寿县地区,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载歌载舞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它热烈、粗犷、朴实、优美。多年来,每逢喜庆佳节,民间艺人们便会云集街头广场,在锣鼓的伴奏下,欣然起舞,场面十分热烈红火。(见图1)①

图1 寿州锣鼓亮相滁州

寿州,即现在的寿县,隶属于皖西革命老区——六安市,曾是晚楚文化中心。千百年来,寿州先民逐渐酝酿产生了寿州锣鼓,祭祀时,人们用它来驱赶邪魔妖怪,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人们敲锣打鼓,增添节日欢乐气氛。在近代,寿州锣鼓大放光彩,寿县城关的王家班以及正阳关的邓家班、宋家班将它敲得惊天动地。近年来,寿州锣鼓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楚音乐艺术的遗存,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寿州锣鼓的艺术魅力

寿州锣鼓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它起源、成长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烙印,有些舞蹈动作迎合了过去剥削阶级的口味,使这朵艺术鲜花染上一些带有色情和不健康的污点。在新社会里,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已经随着表演者思想情操的改变以及人们群众思想境界的提高而消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民间艺术改革与发展的精髓。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寿州锣鼓具备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独特性

寿州锣鼓演奏的乐器,不限于鼓、锣和钹,通常有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品种多,表现力丰富[1]。值得一提的是,它使用的主锣为钢锣,奇怪的是这种钢锣并不是钢铸而成,而是由特殊铜铸所制,体积小但厚重,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缸”的声音,所以又一说“缸锣”,其在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传播距离远长,数里之外都能听得清。目前,这种钢锣为主锣的演奏形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锣鼓所不具备、“独一无二”的。(见图2)

图2 以钢锣为主锣的演奏形式

寿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分为行进演奏和立式演奏两种。行进时演奏是边走边敲,挎鼓演奏者背对着前方,面对大锣、大钹、小钹等,除鼓手背向前方敲击行进,其他乐器演奏员均面对着前方行进。站立演奏是固定演奏位置,挎鼓在中间,大锣在右,大钹在左,其他分立于后或站在两旁。

寿县地处我国淮河流域,属于我国南北交界的中心地带,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流域中,它是最接近北方中原的前沿之一。对于北方来说,它也是拥有雄厚南方文化根基的南蛮之地,正如司马迁记楚人先祖曰:“或在中国,或在蛮夷”,这种非南非北、亦南亦北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寿州先民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占了地利,极便于兼收并蓄南北文化因子。我国北方的锣鼓多以旗手为指挥,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现象,形成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如此一来,寿州锣鼓的演奏效果不仅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同样具有“会说话的锣鼓”的美称,别的地区的锣鼓大都是“自说自话”,而寿州锣鼓则是“与人对话”,体现出与人“相互交流”的特点

(二)即兴性

“口传心授”是寿州锣鼓传承的主要方式,这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传承,可以依赖于有书面记载的精确性很高的乐谱,各种音色、音强、节奏、速度、情绪表现等都明确地记载在谱面上,而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记谱较之于西方来说,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英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则认为口传心授对于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在那些没有乐谱的社会中,口传心授和准确聆听跟表演一样重要,并且是衡量音乐能力的尺码,因为它是确保音乐传统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3]

即兴性是寿州锣鼓演奏的主要特点,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恰好能够很好地开发师徒之间的即兴表演、默契配合、作品创作的能力。

(三)灵活性

寿州锣鼓的节奏鲜明、热烈、欢快,锣鼓曲牌丰富多样,主锣的音色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这是其他民间舞蹈艺术不能替代的艺术遗产,构成了皖西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枝独秀。

对于锣鼓来说,节奏性即是通常所说的“鼓点子”。这里所列举的是一些基本节奏,因为锣鼓的演奏节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即兴性、模仿性,变化无常,很多时候打出来的各种节奏,像说话一样,与观众进行交流。寿州锣鼓的演奏,综合了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翻”、“兔子扒窝”、“花鼓歌”、“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谱的精华[4]。

一般锣鼓的基本节奏常见的有2/4拍子:

长槌:匡令匡令︱匡令匡令︱

常流水:匡匡︱令匡一令︱匡匡︱令匡一令︱

帽儿头:匡匡令匡︱一令匡︱冬冬匡︱冬冬匡︱冬冬匡︱

等等

其他还有3/4拍子的节奏有:

大场锣:匡.个令匡 一令 ︱匡.个令匡 一令 ︱

4/4拍子的节奏有:

灯场锣:匡.个 令匡 一令 匡︱匡.个令匡 一令匡︱

等等。

而寿州锣鼓的节奏,如:齐咚 齐咚 齐咚 咚︱匡.个令匡 一令 匡︱咚.个隆咚 齐咚 咚︱匡.个令匡一令匡︱就是采用了灯场锣等的节奏组合而成。

俗话说:“锣鼓一响,脚底就痒”。这句话充分地概括了锣鼓这个民间艺术与舞蹈艺术紧密的关系,也说明了锣鼓演奏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寿州锣鼓”不像戏曲那样,什么角色走什么舞台步、打什么节奏,有一套规定好的模式。它在与舞蹈结合时主要起伴奏作用,演奏的节奏主要是以舞蹈的动作为依据。

以鼓架子亮相这一动作为例:

一般用“小煞锣”:匡 匡 ︱令匡 一令 ︱匡 台 ︱

动作加快时可用“加槌锣”:匡匡一令︱匡 台 ︱

动作放慢时可用“大煞锣”匡匡︱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台︱

这里的拍子有好几种,因此,鼓手在演奏时必须紧紧盯着演员的动作变化,才能够配合默契。老一辈锣鼓艺人总结几百年来的打鼓经验:“锣鼓要打在演员的腿上、胳膊上。”安徽省级寿州锣鼓代表传承人曹玉海深有感触地说:“击锣打鼓全凭自己的悟性,一旦进入状态,就会物我两忘”[5]。

所以,要想打好寿州锣鼓,一般要求鼓手必须具备:娴熟的手法;丰富的演奏经验,对舞蹈内容、思想、动作、感情的理解,灵敏的反应。

三、寿州锣鼓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寿州锣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的难题,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是造成寿州锣鼓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他们在城市呆久了,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对锣鼓也就没有了兴趣。目前,寿县地区基本上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还喜欢玩锣鼓。对于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锣鼓与舞蹈有机结合

寿州锣鼓应以舞蹈伴奏的形式为主。以舞蹈内容为前提。目前,寿州锣鼓大都以舞蹈伴奏为主,从表现思想内容,丰富主题以及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说,仅仅单一地使用锣鼓是不够的,从头打到尾,会使人觉得烦躁,如果加上音乐旋律,再配上乐队,便会使人耳目一新,锦上添花。现在许多民间锣鼓都加上了民间乐曲的旋律片段并配上乐队伴奏。寿州锣鼓的舞蹈形式是其核心魅力所在,它应以充分体现舞蹈内容为前提,适当地加入一些旋律片花和乐队伴奏,不管是民族乐队也好,管弦乐队也好,都应该体现皖西文化的地方风格,原生态锣鼓不能被一些电声模拟节奏所替代,这种模拟锣鼓节奏、似像非像的手法是不可取的。

(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寿州锣鼓来自民间创作,就一定要走入基层、回归民间,要让更多的民间爱好者会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它传承下去。”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期待地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企业文化都逐渐活跃起来,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组建大型锣鼓队是企业宣传自己的形式之一,每逢一些大型纪念活动,企业开业庆典,奠基仪式等活动,锣鼓表演就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对于寿州锣鼓的保护与传承,寿县当地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如2004年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从全局干部职工中抽出60名青年充实寿州锣鼓队,聘请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传授技艺。经过半年刻苦训练,这批年轻人组成的文艺队伍参加第六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技压群芳获得金奖。2005年,寿县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寿州锣鼓进行注册,尝试市场运作,将这一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今,寿县县城内除寿州锣鼓队以外,还有靖淮锣鼓队、通淝锣鼓队和寿州女子锣鼓队。锣鼓队均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如1991年第一届寿县文化艺术节,寿州锣鼓队时隔多年后首次登上舞台表演。1993年第三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寿州锣鼓队创作、排练《拾玉镯》,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寿州锣鼓队和皖西庐剧团2001年开始表演《寿州锣鼓与小兰花》,多次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和农产品交易会。2001年,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经央视导演编排,寿州锣鼓作为开场节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风格展示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2006年,在淮南市毛集区举办的第二届淮河风情文化节上,寿州锣鼓获得金奖。在2008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中,由80人同台表演的寿州锣鼓成为晚会重头戏。

(三)利用校园传播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承和研究机构,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优势,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为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贡献力量。皖西学院是安徽省西部唯一一所拥有艺术教育专业的省属本科院校,保护和利用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三大工程,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可有以下三点:

1、充分利用学校大别山艺术团的有利资源,成立一支寿州锣鼓学生队;

2、开设选修课,聘请寿州锣鼓方面的专家面授教学;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视频教学手段,在各学院通识课教学中普及教育。

总之,加强寿州锣鼓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之正规化、专业化。

注释:

①本文的图片摘自:张国耀等.寿州锣鼓亮相滁州.http://www.shouxian.gov.cn/content/web_view.php?id=5776.

[1]赵鸿冰.寿州锣鼓贺新年[J].江淮,2009,(1):50-50.

[2]寿州锣鼓:一个古老的“会说话的锣鼓”[N].大江晚报,2009-04-24(A).

[3]朱玉汇.淮剧生成的文化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10,(5):100-102.

[4]时洪平.寿州锣鼓[EB/OL].http://www.shouxian.gov.cn/content/art_view.php?id=884.

[5]马晓源.记“寿州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玉海[EB/OL].http://www.ahage.net/cul/18637.html.

[6]姜刚.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非遗”要传承先要“走基层”[EB/OL].http://news.ifeng.com/society/news/detail_2011_10/05/9652641_1.shtml.

West An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Preservation and Study of Shouzhou Drums

PEI Yi-si1,ZHU Ling2

(1.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2.Lu’anNo.1HighSchool,Lu’an237012,China)

As the first batch of An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houzhou drums,in recent years,has gained popularity throughout China and ha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ercussion instruments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which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history.Exploring and preserving Shouzhou dru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West Anhui culture.Shouzhou drums has its unique charm,which is manifested in its pecularity,improvisation and flexibili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of Shouzhou drums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dance,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preserving West An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West Anhui Univers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culture.

Shouzhou drums;pecularity;improvisation;flexibility;preservation

G127

A

1009-9735(2012)01-0048-03

2011-09-28

皖西学院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项目“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保护与研究”(WXSY1107)。

裴贻思(1970-),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寿州皖西锣鼓
去常熟
去常熟
邵伯锣鼓小牌子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回马枪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回马枪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