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

2012-01-05袁文斌王宏蕊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袁文斌,王宏蕊,刘 普

(1.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3.石家庄学院 教育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

袁文斌1,王宏蕊2,刘 普3

(1.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3.石家庄学院 教育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河北省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但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河北省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动不一致,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和调整,以提高就业水平。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互为拉动、互为支撑也互为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尽管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产业结构相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方向保持一致,但是上升或下降幅度不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的同时还存在2个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有何关系?二者协调性如何?基于对此问题的探讨,本文运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以期对河北省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河北省经济年鉴》从1980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

二、文献评述

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多,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西蒙·库兹涅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钱纳里和赛尔昆等,国内有段利民、杜跃平、张建武、李永杰等。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17世纪末,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数》一书中曾提出工业的收入比农业多,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农业、制造业、商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更高的部门流动。194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整理分析若干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1]。后来人们把这一由配第和克拉克揭示的就业结构变动规律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因就是产业之间相对的收入差距。

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现代经济增长》等著作中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通过采用时间序列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横截面分析,从相对国民收入角度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霍利斯与塞尔奎因运用库茨涅茨的统计方法处理了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合著了《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得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结构”。把实际结构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就能为我们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情况提供参考[2]。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奠定了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资本是稀缺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但刘易斯的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它忽视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工业化过程中技术选择、人口自然增长、城市的就业状况以及工资率等变量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针对这些不足,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对刘易斯理论提出了修正。

拉尼斯和费景汉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1961)一文中,针对刘易斯模型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和扩展,两人在《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1964)一书中,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对刘易斯模型的最大改进是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分析框架中。他们认为,农业部门不仅仅像刘易斯所指出的那样,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同时,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出现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否则在农业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工业中新吸收的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就可能没有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也得不到发展。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关系

钱纳里和赛尔昆在《发展的模式,1950-1970》(1975)一书中,对100多个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农业中所占份额快速下降,而在工业和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共同趋势。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这反映出投资和技术进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而剩余劳动力却主要集中于农业部门。

段利民、杜跃平在《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2009)一文中根据我国1985-2007年的统计数据,选取3次产业从业人员和GDP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进行观察。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的结构调整与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4]。汪茂泰、钱龙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2010)一文中采用1992—2007年度的IO表,对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并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能够最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现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不相适应性[5]。

(三)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

瓦尔特、乔治奥在《意大利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差异》(2006)一文中研究了1950年至2000年间意大利各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详细论述了经济结构、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所起的作用。指出地方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程度,地方工业化的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构成差异是形成地区生产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张建武、李永杰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2005)一文中提到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6]。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詹浩勇在《投资与就业的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2010)一文中认为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导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没能构建起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从而出现新的就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在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论文的整理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就业弹性分析。张车伟、蔡昉在《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2002)一文中计算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就业弹性变化规律,研究得出: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GDP就业弹性一直呈现下降趋势[7]。张本波在《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2005)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他认为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制度因素是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方面[8]。(2)结构偏离度分析。徐颖君在《“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2008)一文中利用结构偏差系数测算出我国1990—2006年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并引入相关系数矩阵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9]。研究出“民工荒”并不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着巨大偏差。(3)灰色相关度分析。周建安在《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2006)一文中运用灰色相关度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联系最为紧密,和全社会总体的就业状况关系甚微。(4)经济计量模型分析。黄仁德、钟建屏在《台湾产业结构变动与失业率关系之探讨》(2008)一文中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失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台湾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则有助于失业率的下降。而黄虹、姜莹在《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失业的实证研究》(2010)一文中采用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上海市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第三产业的升级会导致上海市失业率的增加。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多个角度证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结构偏离度切入,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数据,实证检验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离散程度,诠释河北省当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交互作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的产业情况及其就业情况

1.河北省产业情况和就业情况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78-2011年)的数据资料,显示河北省1978年到201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情况,据此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1978年到90年代初期,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起伏较大,先上升后下降,197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8.52%,1985年为30.33%,1991年为22.10%,总体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由于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197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0.46%,1991年为42.90%,下降了7.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速,从1978年的21.02%上升到1991年的35.00%,上升了13.98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在1978年到90年代初正处于明显的调整时期,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从90年代初期至今,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保持下降,到2011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2.00%;第二产业比重趋于平缓,2011年为54.10%;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升,到2011年为33.90%。从整体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上升。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

从就业结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下降,1978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6.88%,到2011年下降为36.65%,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就造成了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形成了直接的就业压力。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1978年到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由13.88%上升到33.80%,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1978年到1988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从1988年至今,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稳定,与产值变化相一致。从第三产业就业情况来看,其所占比重在逐步上升,1978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9.24%,到2011年就业比重达到29.55%,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这就表明第一产业所产生的劳动力剩余同时转移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基于结构偏离度的协调性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是用来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将结构偏离度定义为E,则其计算公式为E=(i/e)-1,其中i等于某一部门产值与 GDP的比值;e等于某部门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均衡,当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处于完全均衡状态。

根据《河北经济年鉴》有关统计数据,对1978年以来河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河北省1978-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 值由1978年的0.63上升至2011年的0.65,除了2002年达到0.69外,其他年份变化幅度不大。从数据上看,自1995年至今,这一数字趋于上升趋势,这就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并不协调,结构效益极低。同时也表明第一产业存在很严重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就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从第二产业来看,其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78年到1988年,偏离度由2.64下降到0.88,这些数据表明第二产业比较均衡,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但是由于第二产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实施减员增效,从而加大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进入壁垒,也就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吸纳能力。

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偏离度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下降幅度较大。1978年为1.27,最低时为2008年的0.15,这表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得到改善。因为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所以降低了就业人员的进入壁垒,促进了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3.河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结构偏离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动态作用。一般说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明显,结构偏离度就越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不明显,结构偏离度就越低。下面,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方面入手来分析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原因。

首先,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分析。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内部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阻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从第一产业来看,虽说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林牧渔结构不尽合理;品种结构中优质品种率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等。从第二产业看,工业占比重较大,尤其是钢铁产业。在河北省,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要快于轻工业的发展,同时在衡水等县市污染密集型产业还占很大一部分,也加重了河北省的环保负担。从第三产业看,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发达城市还是比较滞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行业比重在提高,而河北省主要是餐饮业和批零贸易占主体地位,传统服务行业占的比重较大,应继续调整投资结构,进而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其次,从河北省就业结构分析。由于结构性矛盾凸显,河北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数据称:2011年河北省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招聘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职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2个原因: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行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低素质的就业人员就业空间狭窄;另一方面,河北省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数量相对较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低。中小城镇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缓解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河北省中小城镇较少也就阻碍了就业的增长。由此看来,河北省的就业结构急需调整,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对人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如上海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作为其6个重点发展行业,并同时跟进相应的人才资源配置。河北省也应该在人才资源方面进行专业培养。目前,河北省的产业调整已落后国内一些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刻不容缓。

四、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高增长、低就业、高失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就业与经济的协同增长是河北省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本文的分析,要解决河北省就业中的问题,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增长。

(一)巩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增强内部吸收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

河北省200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高达39.76%,就业人员过剩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其内部吸收能力对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自身环境资源,选择具有优势的经营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把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特色产业,调整第一产业经济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水平的提高。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加大内部吸纳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河北省的地理优势,通过对就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满足京津地区及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同时,适度的发展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推进乡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又能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问题。

(二)不断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

河北省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从长期来看,重工业的发展带动社会总产值的增长,促进就业总体规模的扩大。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二产业就业空间还很大,在结构调整中不能忽视其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和就业结构的关键,而第三产业是依托第二产业发展建立起来的,若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行业,通过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吸纳能力,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在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共同发展战略,基于河北省资金和人才的匮乏现实,不能一味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加快技术创新,以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能不太高,但是对解决劳动力就业有重大作用,社会效益比较明显。河北省在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时还应充分考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现有优势,继续保持在食品加工制造、医药、纺织、服装、皮革、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地位,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政策制定上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利用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就业成本低、就业制度灵活的特点增加就业岗位。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对工业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目前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和我国发达地区也有不小的差距,河北省第三产业落后状态急需改变,保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合理化。

首先,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都是影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的主要障碍,同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行业垄断等也阻碍劳动力转移。积极推行制度改革,向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推进,对第三产业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灵活就业。城市是服务业需求最为旺盛的区域,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规模偏小,这就限制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市,充分促进就业。同时,积极倡导灵活就业,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将非正式就业形式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常态就业形式,这将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偏低将会严重制约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加快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能扩大劳动者的有效供给。同时,重视广大农民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河北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由此看来,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可以进一步促进就业的发展。

[1]威廉·配第.政治算数[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3]LEWIS W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M].Lodon:George Allen&Unwin.1955.

[4]段利民,杜跃平.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4):117-118.

[5]汪茂泰,钱龙.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2):16-19.

[6]张建武,李永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1):12-18.

[7]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2-30.

[8]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8):31-36.

[9]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51-56.

The Study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Hebei Province

YUAN Wen-bin,WANG Hong-rui,LIU-pu
(1.Chinese Industry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2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91;3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nge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level.The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Hebei province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industry reduces gradually,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s gradually steady,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gradually increasing,but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proportion is still not hig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Hebei Province,employment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re inconsistent,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faced with upgrade and adjust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structure;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F207

A

1005-6378(2012)05-0065-05

2012-03-05

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的国际比较研究》(HB09BLJ006)

袁文斌(1972-),男,河北曲阳人,法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 王雅坤]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