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生境分析

2012-01-04李海洋王德良田永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长尾栖息地小溪

李海洋,王德良 ,田永祥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2.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 永顺 416700)

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生境分析

李海洋1,王德良1,田永祥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2.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 永顺 416700)

2009~2010年夏季,在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分布海拔区间为370~952 m,植被群落种类多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阔叶林型和灌丛型。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影响较大。

动物学;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雉科Phasianidae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中的一个重要类群,除了南极之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l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在北纬25°~31°之间,为典型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种类,无亚种分化。该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世界受胁物种。20世纪80年代至今,丁平等[1-5]对浙江、江西境内的白颈长尾雉在生境调查、生活习性、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内容也涉及种群活动行为、繁殖及越冬生态、栖息地选择利用及影响因子、地理分布等广泛领域。这些研究为白颈长尾雉保护方面提供了宝贵数据,但对于该物种的研究在区域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在华中及西南地区对于这一雉科鸟类研究较少,而湖南省内对于该物种的研究更少,仅在沈猷慧等就湖南省鸡形目鸟类及分布所作报道中被简单提到。

本研究在常规的野外观察基础上,运用样方法对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生境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1 工作地点和调查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该区是中南14省中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蚀唯一幸存完好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区,同时还是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猕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等36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Chinese yew、伯乐树Bretschneidara sinensis、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等43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是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区的天然资源宝库[6]。

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高原、鄂西山地向沅、麻盆地倾斜带东缘的武陵山脉中段,处于东经 110°6′50″~ 110°21′35″,北纬 28°42′15″~ 28°53′15″,东西长 23.5 km,南北宽 20 km,总面积234.66 km2,境内最高海拔1 327.1 m,最低海拔162.6 m,海拔高差达1 164.5 m。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4 ℃,海拔低于800 m无霜期为250 d,800 m以上为200 d。年降水量1 300~1 400 mm。土壤为板页岩发育的山地黄红壤,较肥沃,pH值平均为6.0。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21科974属2 702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87属296种,种子植物180科887属2 406种(裸子植物8科17属25种,被子植物172科860属2 381种),且乡土植物有169科838属2 200多种,占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种数的80%以上[9]。有脊椎动物208种,隶属23目70科,昆虫19目144科738种,有天敌昆虫9目27科159种。

1.2 数据收集

研究方法采用路线调查与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湖南省林业厅森保局公布的《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检测技术操作细则(1997)》[10]进行,在白颈长尾雉的主要生境中设置调查样线,根据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在重点调查区按每条样线覆盖0.02 km2(2 000 m×10 m)进行布线,对一般调查区按每条样线覆盖1.14 km2(2 000 m×20 m)进行布线。在调查区内,每发现白颈长尾雉活动痕迹(包括:实体、粪便、食迹、足迹、窝巢、爪痕、标记、尸体)的地段上,以痕迹点为中心,布设20 m×20 m的样方,测量各种栖息地参数,包括地名、地理位置、海拔高、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类型

调查期间观察到白颈长尾雉活动痕迹33次,获得样方19个,在其中记录到植物123种,隶属98属63科,其中樟科Lauraceae(9种)、壳斗科Fagaceae(7种)、山茶科Theaceae(7种)、茜草科Rubiaceae(6种)、禾本科Poaceae(4种)、忍冬科Сaprifoliaceae(3种)、蔷薇科Rosaceae(3种)、鼠李科Rhamnaceae(3种)、五加科Araliaceae(3种)、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3种)等种类居多,占样地植物种类的39%。其植被盖度特征见表1。根据白颈长尾雉栖息地植物组成特征,可将其栖息地分为阔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针叶林型和灌丛型。

表1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植被盖度特征†Table 1 Coverage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s of Elliot’s pheasant

(1)阔叶林型:面积最大,海拔370~840 m,观察到活动痕迹19次,植物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树种以壳斗科、山茶科、樟科为主,常见树种有青冈Cyclobalanopsis oersted、中华石楠Photinia beauverdiana、星毛石栎Lithocarpuspetelotii等;灌木层发达,常见的种类有杜茎山Maesa japinic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格药柃Eurya muricata;草本层种类较多或种类单一但株树较多,常见种类有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火 炭 母Polygunum chinense、 常 山Dichroa febrifuga等。

(2)针阔混交林型:海拔475~675 m,面积较大,为次生植物群落,观察到活动痕迹9次,乔木层多分为两层,第一层常以杉木Cunningbamia lanceolata、 枫 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为建群种,第二层常见树种有枳椇Hovenia dulcis、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等;灌木较为发达,常见种类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翅柃Eurya alata、鼠刺Itea chinensis等,草本较少,多为耐阴蕨类植物,种类有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堇菜Viola verecumda等。

(3)针叶林型:海拔532~604 m,为人工种植林,面积较小且呈块状分布,调查期间仅发现活动痕迹1次,乔木以单一树种杉木为主,灌木及草本植物稀少。

(4 )灌丛型:海拔829~952 m,多位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边缘,块状分布,多为竹林和油茶林,调查期间发现活动痕迹3次。灌丛平均高度4 m,主要优势种有油茶、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花竹Bambusa textilis等,其间或夹杂几棵幼树,因灌丛密度大,加之当地村民放牧,如牛羊等家畜啃食,草本层盖度非常小,仅可见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1种,且长势稀疏。

2.2 植被特征

根据前人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研究结果——白颈长尾雉选择某一类型植被作为栖息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乔木层的盖度[8],根据表1,此次调查的19个样方中盖度在60%以上的占84.2%,与前人的结论一致。分析不同乔木层盖度级栖息地内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百分比,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当白颈长尾雉栖息地乔木盖度降低时,灌木盖度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对于草本盖度则无明显的选择性。这与丁平等[8]得出的结论一致。

表2 不同乔木层盖度级栖息地内各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的百分比Table 2 Coverage characteristics of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in different tree layer cover grade habitats of Elliot’s pheasant

2.3 海拔因素

对发现白颈长尾雉及其痕迹的19个样方进行统计,其活动海拔370~954 m,结合保护区所在地理位置,可见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域都在1 000 m以下,这与《中国鸟类图鉴》中该雉栖于山脚至海拔1 000 m[11]的记录一致。

表3 栖息地海拔频率Table 3 Altitude distribution and frequency of habitats of Elliot’s pheasant

根据前人的研究,白颈长尾雉的全年最适宜活动带是海拔400~600 m[7],小溪保护区夏季游客多,低海拔地段人为活动频繁,使该雉在保护区的夏季活动范围偏高。此外,有研究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存在季节差异[12],由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未能证实。

3 小溪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保护现状

保护区于1982年建立,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 347.6 hm2。建区前,该地曾一度大肆砍伐原生林和种植以杉木、马尾松等为主的经济林,建区后通过封山育林,对还原自然景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设在离保护区相去甚远的永顺县城,因此在自然保护方面无法做到严格管理,目前影响保护区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活动:主要体现为木材采伐;

(2)畜牧业活动:主要体现为家禽、家畜放养,蜜蜂养殖;

(3)居民活动:主要体现为农田开垦、药材采集、野生水果(如猕猴桃)采集等。

此外,由于保护区是以带动旅游为目的建立,对白颈长尾雉的保护并不重视,节假日游客制造大量生活垃圾污染,甚至部分游客还提出“吃野味”的要求,所以捕获白颈长尾雉的现象偶有发生。因此,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1] 丁 平,杨月伟.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研究[J]. 动物学报,1996,42(3) :62-68.

[2] 杨月伟,丁 平.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J]. 动物学报,1999,45(3) :279-286.

[3] 丁 平. 长尾雉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统关系的初步分析[J]. 生命科学研究,1998,2(2) :123-131.

[4] 丁 平,李 智.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2002,29(1) :103-108.

[5] 丁 平,杨月伟.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类型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296-301.

[6] 石建斌,郑光美.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季节变化[J]. 动物学研究,1997,18(2) :275-283.

[7] 徐言朋,郑家文. 官山白颈长尾雉活动区域海拔高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生物多样性,2007,15(4) :337-343.

[8] 丁 平,杨月伟.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特征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2001,28(5):557-562.

[9] 张世鑫,刘世彪.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J]. 生命科学研究,2009,13(2):122-127.

[10]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鸟类图鉴[M].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8-99.

[11] 李炳华. 皖南的白颈长尾雉[J]. 野生动物,1985,2(5) :18-20.

[12] 范喜顺,胡德夫. 恐龙河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 :157-160.

[13] 辜娇峰. 八大公山红腹角雉资源及生境分析[D]. 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14] 李 伟,周 伟.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2) :153-158.

[15] 徐基良,张晓辉.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J]. 生态学报,2006,26(7) :2061-2067.

Habitat analysis of Syrmaticus reevesil in Xi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І Hai-yang1, WANG De-liang1, TІAN Yong-xiang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С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Сhangsha 410004, Hunan, Сhina;2. Xi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Yongshun 416700, Hunan, Сhina)

Syrmaticus reevesilis a threatened species of pheasants, which is endemic in Сhina, the habitat ofSyrmaticus reevesilin Xi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s been investigated during 2009~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altitudes ofSyrmaticus reevesilwere between 370~952 meters. 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the area, and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needle forest, needle and broad leaved mixed forest, broad-leaved forest, shrub forest. Human’disturbances to the habitat had a greater effect onSyrmaticus reevesilin Xi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oology;Syrmaticus reevesil; habitat; Xi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717

A

1673-923X (2012)05-0166-04

2011-10-20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资助“两个濒危长尾雉种的资源监测与综合保护”(9306)

李海洋(1987-),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脊椎动物资源与生态研究

王德良(1964-),男,安徽东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脊椎动物资源与生态、水生生物学研究;E-mail:csfuwdl@126.com

[本文编校:谢荣秀]

猜你喜欢

长尾栖息地小溪
基于动态语义记忆网络的长尾图像描述生成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长尾狐卖树
春天的小溪
BEAN SCENES
小溪上有桥了
长尾鹊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