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材质果袋对‘富有’柿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2-01-04胡青素吴发荣龚榜初马海泉周仙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甜柿双层套袋

胡青素,吴发荣,龚榜初,马海泉,周仙根

(1.中国林业科学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2.庆元县林业局,浙江 庆元 323800;3.富阳市林业局,浙江 富阳 311400)

不同材质果袋对‘富有’柿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胡青素1,2,吴发荣3,龚榜初1,马海泉2,周仙根2

(1.中国林业科学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2.庆元县林业局,浙江 庆元 323800;3.富阳市林业局,浙江 富阳 311400)

为研究不同材质果袋对“富有”柿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8种果袋于6月28日对柿果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通过定期采摘,观测不同套袋处理柿果内外指标的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1月12日采收的果实硬度大、残次果率和褐斑率低,商品性好,提倡在该时期采收;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黄内黑双层袋和蓝色玻璃纸处理使果实单果质量、VС含量下降,残次果和褐斑发生率增加,黄色和红色玻璃纸处理使果实硬度明显下降、残次果率上升,无色玻璃纸处理使残次果和褐斑发生率均有较明显增加,外白内红和外黄内白双层纸处理虽然降低了残次果率,11月22日采收时分别比对照果低15.66%、14.14%,但其他品质下降较为明显,仍不宜提倡;白色单层纸袋内果实除SСС含量略高于对照外,其它内在品质均有所降低,但其果面光洁度好、着色均匀,11月12日采摘时其商品性优于对照,值得生产上采用。

经济林学; ‘富有’柿;套袋处理; 生长发育; 果实品质

套袋是生产优质高档果品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在苹果、梨、桃、荔枝等果树上已广泛应用[1-4],而柿在我国几乎不进行套袋栽培。易春英[5]、陈栋等[6]对“次郎”甜柿开展过套袋试验,初步认为套袋能提高柿的外观商品性;胡青素等[7]认为白色单层纸袋能提高“富有”柿果的品质。目前有关套袋对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的文献较少,陈军[8]、张华[9]分别对苹果、梨开展过相关研究,认为套袋对果实生理发育均有一定影响,而套袋对柿果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未见报道。“富有”柿商品性强,品质好,适合我国广大南方地区栽培。因柿果生长发育期长(4~5个月),易受各种机械损伤、鸟类及多种病虫危害,果实管理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柿果商品性。为此,本研究选取8种不同果袋对‘富有’柿果进行套袋试验,以不套袋果实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套袋处理对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旨在为‘富有’柿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浙江省富阳市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有’柿示范园进行,土壤条件相同。试验采用4种玻璃纸袋和生产上常用的3种纸袋,以不套袋为对照,共设9个处理,果袋类型如表1。

表1 套袋处理设计Table 1 Design of bagging treatments

选取生长势、树体大小基本一致的24株柿树,随机区组设计,每2株为一区组,12次重复。每一区组中每株柿树设4~5个处理,2株共9个处理,每处理在树冠中上部东南西北四周均匀选取大小较一致、无病虫害的果实12个以上,于6月28日统一进行套袋。6月28日随机采摘果实12个,然后每处理分别在7月10日、7月25日、8月10日、8月25日、9月10日、9月20日、10月2日、10月12日、10月25日、11月2日、11月12日、11月22日等13个不同时期分次采摘,每次在各区组随机采摘果实1个,每次每处理共采摘12个果实,用于内外品质的分析。

1.2 试验方法

1.2.1 柿果外观品质指标的测定

对每果进行外观指标的测定。测定指标包括柿果横纵径、单果质量,并观测柿果残次果发生率。将柿果有炭疽病、介壳虫、日灼斑或顶软、纵向硬疤或斑纹、蒂隙的均归为残次果,按柿果的可食程度,将残次级数依次记为5、4、3、2、1级,计算公式={∑(残次级数×同级果数)/总果数}×100%,百分比值越高,表明残次果发生率也越高[9-10]。柿果褐斑大多是由果实中可溶性单宁转为不可溶性单宁时后者积聚过多而形成,故将褐斑率单独作为一项外观指标来分析,即果面褐斑发生率=(果面褐斑发生面积/果面面积)×100%[11]。

1.2.2 柿果内在品质指标的测定

柿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分别用数字式水果糖度计TD-45和GY-3型硬度计测定,每个柿果均取赤道部位对称两点测定。其他指标测定时取样部位均统一在柿果阳面赤道部位,每果样品混匀后冰冻,待测。总单宁含量采用福林—丹尼斯法( Folin - Denis)[12],可溶性总糖与Vc含量分别用蒽酮比色法[13]和2,6-二氯酚靛酚法[14]。

1.3 数据统计及图形分析

采用Excel 200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并制图。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套袋处理对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质量和形状的影响

由图1得,套袋处理不能改变果实的生长曲线,各处理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两个较为典型的生长高峰期,即6月28日~7月25日与9月20日~10月25日这2个时段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55 g/d,是总生长时期平均生长量的1.44倍。11月2日以后果实基本停止生长。对照果实在10月25日之后其单果质量增长较快,采摘时其重量(192.10 g)仅次于黄色玻璃纸袋内果实(193.86 g)。外黄内白双层袋和白色单层袋内果实单果质量在11月2日之前均处于较高水平,在这之后双层袋内果实均较明显低于对照果实。11月22日采摘时,蓝色玻璃纸明显降低了果实单果质量。由此可得,双层袋和蓝色玻璃纸处理均降低了果实单果质量,其它处理对其影响不大。在9~10月,是甜柿果实大量吸收养分快速膨大的时期,也是果实大量吸收水分的时期。在生产实际中,若不重视这一时期的果园水分管理,必然严重影响甜柿果实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形成。

图1 9种处理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单果质量的变化Fig. 1 Changes of single fruit mass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如图1和图2所示,果实横纵径和单果质量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果实单果质量增长高峰期也是果实横纵径增大的高峰期。套袋对果实横径的影响略大于纵径,但总的来说,套袋对果实横纵径影响不是很明显。

2.2 套袋处理对果实发育过程中褐斑率和残次果率的影响

‘富有’柿果实在9月20日之前无明显褐斑,双层袋内果实因受弱光和较高空气湿度的影响,果面蜡质明显,从而提高果实光洁度。11月12日之前各果袋内果实褐斑发生率呈较缓增长趋势, 11月12日-11月25日这13天内除红色和黄色玻璃纸外,其它处理果实均有明显增长,外黄内黑和外白内红双层袋内果实褐斑发生率分别由1.62%、2.59%增加到6.15%、5.66%,严重降低果面光洁度,白色单层袋内果实与对照果其发生率均在2.1%以下,光洁度较好。玻璃纸袋遇降雨天气易与袋内果实表面紧贴,对果实光洁度有较大负面影响;无色和蓝色玻璃纸袋较明显的增加了果实褐斑发生率。为了保持果面有较好的光洁度,‘富有’柿果实宜在11月12日之前采摘,套白色单层袋较好。

图3 9种处理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褐斑率的变化Fig. 3 Changes of mottling rate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10月2日之前,影响果实外观性状的主要是日灼和介壳虫病,对照、黄色和红色玻璃纸处理果实残次果率较高。在这之后,对照处理残次果率缓慢增长,11月22日采收时其值为5.34%,仅高于外白内红和外黄内白双层袋处理。外白内红双层袋和蓝色玻璃纸有利于降低早期果实的病果率,10月2日之前其发生率均在0.7%以下,但蓝色玻璃纸袋内果实在成熟后期病果率急速上升,采收时其值为7.23%。外黄内黑双层袋明显增加了残次果发生率,至采收时其值高达11.61%。从果面着色均匀度来看,11月22日采收时外黄内黑和外白内红双层袋内果实果面同心圆现象明显,萼片大多枯萎,故该两种处理不宜采用。为了降低果实残次果发生率,应采取外黄内白双层袋处理或是不套袋处理。

表2 9种处理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残次果率的变化Table 2 Changes of defective fruit rate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2.3 套袋处理对果实Vc、总单宁含量积累的影响

甜柿果实中Vc含量很高,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10月25日之前,对照果实Vc含量基本上都处于最高水平。11月22日采收时,除蓝色玻璃纸外其它3种玻璃纸处理果实Vc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红色玻璃纸处理其含量高达687.4 μg/g,处于最高水平。外黄内白双层袋内果实Vc含量处于中下水平,而其它两种双层袋处理果实其含量一直均处于最低水平。白色单层袋内果实Vc含量比对照有所降低,但高于双层袋处理。由此可得,在光照较弱的环境里不利于果实Vc含量的积累,这可能与Vc在呼吸中的作用有关。

图4 9种处理果实Vc含量积累的变化Fig. 4 Changes of fruit Vc content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单宁是甜柿果实的主要酚类物质,随着果实的生长,果肉中单宁含量逐渐下降。甜柿幼果时期无明显生理病害,这与果实中单宁的强抗逆性有关。在6月28日至7月10日间各处理果实总单宁含量均急速下降,7月10日~7月25日这段时期内处理间变动趋势差异较大,对照果与外白内红双层袋内果实其含量保持快速下降趋势,外黄内白双层袋和蓝色玻璃纸袋内果实下降幅度较小,其它处理则略有上升,7月25日之后总单宁含量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处理间差异逐渐缩小,10月12日之后其总单宁含量均在0.5%以下,因此套袋不影响甜柿果实的脱涩。

图5 9种处理果实果肉总单宁含量积累的变化Fig. 5 Changes of fruit pulp tannin content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2.4 套袋处理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硬度的影响

在果实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硬度呈递减趋势,平均硬度从23.03 kg/cm2降到采收时(11月22日)的5.84 kg/cm2,其中8月25日~10月2日是果实硬度下降的主要时期。10月12日之后套袋果实硬度均低于对照,外黄内黑双层袋、黄色和红色玻璃纸袋内果实硬度在最后10天内下降极为明显,分别下降了 1.21 kg/cm2、1.27 kg/cm2、1.03 kg/cm2,而对照和白色单层袋内果实分别仅下降了0.05、0.06 kg/cm2,这两种处理果实硬度处于较高水平,采收时硬度分别为6.45 kg/cm2、6.42 kg/cm2,其它套袋处理果实硬度处于6.12~6.22 kg/cm2之间,较明显低于对照处理。甜柿以其特有的甜脆爽口品质赢得人们的喜爱,而硬度决定果实的脆度以及贮藏时间,所以套袋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其商品性。

图6 9种处理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硬度的变化Fig. 6 Changes of of fruit rigidity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2.5 套袋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积累的影响

由图7得,大多套袋处理果实的SСС含量在8月12日~9月10日与10月12日~10月25日这两段时期内积累较快。对照果实在10月25日之前SСС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在这之后增长缓慢,11月12日采收时其含量仅高于蓝色玻璃纸处理。双层袋内果实SСС含量在10月12日之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这之后,外黄内黑与外白内红双层袋处理急速上升,11月12日采收时其含量分别达到16.4%和16.36%,比对照果实分别高1.24%、1.20%。玻璃纸袋内果实的SСС含量与对照果实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色单层袋处理有利于近熟期果实SСС含量的积累。

图7 9种处理果实SСС含量积累的变化Fig. 7 Changes of content of SCC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甜柿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与SСС含量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对照果实在11月12日之前总糖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11月22日采收时其含量略低于黄色玻璃纸袋处理。外黄内黑与外白内红双层袋处理果实的总糖含量在各个生长时期(11月22日除外)均处于最低水平,11月12日时其含量分别为12.48%、12.33%,分别比对照低0.81%、0.67%。红色与黄色玻璃纸袋内果实总糖含量与对照果相近,而无色与蓝色玻璃纸袋内果实均有较明显下降,白色单层袋处理对其影响较小。由此可得,充足的光照利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光质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8 9种处理果实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积累的变化Fig. 8 Changes of content of pulp soluble sugar of 9 treated fru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2.6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甜柿果实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较为显著,大多达到0.85以上。由表3得出,Vc作为一种典型的活性物质,与总单宁、硬度的相关性均在±0.93以上。由此可得,果实在软化的同时伴随着Vc和总单宁含量的急速降低。硬度与大多指标关系密切,可能是由于指标间的协助作用而使果实松软。大多研究表明,果实褐斑发生率与总单宁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但该试验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小,作者认为褐斑与总单宁物质间有着间接的联系,总单宁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只有在外力(碰伤、擦伤等)的影响下,酚类物质才会聚集,从而使果面出现褐斑。

3 结论与讨论

‘富有’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个较为典型的生长高峰期,除黄色玻璃纸外其它套袋处理均降低了果实质量,以外黄内黑双层袋和蓝色玻璃纸处理较为明显,这与易春英研究结果相似[5]。套袋对果实横径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套袋对果实果形指数影响不大。

表3 果实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able 3 Relativity analysis of fruit index

套袋一般能有效降低害虫和真菌对果实的侵害,但如果套袋不当,容易引进新的病虫害,危害严重。本文结果显示,各处理甜柿果实在9月20日之前均无明显的褐斑出现,在9月20日~11月12日这段时期果实褐斑发生率缓慢增长,最后10天内除红色和黄色玻璃纸外其它处理果实褐斑发生率均有明显增长。套袋果在早期能有效防止病害的侵扰,但近成熟果实易因有微小感染而软化,除外黄内白和外白内红双层袋处理有效抑制残次果发生率外,其它处理残次果率均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其发生率最高(11.67%),是对照果实的2.14倍,故不宜提倡。

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果实硬度、Vc和总单宁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外黄内黑和外白内红双层袋内果实Vc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处理,11月22日采收时除蓝色玻璃纸外其它3种玻璃纸处理果实Vc含量均高于对照果实。综上所述,双层袋较白色单层袋更能降低果实内的Vc含量,这与易春英、吴友根等[15-2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各处理果实在10月12日之后果肉总单宁含量在0.5%以下,所以套袋不影响甜柿果实的脱涩。10月12日之后套袋果实硬度均低于对照果,11月22日采收时黄色和红色玻璃纸袋内的果实硬度处于最低水平,分别比对照果实低23.56%、21.23%,套袋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成熟柿果的硬度,可能是由于套袋后果实果胶降解速度加快的缘故,双层袋较单层袋效果明显。套袋使早期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明显下降,以双层袋果实尤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套袋后果实叶绿素含量合成急速减少,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加剧果实库之间对叶同化产物的竞争,从而使得其含量显著下降。套袋对近成熟期果实糖分含量影响较小,对口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11月12日采收的果实硬度大、残次果和褐斑发生率低,商品性好,单果质量、SСС含量和总糖含量虽略低于11月22日采收的果实,但考虑柿果的经营效益,提倡柿果在该时期采收。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使果实质量、Vc含量和硬度下降,残次果和褐斑发生率增加,SСС含量虽有所增加但仅上升了5.11%,蓝色玻璃纸处理除降低SСС含量和增加果实硬度外,与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呈现类似的规律,故生产上均不宜提倡使用。黄色和红色玻璃纸处理降低果实褐斑发生率、提高Vc含量,但引起果实硬度明显下降、残次果率上升,其中红色玻璃纸处理使果实硬度下降了23.57%。无色玻璃纸处理使果实病褐斑发生率有较明显的增加。外白内红和外黄内白双层纸处理降低了残次果率,11月22日采收时分别比对照果低15.66%、14.14%,其中前者处理果实中SСС含量增加了5.93%,但其他品质下降较为明显,仍不宜提倡。白色单层纸袋内果实除SСС含量略高于对照外,其它内在品质均有所降低,但其果面光洁度好、着色均匀,11月12日采摘时其商品性优于对照,值得生产上采用。

[1] 王少敏,高华居,刘鑫芬,等.套袋短枝红富士果实内含物及果皮色素的变化 [J].果树科学,2000,17(l):76-77.

[2] 林存峰.套袋对锦丰梨果实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2):87-89.

[3] 胡亚东.不同纸质果袋对桃发育果实花青苷形成的影响 [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 刘友接,许家辉,张泽煌,等.不同纸质果袋对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26(3):334-337

[5] 易春英.甜柿在中亚热带地区栽培的柿果品质形成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 2002.

[6] 陈 栋,江国良,谢红江.“次郎”甜柿柿果套袋效应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6,19(3):490-493.

[7] 胡青素,谭晓风,龚榜初. 不同果袋对甜柿柿果品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0, (2):123-128.

[8] 陈 军, 高文胜, 吕德国, 等.套袋红富士苹果果皮发育进程研究[J].果树学报, 2009, 26(1):217-221

[9] 赵志磊.不同时期套袋对长富2苹果品质及柿果发育的影响 [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3.

[10] 周亚凤,马岩松,张 平.南果梨采收前与褐变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63-265.

[11] 张 华. 梨果袋特性及套袋对果实发育微环境和品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

[12] 郭蔼光.基础生物化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07.

[13] 水果、蔬菜维生素С含量测定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S].GB/T 61:95-96

[14] 薛卫东.“西条”柿中总单宁含量的定量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5,12(16):53-54

[15] 吴友根.不同果袋套袋对翠冠梨果实品质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 2004, 33(4):52-53

[16] 吴 硕,傅建敏,乌云塔娜,等.柿属EST-SSR 引物设计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3):152-157.

[17] 王晓春.黑柿在甘肃省天水市的引种试验[J].经济林研究,2008,26(1):74-77.

[18] 丁向阳,周德明,陈国领.微量元素施肥效应对柿产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09,27(2):28-30.

[19] 王三英,张宝琳,王继林,等.施肥对日本斤柿幼树营养生长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0,28(2):92-95.

[20] 郭创业,苏彩虹,董少鹏,等.不同套袋材料对甜柿品种“前川次郎”果实性状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0,28(4):95-98.

[21] 梁玉琴,李芳东,傅建敏,等.正交设计优化SSR-PСR反应体系[J].经济林研究,2011,29(4):17-22.

Effects of bagging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of bag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uyou” persimmon

HU Qing-su1,2, WU Fa-rong3, GONG Bang-chu1,MA Hai-quan2,ZHOU Xian-gen2
(1.Research І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С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uyang 311400, Zhejiang, Сhina;2.Qingyuan Forestry Buearu, Qingyuan 323800, Zhejiang, Сhina; 3.Fuyang Forestry Buearu, Fuyang 311400, Zhejiang, Сhina)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ruit bagging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bag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uyu” persimmon, 8 kinds of bags were selected to bag “Fuyou”persimmon on June 28. By taking the non-bagged fruit as control, adopting regular picking, the fruit’s growth changing law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dex) with bagging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uits harvested on Nov.12 had great rigidity, lower inferior fruits rate and lower brown spots and good commodity value, and Nov.12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period to harvest. Іn frui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reatments of outer yellow and inner black doublelayer bags and blue cellophane bags decreased fruit weight and Vc content, increased defective fruit rate and brown spots; The treatments of yellow cellophane and red cellophane bags decreased fruit rigidity signif i cantly and increased defective fruit rate; The treatment of colorless cellophane bags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brown spot and defective fruit; The treatments of outer white and inner red double-layer bags and outer yellow and inner white double-layer bags decreased defective fruit rate ,which were lower than non-bagged treatment 15.66 %, 14.14% respectively when harvested on Nov.12, but other fruit quality of the treatments were declined more obvious,these 7 treatments were thought not suitable to use. The treatment of white single-layer bag slightly decreased fruit internal quality except SСС content, but increased fruit surface smoothness and color uniformity, the commodity of the fruit harvested on Nov.12 better than the non-bagged treatment, it was recommend to use in production.

non-timber forest science; “Fuyou” persimmon; bagging treatm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ruit quality

S729.39

A

1673-023X (2012)05-0035-06

2011-12-16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08С12015-2)

胡青素(1985-),女,浙江宁波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龚榜初(1964-),男,湖南娄底人,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经济林育种和栽培研究; E-mail:gongbc@126.com

[本文编校:吴 毅]

猜你喜欢

甜柿双层套袋
广西甜柿发展前景分析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双层最值问题的解法探秘
墨尔本Fitzroy双层住宅
盛花后45天套袋对苹果品质和防御病害最有利
“双层巴士”开动啦
开拓甜蜜“柿”业 “柿柿”顺心
套袋
福建·甜柿栽培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福建:仙游地产台湾甜柿畅销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