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为例

2012-01-02李明秋金荆

关键词:商务用人单位外语

李明秋,金荆

(1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东北财经大学外语专业确立了“重本体,办特色”的外语专业建设原则,即在语言文学基础上,把《国际贸易》 (实务)、 《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改为双语教学,既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又保证相关课程的比例,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融合外语与商务知识技能来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东北财经大学确定了以外语为本体,以商务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双翼,构建出“外语+商务+人文”的“一体双翼”人才培养模式。

其外语本体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理论、宽广的外语专业知识及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其商务特色,是要打破纯语言、纯文学培养理念,将外语与商务知识有机融合,既体现外语专业办学特色又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博学济世”的校训人文知识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一体双翼”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有特色”的基本内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遵循专业规律办学,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动力,强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做到知识课程技能化;同时,在外语技能课程中注重加大知识内涵,着重从知识储备、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其二,坚持以语言和文化学习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综合内容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三,开设并不断完善与交叉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培养经贸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群的建设,使这一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挥。其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内外通道整合。利用“英/日语在线”、“外语网络课程”、“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等资源,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五,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学生分析、综合、批判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语言与内容相互融合。其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加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比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一至三年级增加口试项目,改革考试命题和评价方法,增加主观题的分量,全面考核学生学习实际情况。

2.课程设置。外语专业教学总体计划坚持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指导方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完整的专业课程结构,逐渐构建成由“外语专业技能与知识板块、商务技能知识板块及人文素养板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有力支撑了外语专业“外语+商务+人文”的“一体双翼”的专业培养特色。外语技能知识课程和商务课程两个板块互为支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设用英/日语讲授的商务类专业方向课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应市场需要;同时鼓励辅修或攻读学校的优势专业第二学位,加强外语专业与经管类课程的融合。同时,构建素质板块,突出以人为本、重视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于一体。

外语专业技能与知识板块,以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较深厚的外语专业知识为外语人才安身立命之本。商务技能与知识板块,进行外语专业知识技能与商务知识技能同步进行的教学,突出外语与商务知识交叉融合的特色,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和商务知识从事专业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跨学科外语人才。为了实现两个板块内容的相互渗透,外语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双语)、《国际贸易》(双语)、《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商务外语翻译》《国际贸易合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学导论》等商贸外语知识主干课程,以及《商务外语写作》《听说》《交际外语》等经贸外语技能课程。人文素质板块,突出“以人为本”,重视素质培养,开设《管理学通论》 《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等文理基础课 (必修);还有《哲学与政治》 《历史与文化》 《文学与艺术》《心理与健身》《地理与旅游》等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

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考研情况和就业率

1.2007~2010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多年来,外语专业学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考研通过率,(见表1)毕业生也能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地在深造和就业之间做出取舍。

表1 2007~2010届英语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情况统计

2.2008~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2008年以来,外语专业连续三年最终就业率均达到了100%。高就业率体现了外语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工作性质也逐渐向精品化和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始由原有的纯外语方向或商务方向逐渐向其他行业发展 (以三菱银行、东亚银行为代表的跨国银行,以普华永道、德勤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以惠普、索尼为代表的国际知名IT集团等)。2008届英语专业6名毕业生就职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数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与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许多辅修与双学位课程有一定关系。该院为学生设置一定数量选修课,学生还可以选择《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法学》等专业的辅修或双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辅修和双学位的课程选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为学生多元化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外语学科的跨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实的基础与内容。量甚至超过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职人数。可见,近年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很快。(见图1)

图1 商务外语学院2007~2010届就业统计图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的反馈

1.一般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用人单位问卷和毕业生问卷。单位问卷的目的是了解企业对商务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和要求,毕业生问卷的目的是通过对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能胜任工作的程度及其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教学的反馈来评估目前商务外语的培养现状。用人单位问卷的发放是通过毕业生把问卷带到用人单位人事经理手中的形式来进行的。本调查共发放单位问卷80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 (有效率66.25%);发放毕业生问卷200份,回收151份 (回收率75.5%)。

2.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第一,用人单位选才标准。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另外,应聘者想要进入外资企业,除了自身综合素质符合条件外还要了解外企的文化特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既要懂外语知识,又要具备商务操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第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我们通过对53个用人单位调查可知 (可多选),认为“商务专业知识匮乏”的单位有12个 (占22.6%);认为“语言功底不够扎实”的单位有10个 (占18.9%);认为“知识视野较窄”的单位有24个 (占45.3%);认为“协作沟通能力不强”的单位有16个 (占30.2%)。谈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时,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语言功底还不错,但是知识面较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专业技能方面,53个用人单位进行的商务专业技能重要性排序调查中 (可多选),认为最重要的是“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有46个 (占86.8%),排在首位;其次,认为是“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有31个 (占58.5%);再次,认为是“贸易函电及单证处理能力”的有28个 (占52.8%);认为是“商务谈判能力”的有25个 (占47.2%);认为是“办公操作能力”的有20个 (占37.7%)。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可知商务外语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沟通能力+商务知识。由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多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每年都有很多用人单位积极联系相关部门提前进行单独招聘。与多家对口单位 (辽宁迈克进出口集团公司、中谷期货公司等)有长期的实习协议,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

3.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和技能两个方面更看重技能。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潜能和职业素养最重要;毕业生的专业成绩也占据着一定的分量,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生的商务和外语能力。在与部分毕业生访谈过程中发现:基础厚实、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且具有商务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通过对53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了解到15个单位认为是“商务知识和能力”(占28.3%),列第一位;有26个单位认为是“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占49.1%);9个单位认为是“人际沟通能力” (占17.0%);还有3个单位选择“个人发展潜能和职业素养”(占5.7%)。在问及在校期间哪些教学环节对工作帮助最大时 (多选题),151名毕业生参与回答,其中41人选择“外语基础” (占27.2%);73人选择“专业知识”(占48.3%);34人选择“教学实践”(占22.5%);19人选择“课外教学”(占12.6%);选择“导师指导”一项的有8人 (占5.3%)。问卷还涉及到教学中应注重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可多选),其中选择“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有95人 (占62.9%);选择“函件写作能力”的有83人 (占55.0%);选择“熟悉外贸流程”的有56人 (占37.1%);选择“商务礼仪及沟通能力”的有32人 (占22.2%);选择“创新思维能力”的有24人 (占16.0%)。毕业生普遍认为,巩固专业知识对就业帮助最大,而外语基础、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是良好的补充。在能力培养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强调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重视函件写作、外贸流程和商务礼仪。

四、开创就业新局面的建议

1.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都把外语语言功底放在重要性的第一位,所以,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四年教学各个阶段。特别是进入商务知识学习阶段之后,语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减弱,因为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实现有效商务沟通的基础。其中,商务外语听力 (特别是非标准英语口音的听力)和翻译是两个重要的关注点。只有在外语语言实践能力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与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横向联系。

2.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过来,语言又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没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冲突将会导致交易的失败。

3.推进实训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实习基地建设可行有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实习基地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锻炼和提高功能,另一个是反馈功能。通过实习基地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可使学校及时掌握社会评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校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计划,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对培养更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4.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师资队伍。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成为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实现教学上的修正和自我发展并以此来推动商务外语学科建设的进步。同时,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为财经类高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突出复合,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广泛、综合、文理融通、板块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机制、培养方式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改革探索,让学生获得“更普通的教育,使之能在愈来愈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1]李明秋.“PDCA过程模式图”的英语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与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12~115.

[2]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7(4):396~399,425.

猜你喜欢

商务用人单位外语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大山教你学外语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