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目前国内声乐发展之形势

2011-12-28李合胜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唱法声乐赛事

基金项目: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10YS01)

摘 要: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推出了大批活跃在世界各地舞台上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媒体覆盖面最广的声乐赛事之一。本文皆在通过对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赛事的相关研究,了解目前国内声乐的发展形势,以及对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发展形势 高等院校声乐教育

作者简介:李合胜,男(1979-),重庆武隆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23-02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一项国家政府级大赛,自1984年以来成功举办十四届,成为目前国内音乐界的重要赛事之一。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是党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喉舌,是传播和引导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见证着中国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文化变迁,青歌赛正是借助这一主流平台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为祖国和人民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青歌赛在文化主流的影响下,对赛事的设置经过了数次的改革,在以声乐演唱为主的前提下,加入了文化知识的考察以及观众的投票参与等,这些改革为青歌赛更好的深入群众打下坚实的基础。青歌赛可以说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声乐发展的一面镜子,获奖选手代表着国内声乐界的最高水平,通过对青歌赛比赛规则、获奖选手的演唱、评委的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观察与研究,了解目前声乐的发展形势,为我们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支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青歌赛的权威性与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浪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娱乐作为大众化的文化生活方式走在前沿,地方卫视的发展为这一文化方式提供了宣传阵地。各种各样的比赛成为地方卫视的看家本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近几年涌现出了大量的娱乐赛事,青歌赛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一项赛事,代表着先进文化、健康娱乐文化的方向,是声乐技术和表演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同于如超女、快男等一些娱乐性强于技术性的比赛。青歌赛的选拔是通过各省、直辖市广播电视总台严格筛选进京选手,不是通过海选等方式产生;青歌赛以声乐演唱的专业技术性为主要评判标准,并以评委现场打分决出胜负,不是主要依靠观众投票或选手拉票等方式;青歌赛比赛分类明确,演唱种类科学划分,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合唱、原生态演唱等,相对于其他娱乐赛事来说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丰富;选手获奖靠的是演唱实力,而不是主要依靠外表的包装;青歌赛评委点评多从专业角度给予选手适当的建议,具有大众化的学习意义,不带任何尖利的语言评论;青歌赛选手考察一定的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同时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相关文化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最后胜出。通过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青歌赛的权威性。

青歌赛走过了20多年的路程,推出了大批的歌唱艺术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娱乐赛事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青歌赛经过了五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1986年,提出了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划分,在比赛类别上更为科学。第二次1998年,有了团体赛,有了综合知识问答的环节,为大赛增加了新的看点。第三次,取消专业组与业余组的区分,让优秀的选手脱去"业余"的帽子,增加比赛的竞争性。第四次,2006年,原生态组从原有的民族唱法组独立出来,在唱法分类上变得更为多元化,20年不变的三种唱法的比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日益丰富的欣赏口味,比赛组别上的细分,可以说是迎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结果。事实证明,不仅解决了专业上划分不清楚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对这些民间特色的歌唱艺术的保护和发扬。通过第十二届以来的比赛验证了这种真正民间的演唱形式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超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原生态民歌的参赛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扬与挖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五次,加入了合唱比赛,合唱艺术是群众文化的主要领域,能带动大部分群众参与,是最能直接展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风貌,激励民众、团结民众的有利形势。合唱在央视青歌赛的亮相无疑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歌赛在机遇与挑战中继续前行,与其他几项国内顶级赛事一起,肩负着我国声乐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需要主办方不断去陈求新,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方针,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完善赛事的各项制度,力求与国际声乐赛事接轨,突出民族特色,发展多元文化。

二、青歌赛对国内声乐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内比较重要的声乐比赛有青歌赛、全国声乐比赛、金钟奖三大主要赛事,青歌赛是唯一由央视直播的一项重要声乐赛事,也是在群众中宣传面最广的赛事。这一赛事对声乐的发展及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推动我国声乐事业向前发展,为广大声乐专业的学习者提供很好的展示平台,为声乐教育者提供直观的影像资料。我国近代声乐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多以演唱少数民族改编的歌曲为主,唱法接近我国戏曲唱法,以真声为主,声音直白甜美,大多数歌唱家都有演唱戏曲的经历。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在声音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以真声演唱为主,演唱形式与戏曲有了较大的区别,曲目形式开始丰富起来,通俗易于传唱的作品发展迅速,演唱方法贴近群众。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声乐发展受欧洲声乐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使得众多声乐学习者有机会留学欧洲,西洋东渐,带回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把声音在高、中、低声区的统一作为训练的目的,演唱曲目多样化,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演唱曲目不再是单一的戏曲民族作品,大量欧洲声乐曲目进入声乐教学体系中。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事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办音乐专业,声乐专业的学生占据主要的招生比例,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培养领域。正是由于声乐事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孕育了青歌赛,声乐学习者的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不断需求,催生了青歌赛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末到至今,声乐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歌手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唱法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表演立体化,歌唱演员综合能力增强,能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演唱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作品,音域宽泛,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演唱有了很大的变化,作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演唱者表现力、音域的要求越来越高。

青歌赛对新世纪声乐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唱法的科学划分使声乐的训练更科学直观,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更加成熟,涌现出了大批国际化的歌唱家,这些优秀的歌唱家能掌握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些离不开青歌赛对他们的滋养,正是有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演唱水平,并借助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让他们走出国门,在经过多年舞台的磨炼以后,回国任教的歌唱家们带回了更好的声乐演唱经验。最近几届的评委,都有在国内外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的经验,他们的评判标准更加科学化,为推出真正优秀的选手起到保障作用。青歌赛对我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比赛选出的优秀选手不仅能唱外国作品,更能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演唱中国民族作品,通过他们出国访问演出,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带向世界各地,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对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青歌赛是电视歌手大赛,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大宣传,通过电视转播,让优秀的选手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专业院校的声乐学生可以通过电视转播,学习优秀选手的演唱方法,作品的表现能力,特别是综合素质板块在丰富基础知识的同时,折射出文化素质对于声乐演员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声乐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与推动性。

三、青歌赛对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声乐教育在我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1927年留学日本的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的音乐院校,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萧友梅主张借鉴西方音乐专业培養模式,将完整的理论教学引入音乐教育课堂,这是最初我国的音乐教育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青歌赛在全国的兴起,又一次推动了声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办专业的音乐院系,培养模式多样化,可以说青歌赛的成功举办为高校声乐教育提供了风向标。

高校声乐教育过去一直沿袭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的小课教学,这样的教学缺乏集体教学的学习效应,学生走不出琴房,习惯一个人的表演方式,集体合作的表演机会相对较少,故有民间的“学院派”之说,学生由于长期在琴房单一的练习,只注重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综合表演的实践。目前高校仍然还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学生毕业不能顺利地走进社会,为社会文化需求服务,群众接受不了学校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表演者和欣赏着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青歌赛的举办为广大群众普及了声乐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声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多种唱法在青歌赛的亮相,为高校声乐教育丰富了更多的教学模式,原生态的演唱逐渐在高校兴起,组合唱法解决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集体声乐教学解决了招生规模过大的师资问题,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团体合作意识的培养。如何打破过去严格依照唱法教学的界线,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声乐教育的当务之急。习惯性将唱法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声乐教学的科学手段,不利于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涉足歌唱的不同领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条件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发挥学生的最好水平。

(二)对高校声乐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摇篮,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课程内容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与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参照青歌赛的赛事改革的优点,同时发现青歌赛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美声唱法从欧洲传入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美声唱法在国内一直饱含争议,很多美声歌唱家唱不好中国作品,出现咬字吐字不清,不能准确表达歌曲内涵,无法打动观众,故在声乐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一味的唱外国作品,应更多地重视中国作品的教学,用科学的美声发声方法唱好我们本土的语言,甚至用美声唱法将中国作品推向世界舞台。

民族声乐教学要继承我国传统声乐元素。近几年通过青歌赛展露出一大批民族唱法的歌唱演员,他们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做到了声区的相对统一,相比于过去的歌唱演员在声音上的塑造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演唱风格方面如同一侧,如果不看见演唱者只听声音很难判定演唱的风格。同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表演风格都大同小异,甚至表情手势都基本相同,这不利于歌手的全面发展和演唱风格的多样化。民族唱法过于西洋化,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民族歌手唱法应该多样化,更加民族化,将我国戏曲演唱的方法更加科学和普及。

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内容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内声乐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现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歌手的综合文化素质,解决过去声乐学生在文化科目方面学习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四、结语

关注青歌赛的发展,了解目前声乐的发展形势,定位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使之与当前新时期文化发展相符,培养更多的声乐表演优秀人才。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集体教学的课程设置;改变唱法上过于明显的划分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演唱能力;注重文艺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文化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 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1

2、《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8

3、《声乐美学导论》 范晓峰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

4、《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艺术卷》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3

5、《音乐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1

6、《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 著 华乐出版社 2003.5

7、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视频音频资料

猜你喜欢

唱法声乐赛事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