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青山口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2011-12-24焦里力

石油实验地质 2011年3期
关键词:小层河口砂体

焦里力,俞 昊,任 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分公司,南京 210011)

腰英台油田行政区划属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和乾安县,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东部斜坡带,西邻大情字油田,北接乾安油田;腰西区块位于腰英台油田西部,是DB33,DB34,DB37井区的统称,面积约54 km2,为一岩性—构造复合型特低渗油田;构造形态为由东向西倾的断块、断鼻,地层倾角5°~7°,纵向上主要目的层为青二段上部、青二段下部和青一段。

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长岭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总体表现为早期裂谷、中期坳陷和晚期褶皱,其构造发展史可相应划分为断陷、坳陷和萎缩褶皱3个阶段[1-3]。青山口组沉积于区域坳陷阶段,沉积岩性以砂、泥岩互层为主[4]。

1 地层发育简况

腰英台油田地层从上至下依次发育第四系,第三系泰康组,上白垩统明水组、四方台组、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和泉头组;泉头组四段及其以上地层累计厚度达1 900~2 300 m。

主要目的层青山口组自上而下分为三段:

青山口组三段:主要为棕红色泥岩夹浅棕灰色、灰色泥质粉砂岩、含膏质粉砂岩,沉积厚度在110~170 m。

青山口组二段:主要发育棕红色泥岩与浅棕灰色、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灰含云质粉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呈略等厚互层,沉积厚度为220~260 m。

研究区青山口组属松辽盆地南部的保康沉积体系,物源来源于盆地西南端,水系自西南流向北东与盆地长轴方向斜交,基底坡度较缓,流域长,为远物源缓坡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5]。由于湖水进退频繁,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砂体类型、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研究区可以分为青一段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及青二段的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曲流河沉积。

2 储层特征分析

腰西区块储层纵向上由青山口组二段中下部青二Ⅳ和Ⅴ砂层及青山口组一段Ⅰ和II砂层4个油藏组成,其中青一Ⅱ和青二Ⅳ为主力油藏。青一Ⅱ和青二Ⅳ油藏储层岩性以细—粉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成分以长石为主占65%~70%,胶结物含量7%~27%,泥质含量一般为1%~5%,砂体较薄,横向连通性较好。储层孔隙度主要为10%~20%,平均值为12.84%;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50)×10-3 μm2,平均10×10-3μm2,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但储层非均质性较强。2006年以井距500 m,排距180 m的线性注采井,完成开发井网。油藏无自然产能,均需压裂投产。初期含水高达76%,是油藏垂向分异作用差和束缚水饱和度高的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2.1 储层砂组对比划分

本区的区域标志层有嫩江组底部泥岩层、青一Ⅰ层泥岩层和青二Ⅱ底部电性组合界面层,在工区内稳定发育,易于对比;电性特征具低电阻、高声波、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

根据钻井揭示的地层岩、电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青二段、青一段地层可分别划分为Ⅰ-Ⅴ5个层,共计10个砂层组。通过170余口井小层对比,建立了本区青一Ⅱ与青二Ⅳ层的2个砂层组15个小层的网络对比剖面(图1,2)。

2.2 储层特征

青一Ⅱ层为一套在全区分布较为稳定的砂岩发育段,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是全区的主要产油层。此砂层集中段又可以分为上下2个反旋回沉积,下部旋回有2个单砂层,定为4、5号小层,4号小层厚度较大,约4~8 m,5号小层较薄,2~3 m,局部无砂岩;上部旋回有3个单砂层,定为1,2,3号小层,3个小层厚度大体相当,1号单砂层厚3~4 m,2号单砂层厚约1 ~5 m,局部无砂岩,3号单砂层厚约2~4 m;砂体成层性较好,隔层较发育。

图1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地层对比剖面分布Fig.1 Strata comparison profile of West-Yao block, Yaoyingtai Oil Field

图2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青一Ⅱ小层对比剖面Fig.2 Comparison profile of Q1-Ⅱ, West-Yao block, Yaoyingtai Oil Field

青二Ⅳ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总体表现为一个正旋回,一共细划为10个小层。第1,2号小层为顶部约15 m厚的泥岩层段,全区较为稳定;3~10号小层单层厚约5 ~10 m,一般为6 m。砂体主要以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为主,其中第9小层与第5小层河口坝较发育;第10,8,7,6小层水下分流河道较发育,局部有河口坝发育;中上部第3,4小层只有局部小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

3 沉积微相研究

3.1 沉积亚相、微相分析方法研究

在单井相分析成果和小层的约束下,通过不同层段砂岩厚度、含量的统计与编图,配合地震属性平面分布变化,编制沉积亚相、微相平面展布图件,并总结其平面特征及纵向演变规律。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方法:

(1)以小层为单元,统计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编制其平面分布等值线图。

(5)刊载情报信息机构知识服务研究成果的期刊主要有《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和《情报杂志》等,为我国知识服务理论的导入和实践经验的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科技服务工作者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态势,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创业工作。

(2)针对钻井密集区,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结果为精细地层框架约束条件,以各井的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为井点约束条件,进行多方位沉积微相连井对比,结合砂岩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区域沉积背景,进行横向沉积微相分析。

(3)除了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结果为地层框架约束条件、以各井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为井点约束条件进行多方位连井对比外,还要进行地震属性提取,解释地震属性沉积地质意义和岩性属性[6],确立沉积相和地震属性对应关系,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在横向上进行井间沉积微相分析;再最终结合砂岩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区域沉积背景,制作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4)以各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为基础,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纵向上的展布及演化特征,总结沉积相、沉积微相在三维空间上的时空变化规律。

3.2 单井亚相、微相划分及分析

本区青一Ⅱ和青二Ⅳ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沉积中砂层集中发育带,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在湖内的继续延伸。河流作用愈强,水下河道愈长,呈条带状垂直岸线分布,岩性剖面上为多层正韵律砂层叠合形成的叠合砂体,周围泥岩为浅灰、灰绿至暗紫色含湖相化石的滨浅湖相泥岩[7]。本区青一Ⅱ和青二Ⅳ层其电性、岩性标志与分流河道基本一致(图3)。

河口坝为典型反韵律沉积特征,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其岩性自下而上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沉积构造相应的发育波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河口坝沉积。测井曲线反韵律,以漏斗状为主,本区青一Ⅱ和青二Ⅳ层发育少量的河口坝(图4)。

3.3 沉积微相类型特征

通过测井、岩性资料等主要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半深—深湖相浊积砂等沉积微相。

青一Ⅱ在DB37-5-3,DB33-17-5等井区域内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横向上比较连续,砂体规模较大。在DB40,DB34-14-4等井区域分流河道数目减少,规模减小,横向上连续性变差,水下分流河道比较发育,其中在DB41-15-4井附近向东河口坝发育,横向上连续性好。青二Ⅳ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在靠近工区中部比较连续,向东横向连续性变差,河口坝分布于分流河道侧缘。青二Ⅳ第9,5号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较发育。由西向东剖面上分流河道逐渐减少,青二Ⅳ1,2号层席状砂发育,横向上连续性好,砂体较薄。青二Ⅳ从下到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河道侧向迁移和下切作用。

图3 水下分流河道在测井曲线上的识别特征Fig.3 Identification feature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river course on well-logging curves

图4 河口坝在测井曲线上的识别特征Fig.4 Identification features of debouch bar on well-logging curves

腰西区块储层为低孔特低渗的致密性储层,构造反转时间晚,油水分异不完全,多数储层为油水同层。沉积有利相带决定了物性分布,而构造高部位的有利相带储层物性好、油饱高,油水分异完全,可获高产。腰西油田青一Ⅱ层1小层有效厚度、含水饱和度同沉积微相叠合图中可见油层形状同水下分流河道相似,油层高部位受断层遮挡,低部位与河道延伸有关,油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缘;河口坝油层较差,水下分流间湾基本不发育,构造高部位的河道普遍含油饱和度高(表1)。

3.4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3.4.1 青一Ⅱ层

青一Ⅱ层是腰西区块的主要目的层之一,油层主要集中在青一Ⅱ上部(1~3小层),青一Ⅱ下部以水层为主(4~5小层),本次研究只对生产重点层段做研究分析。

青一Ⅱ层第3小层的砂体在工区内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展布,能很好地表现出物源方向。砂体较厚的区域为工区南部、东北部中区及西部中区。厚砂体基本呈现不连续条带状、分支条带状和椭圆状等。从该小层的孔隙度分布图上看,孔隙度较大的地方其总体展布方向为西南到东北方向,在工区内主要呈现几个不连续条带状或椭圆状。该小层砂体的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等;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一般在250 ~330 m。

青一Ⅱ层第2小层砂体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在西南部、中南部及东部。砂体厚度4 m以上的区域呈现不连续的长条状、椭圆状等由西南向东北向展布,从孔隙度分布上看大体上与砂体厚度分布趋势一致,也为西南到东北。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间湾等(图5)。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一般在300 m左右。

青一Ⅱ层第1小层的砂体预测图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为西南向,西北部及中部,砂体厚度等值线走向基本上为西南到东北向;从孔隙度分布上看YX103-DB41、DB39等井处孔隙度都较大。识别出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等。

3.4.2 青二Ⅳ层

青二Ⅳ层第10,9,8小层的物源方向为西北向,识别出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带分别有6个、6个、5个分支。第10,8小层砂体较为发育,第9小层砂体在10层里最为发育。河口坝分布在主要的分流河道侧缘,相互叠置,成片分布(图6)。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一般在200~300 m。

青二Ⅳ层第7,6小层的物源方向为西北向,个别分支为北向;此2个小层的砂体厚度结合对应层段的测井特征和地震特征分析,识别出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带分别有5个和6个分支。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一般在250 m左右。

表1 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统计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图5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青一Ⅱ第2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Fig.5 Plan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2nd layer of Q1-Ⅱ, West-Yao block, Yaoyingtai Oil Field

图6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青二Ⅳ第8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Fig.6 Plan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8th layer of Q2-Ⅳ, West-Yao block, Yaoyingtai Oil Field

青二Ⅳ层第5,4,3小层的物源方向为近北方;此3个小层的砂体厚度结合对应层段的测井特征和地震特征分析,识别出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带分别有4个、5个、4个分支,第5小层砂体较为发育,第4,3小层砂体不是很发育。

青二Ⅳ层第2,1小层的物源方向为近北,小层的泥质含量较高;其砂体厚度结合对应层段的测井特征和地震特征分析,识别出主要的沉积微相为席状砂、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等。

4 结语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水下分流间湾,其中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层,含油饱和度高,单井产量高;而水下分流间湾则为非储层,对井网的注采关系影响较大。特别是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一般在200~300 m,小于井距500 m的研究结论,为腰西区块井网加密、完善注采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经过井距250 m的加密试验,注采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储量动用程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荔青,雷一心,王红燕.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无机与有机油气共生成藏组合类型及分布规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4):324-328.

[2] 吴群,周荔青.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大中型火山岩(油)气田形成分布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1):40-45.

[3] 周卓明,王再锋,伍泓.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层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6):608-612.

[4] 俞凯,侯洪斌,郭念发,等.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系石油天然气地质[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57-302.

[5] 石国平,矫革峰,张书麟. 试论松辽盆地湖盆三角洲沉积类型[J]. 石油实验地质,1984,6(4):279-286.

[6] 刘友年,石海英,蔡先华. 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在松南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05,44(6):588-592.

[7] 谢锐杰,秦刚,李向阳. 长岭凹陷前七号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9(5):51-61.

猜你喜欢

小层河口砂体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河流相复合砂体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探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
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东油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