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以海南省澄迈县为例

2011-12-24林芳兰

新东方 2011年4期
关键词:澄迈县县域农产品

林芳兰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解决好几个问题
——以海南省澄迈县为例

林芳兰

十一五期间,澄迈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GDP只有30亿元,2010年达到104.52亿元,增加了74.52亿元;2006年财政总收入6.21亿元,2010年达到了28.17亿元,增加了21.9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1.8%,获评“辉煌十一五·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澄迈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它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民生密切相关。

澄迈;县域经济;特色农业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是我国当前各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海南澄迈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澄迈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2006全县GDP只有30亿元,2010年达到104.52亿元,增加了74.52亿元;2006年财政总收入6.21亿元,2010年达到了28.17亿元,增加了21.9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1.8%,比GDP年均增速高出23.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从排在全省末位,到2010年位居海南县域经济的第三位。凭借着在“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澄迈县获评“辉煌十一五·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称号,成为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从全国看,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基本上都是工业大县、制造业强县。但是,这些强县往往是拿环境来换取当代的发展,为了求发展,不惜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这是不可取的。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各地区开始反思并摈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资源环境意识有了较大提升,但在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中传统的惯性还很强,仍然存在一味追求GDP总量和增速,而较少认真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澄迈是海南的工业大县,近年来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路子。

一是把“招商引资”变为“择商选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具备高新技术、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企业、大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园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油气、特种玻璃、饲料、建材、水产品加工等战略产业集群,加快了西部特色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工业强县地位不断巩固。在老城工业园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扩张,引进大型特大型项目,使工业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澄迈县以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客商落户,大力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2010年底已有东软集团、海南通科技、海航银湖信息技术、日本领信、天涯在线、迪信通等125家国内外知名IT高新信息技术企业入驻。三是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澄迈县把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如中航特玻海南基地共有4条高端玻璃生产线,是在改造原福耀工厂2条普通生产线和新建2条生产线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而成的。由于采用了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中可降低35%的能耗,减少85%以上的氮化物和烟尘排放。2009年澄迈县单位GDP能耗下降达13.8%,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型工业是澄迈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培育农产品品牌

农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只有品牌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对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多为农民,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农民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极大影响农业的发展和收益。

作为海南的农业大县,澄迈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把培育农产品品牌作为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重要抓手。一是抓农产品质量。澄迈县从1995年开始进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着重进行建设农业生态现代化示范县、农业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县。二是举办优质果菜推介活动。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澄迈县每年都由县委书记或县长带领农口部门、乡镇负责同志及运销大户赴内陆重要大中城市,举办澄迈县优质果菜推介活动,建立销售业务联系,设立销售网点。为了打响福橙品牌,2007年底澄迈县通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推介会等多种方式,为澄迈福橙在全国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获“中国国宴特供果品”与“中国最具特色农产品”称号。而福橙的身价也随之一跃而起,从原先的每斤不到2元迅速上涨到每斤6元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是创建“商标富农”示范县工程。围绕产业发展目标,从2009年开始,澄迈县积极引导农民与涉农企业强化商标意识和品牌经营理念,扶持和培育各类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其中涉农商标34件,累计有效著名商标6件,驰名商标1件,商标国际注册2件。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商标富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澄迈县确定了福山镇等2个示范镇、金江镇长坡村等6个示范村、澄迈绿岛瓜菜合作社等8家示范企业和澄迈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蕉种植基地等14个示范基地,将示范工作延伸到镇、村、企业、基地。

澄迈县通过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知名度,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大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4.69亿元,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4元,增长10.2%。涌现出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无核蜜柚、无核荔枝、美亭香蕉、黑珍珠莲雾、苦丁茶、澄迈和牛、文儒山寮鸡、白莲鹅、新吴鸭、桥头沙土地瓜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福山咖啡、澄迈福橙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十大名橙”荣誉。

三、发展特色产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同县域,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均有差异,普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发展特色产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一直以来是澄迈县经济发展的短项,与海南东部旅游业发达的三亚市、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相比,澄迈县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地区,知名度高,年接待游客均在三百万人次以上,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高,澄迈县还是海南西部一块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开始新的转型升级。与传统单一的观光游相比,生态游、休闲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休闲度假首先发端于有闲、有钱阶层,并逐步形成社会认同,这种消费的大众化趋势,为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澄迈毗邻海口,无论从旅游资源、交通便捷、消费群体来说,在发展休闲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澄迈县立足本地实际,把休闲旅游作为澄迈县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来休闲度假,澄迈突出生态和长寿两大主要特色,着力打响“长寿养生、休闲天堂”旅游品牌。在发展特色旅游方面:一是推进永庆生态旅游区建设,把盈滨半岛建成集佛教文化、旅游观光、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著名景区;二是规划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着力推进福山咖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特色资源,将咖啡种植、观赏、品尝、制作结合起来;三是积极开展郊区“假日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把乡村游同吃农家饭、学习劳动技术和体验乡风民俗相结合,把农庄游同学习种植技术、采果实、品水果相结合,把海滨游同休闲度假、游泳、帆船、沙滩排球等项目相结合,把休闲旅游同购物、品尝风味小吃相结合,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古街道、文明生态村、观光采摘园、红色旅游地、农业庄园等休闲旅游新产品。目前,以旅游地产、休闲旅游、商贸、文化、娱乐、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拉长了全县第三产业的短腿,不仅改变了经济结构,还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优化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就是“环境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澄迈县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紧紧抓住两大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澄迈县在管理干部队伍过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管人”,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让干部工作用心,生活安心。澄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在全国率先实行维稳廉政保证金制度、大幅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村支书实行职业化、为村“两委干部”买保险,等等。这种激励机制,让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层政权更为巩固;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通过选派干部到省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和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培训等方式大规模轮训干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开展以党内监督为重点的“制度执行检查年”活动,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和“一岗双责”制度,机关作风建设明显加强。二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安全平等的竞争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就是要为广大群众创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提供优质服务。近10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个中心,紧扣“服务企业”这篇文章,打造富有效率的办事体制和服务机制,将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1年以来,澄迈老城开发区在全省首创了“六项”为企业服务的模式和内容,其中有“四项”为全国首创。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项目投资服务中心,制订和实施了“一条红地毯铺路、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支笔审批”的办事制度。同时,在全省还开创“马上办”办公室,全天候24小时高效率、高标准、全方位的一流服务,把特事特办的高效机制提上了更高层次。为更好地吸引投资者,近期开发区进一步深化“为一元钱投资服务”理念,完善客商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等“三个服务体系”,对重点项目实行24小时“保姆式”跟踪服务,有序推进项目进展。

澄迈县通过不断改善和创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项目进驻。2010年,已有包括华能、中电、东软集团、中软国际、中航、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知名“国字头”企业先后在此落户,全区累计引进541家企业748个项目,累计投资213.75亿元。在区内投资和产值(销售)达亿元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50多家。

五、着力改善民生

县域经济就是民本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县域经济的根本。

澄迈县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投入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一是加快城镇规划建设。澄迈县以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为目标,依法推进城市规划建设。通过盘活土地资产、整合城市资源、争取银行贷款、用活用好特许经营权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0.66亿元,兴建了绿地广场、南渡江金江段防洪堤和金江大桥,建设了金岭多功能生态区、金马大道和县人民医院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3馆建设顺利封顶;完成县城166条城中泥土路和县城文化北路、文明路的改造,建成西线高速公路澄迈出口路和福山出口路,先后改造了金江至屯昌、大拉至永发以及中兴、仁兴至金江等4条道路;瑞佳花园、金马花园、绿生花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相继启动。城镇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创造了澄迈建设事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水平。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澄迈在教育等民生领域也可谓空前。在实行9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从2007年秋季开始,澄迈对在本县就读的澄迈籍职校生全部实行“三免一补”,普通高中生免除学费,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澄迈县多方奔走筹集危改资金,3年来共投入4700多万元改造危房面积6.9万平方米,全面消灭了中小学D级危房。先后撤并13所完全小学和73个教学点,将8所规模较小的中小学合并成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改扩建学校75所,异地新建6所。布局调整后,使得澄迈教育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优化。三是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澄迈县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对新农合补偿方案进行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扩大报销比例及药品目录三次调整。从2006年开始,对住院总费用达到3千元的参合农民给予二次补偿,是海南省二次补偿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市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澄迈在全县推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健全网络、设备增添,大大缓解了资源分布不合理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链接与联动,实现县镇村卫生资源共享,使农民“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一般疾病不出县”,医疗成本大为降低,农民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少花了冤枉钱。

F0615

A

1004-700X(2011)04-0076-04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澄迈县县域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澄迈县令丁斗柄及其《〔康熙〕澄迈县志》考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到澄迈县调研海南省关工委主任陈玉益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澄迈县热带特色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海南省澄迈县耕地养分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