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未都

2011-12-20龚小锋

房地产世界 2011年10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国人共生

龚小锋

马未都,著名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收藏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1997年创办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作为著名的文化学者,马未都看待建筑抱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个真性情的文化学者,提及近年中国建筑亦中亦西,但却非中非西的境地,毫不掩饰地犀利批评;而谈到理想建筑形态时,更颇多恳切的内心流露之语。他认为,建筑应讲究功能性,应真正为人服务,做到既与外部环境共生,又能满足人的需求。

建筑应含传统之美

中国历史悠久,此是一幸;然而历朝历代战乱横出,诸如秦代阿房宫、唐代大明宫,以及宋、元朝的宫殿建筑群也都消失殆尽,如今仍能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也只有明清时代的故宫。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故宫的格局无不流露出国人的哲学、美学和建筑思想。如其总体布局的中轴对称性,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十分喜爱故宫的马未都看来,清朝之所以没有拆掉故宫,并延用上一个朝代的宫殿,这既有满族人不擅建筑的原因,也有对汉族文化的认可。

马未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批建筑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评出的十大建筑。即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十大建筑工期之短、体量之巨、建筑之美,使其至今成为地标式建筑。

马未都认为,能形成这么一批颇具中国传统的优秀建筑,这既有那一代人对西方文化排斥的原因,也基于老一代知识分子骨子里所浸润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大建筑,如华侨大厦、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后改建为国家博物馆)都被拆了。”马未都对此颇为心痛。

与环境相融共生

近年北京所盖的几大建筑,老百姓都给起了“小名”,比如水蒸蛋(国家大剧院)、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馆)、大裤衩(中央电视台新楼)。马未都认为,取名之中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好恶,鸟巢、水蒸蛋还可以看出百姓的善意,大裤衩显然包含贬义。

“一座标志性建筑,应中规中矩,符合国人传统审美。”马未都认为,很多经典建筑外形都是方和圆,这由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决定。建筑要保证和周边环境相融共生。马未都看来,只有一类建筑可以“肆意而为”。就是高耸的纪念碑。因为它更讲究高大形象和精神寄托。

除此之外,体量应当适度。以中国现有的人均经济条件,不应在建筑上大操大办。马未都举例道,比如悉尼歌剧院6万平米,世界最大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只有10万平米,但国家大剧院却达到了24万平方米。他认为,如果建筑规划体量过大,既不容易收回成本,也十分不环保。

三十年以来,国人急功近利,既没有建成成功的西式建筑,也丢了中式风格特色。很多所谓的西式建筑,请西方人设计出的全不是西方风格,最后成为西方试验品。中国的设计师没有发言权,更多充当着技术人员的角色,这是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不理解。

千城一面的建筑物使得地域文化消失殆尽,近三十年整个中国对原生态的破坏,很难看到没有被现代建筑污染的城市。“中国很难看到厚重的房子了。比如你去英国看看,哪怕是十天八天,再回来看中国建筑,就会觉得特别单薄。”马未都说。

“我从内心希望建筑是为人服务的。”马未都坦言,国人要建设出好的建筑,首先要跟周边的建筑生态协调,不能有视觉污染。然后必须形成功能良性循环——至少不能赔钱,并做到绿色环保,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国人共生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2启幕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国家大剧院四月演出大揭秘
国家大剧院2月演出大揭秘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