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2011-12-09

医学综述 2011年11期
关键词:基底节低密度对称性

卢 虹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CT室,安徽蚌埠 23300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基底节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目前国内外对HLD的脑部CT表现均有报道。为进一步积累经验,该研究对10例HLD的CT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CT诊断要点,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HLD脑部病变,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HLD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8~34岁(平均14.8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主要为震颤、肌肉强直、四肢挛缩、共济失调、构音困难、吞咽障碍,部分患者有精神症状,出现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情绪波动,个别患者有不自主好哭、好笑,甚至出现冲动行为而类似精神病。眼科裂隙灯下观察可见角膜Kayser Fleischer环(K-F角膜色素环)均为阳性。实验室生化检查: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血清铜氧化酶降低。B超检查示:部分患者肝大,肝实质回声增强。

1.2 方法 10例HLD的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另有2例同时行上腹部CT检查。使用GE Prospeed SX(单层)和GE Lightspeed 16 SYS(16层)CT机扫描。颅脑CT扫描范围自听眦线至顶部16~24层,层厚5~10 mm,层距5~10 mm,采用横断面扫描。上腹部CT扫描自膈顶部至肝脏下缘18~26层,层厚7.5~10 mm,层距7.5~10 mm,采用横断面扫描。

2 结果

10例HLD的颅脑CT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尤其是豆状核出现不同范围的对称性低密度影,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①双侧基底节(豆状核、壳核)及丘脑区大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区,本组10例,有6例可见此征象,测低密度区CT值为:16~24 HU;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及脑萎缩。②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区,本组10例患者,有2例可见此征象,测低密度区CT值为:16~24 HU;幕上脑室轻度扩大。③双侧壳核对称性条状低密度影,本组10例患者,有1例可见此征象,测低密度区CT值为:16~24HU;伴脑室稍扩大及轻度白质萎缩。④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密度降低,本组10例患者,仅1例可见此征象,测密度减低区CT值为:26~32 HU。⑤小脑及脑干见低密度区,本组10例患者,有2例可见此征象,测低密度区CT值为:20~26 HU;伴小脑、脑干萎缩,环池增宽。⑥脑部CT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区大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区的HLD的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伴有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表现为:两侧侧脑室前后角周围见对称性斑片状稍低密度影,测低密度影CT值为:26~32 HU。⑦10例HLD患者中仅2例行上腹部CT检查,显示肝硬化1例,肝大1例。

3 讨论

HLD系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患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肝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铜蛋白结合体减少,铜在胆管排泄减少,反馈的铜吸收增加,肠道对铜的吸收增加,与白蛋白疏松结合而易于游离析出的铜也明显增加,后者析出后沉积于脑、肝、角膜缘上或经尿排出。其病理基础早期为过量的铜沉积于脑深部灰质核团血管周围,引起局部缺血,致使神经元树突和神经节细胞变性,表现为脱髓鞘变性及坏死,若病变继续发展可产生不可逆性神经元损害、囊性变甚或空洞形成[1-3]。

颅脑CT检查对HLD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其特征性表现是双侧基底节(尤其是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病灶,病变可累及尾状核、丘脑、脑桥、中脑之黑质、红核,亦可侵犯颞叶皮质下,致使上述部位均可出现低密度区,并且对称性低密度灶常常表现为“八字”样或“展翅蝴蝶”样[4]。低密度区一般不强化。另一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系铜沉积于灰质致广泛脑损害的表现,导致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加深。

HLD的患者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脏则引起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沉积于角膜缘则引起KF棕绿色色素环,沉积于肾脏则致肾小管损害。

80%~90%的HLD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神经障碍,患者肢体有震颤,随意运动时加剧,造成走路不稳,书写不能,部分患者呈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严重者有肌肉萎缩,面部表情丧失,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及精神异常,最后可因肝脏功能衰竭和感染而死亡。眼部检查,裂隙灯下观察可发现多数患者角膜边缘有铜蓝沉积形成的棕绿色K-F角膜色素环[2]。此外,上腹部CT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有肝大、肝硬化。若进一步结合生化检查,如血清总铜量测定及铜蓝蛋白测定等检查则更加有助于诊断。

[1]吴恩惠.头部 CT诊断学[M].2版.人民:北京卫生出版社,1995:185-186.

[2]黄友歧.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85-187.

[3]刘文,蔡宗尧,于新华,等.肝豆状核变性58例临床特点与CT、MRI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3):180.

[4]唐业斌,李传富,王前程,等.36例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4,10(3):712-714.

猜你喜欢

基底节低密度对称性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