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北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体系探讨

2011-12-08吴文平

园艺与种苗 2011年5期
关键词:黔北杂交高产

吴文平,蒋 颖

(遵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遵义 563001)

相关资料显示,黔北粮食产量占贵州全省粮食总产的30%以上。因此,黔北是贵州省的粮食主产区,其粮食生产在全省举足轻重。为了进一步提升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当前国内外水稻科技发展动态,结合黔北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系统地开展了水稻产量限制因素的分析及高效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适宜黔北水稻栽培实现高效的途径和技术模式。

1 黔北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

1.1 粮食生产自然条件较差

1.1.1 地貌复杂多样。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黔北境内地质基础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包括绵延起伏的中山、低中山山地、垄状起伏的丘陵、狭长的谷地、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及切割不深的河谷阶地。山地约占黔北总面积的35.0%,丘陵与谷盆地占65.0%。在水田中,一、二、三等肥力田依次占8.9%、40.0%、51.1%。

1.1.2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遵义市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渠道、堤灌站等大量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多数提灌站带病运行,多数渠道未防渗加固,垮塌渗漏严重,田间渠道尚未优化合理配套,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据统计,2010年遵义市粮食种植面积75.9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4.90万hm2,又由于受气候和地貌的影响,区域差异大。

1.1.3 气象灾害频发。遵义市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洪涝与旱灾频发。据气象部门统计,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中旬总降雨量133.6~299.2 mm,遵义市遭受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旱灾,出现了夏秋叠加冬春连旱,与常年相比全市各地降雨量偏少20%~60%;气温偏高,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底全市各地总平均气温为9.1~13.8℃,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4~1.2℃。5月底至6月下旬持续阴雨,特别是6月19日,全市普降暴雨,有12个县(区、市)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其中务川县红丝乡降雨量达到194 mm。7月初至8月底遵义市各地月平均气温为23.9~28.2℃,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各地偏高0.5~1.7℃,7月8—10日持续性强降雨已经造成10个县(区、市)、122个乡镇严重受灾。9月底至10月底全市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略偏低,阴雨天气多,全市除正安、道真降雨量偏少10%~30%外,其余各地降雨量偏多10%~80%,全市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多。

1.2 水稻种植水平差异较大

长期影响边远山区粮食生产的问题和困难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如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区域差异大、人口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缓慢、农民对品种特性了解不够、选购品种较盲目、入户普及率低等,使得这些地区粮食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黔北各县(市、区)农业部门统计,2009年中低产田地区、贫困山区水稻平均产量4 500~6 750 kg/hm2,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普及率55%~80%,规范化栽插56%~79%,栽插密度11.25万~13.50万株/hm2,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60%~80%,施肥偏氮、少磷缺钾、无微肥,且施用方法不当,病虫综合防治覆盖率65%~80%,生态育秧推广15%~25%,水稻旱育保姆推广25%~28%。

1.3 病虫草鼠为害问题

病虫草鼠的为害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稻瘟病是水稻常发性主要病害,在各稻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大面积或局部灾害,一般发生年造成水稻产量损失5%左右,偏重至大发生年造成产量损失23%~30%;纹枯病在黔北发生为害逐渐趋重,成为水稻主要病害,每年为害面积3.47万~4.40万hm2,造成水稻减产7%~23%。②虫害。如稻秆蝇、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自70年代中期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稻秆蝇逐渐上升为水稻的主要虫害,每年为害面积约4万hm2,穗受害率高达40%~60%,造成每穗粒损失20~30粒;二化螟为水稻常发性主要害虫,各稻区均有发生,以稻油(麦)两熟区发生为害严重,每年为害面积约5.33万hm2,幼虫为害造成的枯心率为5%~15%;稻飞虱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5%左右,重发生年份造成产量损失30%~40%;稻纵卷叶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为水稻的主要害虫,每年为害面积4.67万~11.33万hm2。③草害。草害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4%左右。④鼠害。鼠害在山区为害较严重,在水稻播种期(3—4月)及抽穗至成熟期(8—9月)为害。2010年据黔北各县(市、区)植保站统计,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33.11万hm2,鼠害发生面积9.65万hm2,草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47万hm2。

2 高效集成技术的应用

2.1 高效集成技术的内容

针对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黔北在水稻生产中,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高产创建等项目为载体,通过加大技术培训,以培肥地力、推广杂交良种和稻旱育秧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组装,提高农业适用技术入户率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到位率,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增强群众科技意识,良种良法同时并进,扩大技术覆盖面,提高技术规范化水平,技术措施综合效益突出,实现新技术和物化技术推广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发挥中低产田土增产潜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充分挖掘单产潜力,将集成技术辐射到周边,带动大面积均衡丰产,确保黔北粮食生产安全。

2.2 高效集成技术的应用情况

2006—2010年在实施水稻增产工程中,县(市、区)级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旱育稀植、规范化栽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旱育保姆、生态旱育秧、无纺布应用技术覆盖率达100%,杂交水稻品种应以主导品种为主,展示新品种5个以上,示范缓控释肥等新技术;乡镇级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旱育稀植、规范化栽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和旱育保姆的技术覆盖率达100%,杂交水稻品种应以主导品种为主,展示新品种3个以上,示范生态旱育秧、缓控释肥和无纺布覆盖等新技术。

据水稻测产验收资料汇总,在项目区合计实施面积33.82万hm2,测产验收低产样本数7 554个,验收面积786.67 hm2,代表面积9.72万hm2,占实施面积的28.74%,平均单产7 137.00 kg/hm2;中产样本数8 382个,验收面积1 126.29 hm2,代表面积13.92万hm2,占实施面积的41.16%,平均单产7 759.80 kg/hm2;高产样本数7 716个,验收面积824.63 hm2,代表面积10.19万hm2,占实施面积的30.13%,平均单产8 419.20 kg/hm2;合计验收样本数23 652个,验收面积2 737.59 hm2,加权平均后,项目水稻产量7 820.40 kg/hm2。

2.3 确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探讨高效栽培配套措施

2007—2009年在遵义县开展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示范试验中的黔两优58、黔优88、益农1号、金优431、陆两优106等6个杂交组合,对产量达9 000 kg/hm2以上田块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单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2次分析结果相同,经假设测验,有效穗243.00万~280.05万/hm2,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488 6);穗粒数160.20~227.20粒,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1 7),结实率88.2%~91.4%,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r=0.721 6)。经分析,对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根据分析结果,2010年对黔良88开展超高产示范试验,移栽21.00万窝/hm2以上,有效穗255万/hm2左右,穗粒数181粒,结实率达85%左右,产量超过10 200.00 kg/hm2。

3 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的优点

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的主要优点是合理密植,促进早发,够苗控制群体,充分利用早期分蘖成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好源、库、流关系,实现足穗、大穗和高结实率,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

3.1 合理密植,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矛盾

针对黔北水稻生产上普遍密度不足的实际,按区域、田地肥力水平、品种特性确定栽插密度。一般杂交水稻中迟熟组合栽16.50万~24.00万窝/hm2,中早熟组合栽23.25万~33.00万窝/hm2;栽秧时,做到精细整田,薄水浅栽插,控制栽插深度,小苗旱育秧不超过2 cm,中苗不超过3 cm;达到300万/hm2以上茎蘖数后,科学管水,控制后期分蘖的增加。通过以水调温、调肥、调气和促控,利用早期的低位分蘖来提高成穗率,保证有效穗数,达到既有群体,个体又壮,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3.2 发挥大穗型杂交组合的增产潜力

目前国内外“超级稻育种”计划大多以“大穗或偏大穗”为主要特征,这些大穗或偏大穗型杂交组合与以汕优63为代表的中穗型杂交组合相比,大多具有更强的穗重优势。已有研究表明,对大穗或偏大穗型杂交组合在栽培策略上必须适当限制其有效穗数量,而主攻成穗质量和实粒数[1]。通过适时控制分蘖,增加穗肥的用量,减少因减数分裂而造成的颖花败育,达到既增加颖花数又可提高结实率的目的,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多穗与大穗的优势。

3.3 培育低位、多蘖、根系发达的旱壮秧

应用旱育保姆包衣技术、无纺布覆盖技术和沼渣沼液培肥苗床、沼液浸种、沼液喷苗防病虫等旱育秧技术,建立水稻旱地育苗良性的生态系统,培育出发根力强、分蘖多、秧苗健壮,移栽大田早发优势强的旱育壮秧,促进了秧苗健壮生长,减少用种量,降低种子成本,抑制了部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虫防治成本。一般用种9.38~11.25 kg/hm2,旱育秧大田所需的苗床可减少尿素用量51.0 kg/hm2,大田减少施用尿素180.0 kg/hm2、复合肥180.0 kg/hm2,节约化肥成本721.5元/hm2。

4 配套技术措施

4.1 选用高产、抗病、优质的大穗型杂交组合

在黔北海拔600 m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区推广冈优 725、冈优 22、冈优 881、冈优 527、Q 优 1号、Q优2号、Q优6号、准两优527、金优725、金优527、金优多系1号、金优63、B优827、中优85、Q优2号、B优827、Ⅱ优838等高产抗性较强的杂交品种,搭配优质杂交品种D优68、D优527、富优1号等;在海拔600~1 000 m地区推广应用金优207、K优195、金优431、金优桂99等高产抗性较强的杂交品种;在条件好的坝区搭配推广K优5号、金优多系一号、协优559、金优63、菲优多系一号、两优363、金优527、丰优香占、宜香优3003、宜香725等优质杂交品种,并搭配准两优527、D优527、Q优6号、Ⅱ优明86、富优978等超级稻;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推广金优77、汕优77、K优77、K优195等中早熟抗病杂交品种。

4.2 适期播种,培育旱壮秧

在确保8月15日前水稻安全齐穗的条件下,根据稻田的前茬作物,采用旱育秧,培育大、中、小苗,适期播种以避伏旱,确保稳产高产。海拔600 m以下地区在3月初至3月15日播种,海拔600~1 000 m地区在3月25日至4月10日播种,1 000 m地区在4月初至4月15日播种。

4.3 规范化移栽,合理密植

采用宽窄行或宽行窄距,拉绳、打点、定距,东西行向规范化移栽,并按土壤肥力确定适宜密度,上等肥力田种植密度19.5万~22.5万/hm2以上,确保基本苗90万~120万/hm2;中等田种植密度22.5万/hm2以上,确保基本苗120万~150万/hm2;下等田种植密度24.0万/hm2以上,确保基本苗达150万/hm2。

4.4 适时灌溉,够穗控苗

移栽期浅水插秧,返青期土壤保持足够水分,以后浅水灌溉,等落干后进行第2次灌溉,如果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可不必灌水。在水稻分蘖阶段可采用湿3~5 d、干3~5 d,干干湿湿灌溉,保证土壤通气便于根系生长。孕穗阶段保持1~2 cm薄水层。此外,水分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土壤类型、劳力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定。

4.5 平衡施肥,适时施穗肥

平衡施肥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2]。施有机肥(圈肥或沼肥)1.50~2.25 kg/hm2,油菜秸秆还田作基肥,氮、磷、钾、锌四元专用复混肥600~750 kg/hm2作底肥;分蘖期缺氮施尿素75~150 kg/hm2促进分蘖;在拔节始期施尿素75~150 kg/hm2促进分蘖成穗,幼穗分化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颖花分化,抽穗授粉期施尿素30~45 kg/hm2,结合喷施叶面肥,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3]。

4.6 综合控制有害生物

黔北重点防治立枯病、稻秆蝇、稻瘟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优先选用抗病抗虫的优质高产组合,采取种子浸种消毒、旱育保姆包衣播种,生态旱育秧,减少病源,增强抗病能力,适时播种,合理轮作,适时灌溉,控制适当的群体和化肥用量等综合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及各类有害生物的天敌繁衍的农田生态,达到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或制止其蔓延的目的。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富士1号、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用杀螟虱、飞虱宝防治稻飞虱;Bt乳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秆蝇。在有条件的地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虫害,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品质。及时投药(毒饵)防治老鼠,采取一次性饱毒投毒法灭鼠。毒饵投在稻田田埂及沟渠边鼠类活动场所,选用溴敌隆毒饵杀鼠醚毒饵或氯敌鼠毒饵灭鼠。

[1]周爱国,张志庆.山区杂交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5):27,37.

[2]唐志坚,贺海雄,姚支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主体技术与配套技术组装[J].耕作与栽培,2009(1):61-65.

[3]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3-85.

[4]龙晓东,杨勰,龙见铖,等.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对秧苗素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6):49.

[5]李鸿伟,赵步洪,杨建昌.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生物学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57-18159.

[6]向明,吴文平,刘元士.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2):24-25.

[7]吴文平,蒋颖.遵义市超级稻应用效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0(4):437-439.

猜你喜欢

黔北杂交高产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黔北花海春耕图
黔北民俗文化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