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研究*——以河南省新农村陕县大营村为例

2011-12-07马永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体育

马永明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新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研究*
——以河南省新农村陕县大营村为例

马永明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为保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使农村体育进一步发展,并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使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要创新发展经济模式,夯实物质基础;以健全体育组织作保证;在保持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同时要引进新项目,并加以创新,使之适合新农村的特点,增强农村体育的活力;农民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是体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关键是用现代体育理念指导农村体育工作。

“十二五”规划;农村体育;持续发展;小康社会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规划纲要”都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规定了明确的目标,要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即通过在农村兴建经济、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包括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在内的农村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提出,要建设覆盖城乡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既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60%以上的农村乡镇要建有体育组织,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乡镇、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

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要求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使农村体育进一步发展并持续发展,以保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使新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要发展农村体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强健体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的重要财富。随着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体育正逐步融入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但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农村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农村体育也成了体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大课题。我们《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为了全面实施体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3月走访了河南省陕县大营村。

在大营村,我们访问了陕县教育体育局、大营村的干部和农民,实地考查和察看了大营村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他们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新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1 新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

大营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陕县新县城所在地,环境优美、平川沃野、果香粮丰。全村下设9个管理区,56个村民组,2637户,常住人口1.2万余人,其中农业在册人口9320人。人均平均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男52.8岁、女51.8岁,提高到2009年男76.1岁、女78岁。

改革开放以来,大营村的经济依靠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改革创新和体育带动,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集体经济力量不断壮大。2010年大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670元(不包括群众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保障性收入);非公有制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50万元,发展非公经济实体15个、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8户;全村第二、三产业收入8558多万元,农业收入835万元。目前农民拥有家用小轿车、客货运输车等共887辆,基本上实现“六有、六通、六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8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文明村,迈开了全面奔小康的坚定步伐。

农村经济发展了,基础强了,为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增加了对基础设施、体育设施的总投资。多年来体育设施投入不断加大,近年每年平均在100万元左右,每年春节活动经费都在10万元以上。1990年大营村开始建设农民文体中心,占地11000 m2,包括灯光球场、体育馆、农民健身园、文体苑和游艺室,可举办篮球、排球、网球、门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比赛和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1999年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民体育馆,是一个总面积2000 m2、5000个座位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馆。除开展篮球、排球、网球和乒乓球比赛外,还可进行大型文艺演出及其他文体活动;2001年兴建游艺室11间;2003年又投资220万元建设4200 m2的文体苑,内设篮球场6片、羽毛球场2片、乒乓球台12副,配备各类健身器材150余件(套)的全民健身路径。比较齐全的体育设施,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激发了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日益高涨,高兴地说:“体育设施建起来,农民群众乐起来,歪风邪气少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

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大营村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农民家庭的体育投资也逐年增加,近年来自发购置了乒乓球台、羽毛球拍、柔力球等活动器材,至2010年底,家庭拥有乒乓球台28张,羽毛球拍500余副,其它健身器材近4000件;自发组织篮球队、秧歌队等。全村人均场地面积已达4 m2。大营村比较齐全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投入,极大地推动力体育活动的发展,为大营村农民健身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体育设施为农民日常体育活动提供了保证,使他们逐步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大营村体育活动坚持“广泛参与,老少共乐,喜闻乐见,公益健康”的原则,搭建好体育活动平台,让村民做到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和广泛参与;在活动开展上做到“四个结合”,即节日与经常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集体组织与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在活动的项目上,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和受益。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每年春节期间开展20多项文体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每天有活动,(管理区)区区有项目,户户有人参与。如2008年春节开展了千人环村行,参加群众达三千多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有的全家出动,奋勇争先,浩浩荡荡,在长达3000 m的路线上汇成了一股农村体育的洪流。整个春节期间,参与活动的群众在5000人次以上。村民们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中唱道:“体育活动大开展,文体中心是乐园。听看玩乐样样有,男女老幼笑开颜,人人身强体又健,小康目标早实现。”

2 建立健全的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村体育的发展,还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府体育组织作保障。[2]有了组织,便于联系,利于管理,可加强辅导、引导和指导,增强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计划性、协调性。在农村建立村一级体育管理机构,对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相应的组织者,影响了上下联系,农村体育活动便成了盲点[3]。无体育专职干部和管理水平低已成为限制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级管理直接面向村民,服务群众,最能了解村民体育意向,体现服务效果,有利于组织群众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并形成特色。[4]

健全的组织是大营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中枢环节。2000年大营村成立了文体中心管理委员会,由一名村委会委员、两名工作人员组成,两名文体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体育馆、健身园和文体苑的日常管理及卫生工作。村委会将体育列入“两委”工作日程,统一部署安排,统一组织指导,及时解决农民体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群众体育工作有序开展。2005年又成立了大营村农民体育协会,协会下设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秧歌和锣鼓等22个队。村党支部书记任协会主席,村主任为副主席,一名村委会委员担任秘书长,具体负责全村体育的各项工作。协会成立后,明确了农民体育协会工作职责,制定体协章程和相关制度,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在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中,体育组织要办实事、好事,建立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系统,创建新途径,采取新措施、新办法,做好服务工作。这几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大营村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1人(男6人女5人),分别进行篮球、乒乓球、秧歌、健身路径等项目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参加市、县组织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虽然没有工资只有奖励,仍积极性很高。

3 保持传统创新特色,是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活力

要使农村体育持续发展,长盛不衰,必须在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不断创新特色项目。农村特色体育活动是农村特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切忌脱离实际赶时髦,不会农民的意愿,丢掉农村特色,迎合上级布置的所谓运动会或竞赛活动,这会挫伤农民的体育积极性,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大营村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六百年前,明代屯军于大营,驻军习武、赛马、拉羊和荡秋千等身体训练活动对村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村民尚武锻炼的传统。1949年,解放军进驻大营,战士们击鼓扭秧歌,又使全村扭秧歌之风大兴。1951年大营村民经常和驻军战士同场打球,培养出了一批篮球爱好者,1952年春,成立了“营群”篮球队,篮球逐步成为大营村的传统项目。参加的人多积极性高,不少农民劳动之余,兴致勃勃地走三四里路去打球。每当篮球赛期间,十里八乡的农民有开着手扶拖拉机携家带口,从几十里外赶来的,看台上有端着饭碗、啃着干粮的,更多是站着的,真是里三层外三层;没有看台的球场,旁边的房顶上、门楼上、树杈上都是观众,可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因此,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应以传统特色体育为抓手,注入时代的因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大营村并不以此为满足,如今,篮球对抗赛,也有邀请赛、友谊赛,首届河南农民篮球邀请赛、首届中国小康村篮球赛全国总决赛都在大营村体育馆举行。高水平的篮球赛事,又提高了村民观赏水平,培养了兴趣。频繁的竞赛活动对体育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其他具有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也丰富起来。

大营村还特别注意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以学校体育推动农民体育的发展。1971年学校成立了篮球队、乒乓球队,1973年成立女子篮球队、田径队,多次代表村、乡镇和县参加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优异成绩,为各级体校输送体育人才60多名,其中突出的如第13届亚运会1500 m亚军王清芬和河南省少年射箭比赛4项冠军刘传涛等运动健将。大营中、小学先后被河南省教委命名为“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被国家教委、体委评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河南省体委授予“体育达标先进单位”。

4 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保持体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让农民富起来是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其实,体育活动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需求就是市场,为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可以转型发展,创办或引进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这完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政策,也是农民所关注的热点所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将发展农民体育与农民的增收结合起来[5]。如大营村的食品“大营麻花”远近闻名,而以前大营村只有一家作坊,后来由于举办的篮球、秧歌等体育比赛日渐增多,观众蜂拥而至,市场需求加大,大营村的麻花作坊目前已达200多家。他们从小小的麻花开始尝到了体育活动带来的甜头,还悟出了“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大道理。发展大营经济,促进农民群众借助农村体育聚敛的人气而增收。更让大营村民意识到,开展体育活动,不仅活跃文化生活,还能增收致富,因此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体育的积极,促使其体育行为,从自为走向自觉。

5 转变观念,是新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农村体育,增强农民体质,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发展农村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关系到帮助农民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高尚情趣,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要转变观念,树立体育关系国计民生的理念。当然,解决农村体育“怎么看”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办”,并且要办好。所以,光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只有遵循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在“解决问题、推动进步”上形成共识,凝聚智慧,形成力量,才能促进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体育的主体是人,体育的发展实质是人的发展。为了农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农村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的,也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大营村农民体育办得好,关键在于农民、特别是带头人树立了现代体育观,将体育活动与民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切切实实地干,使体育生活化,生活健康化。大营村党支部书记陈玉顺,一贯重视村体育工作,3次荣获国家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带头人的一言一行对村民产生重要影响,带头人身体力行,带头参加体育锻炼、比赛,对村民的参与体育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6 结论

新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这样,体育投资、设施建设就有了经济保证;有了公共体育设施,还要组织开展活动,用好、维护好;其次,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建章立制,常抓不懈,活力常在;再次,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在传承的同时要引进新项目,并加以改进和创新,使之适合新农村的特点,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这样农村体育就有了生命力;第四,农民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是发展体育的强大动力;第五,关键是转变观念,用现代体育理念指导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N].中国体育报,2011.4.1

[2]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4):86 -95

[3]黄北翔.新时期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8-30

[4]周登嵩,李林.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7

[5]虞重干,郭修金.小康村沈泉庄体育调查报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1 -4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三门峡市陕县大营村委会.走进大营[S].DYC.smx.gov.cn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ports——Taking Dayi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A Yong-ming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China)

In order to ensur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Twelfth Five Year Plan”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develop rural sports,“Twelfth Five Year Plan”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ma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To m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ports,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economic models of innovation,consolidat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improve the sports organizations as a guarantee,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 and introduce new projects to su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rural areas,improve farmers’physical fitness and increase their income to add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and guide the rural sport with modern sports concepts.

“Twelfth Five Year Plan”;rural sports;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ll-off society

G80-05

A

1007-323X(2011)06-0016-04

2011-10-15

马永明(1963-),江苏阜宁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文号10BTY034。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 新一辈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