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卫视《围观》栏目的探索与创新

2011-11-28杨乘虎

传媒 2011年11期
关键词:围观卫视栏目

杨乘虎

2011年9月12日,山东卫视推出了新型法治新闻栏目《围观》。作为一档在电视荧屏驻守了25年之久的法治节目,其经历了从《道德与法制》(1986~2009年)到《说事拉理》(2009~2011年)的演变,堪称中国社会法治进程的实践者与见证者。此番,以“围观指向公平,围观改变中国”为定位更名的《围观》栏目,不仅是在原有栏目多年积淀与培育的品牌资源基础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而且是山东卫视“情义山东,公平中国”全新频道定位的承载与体现。

立意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社会结构趋向分层化与碎片化,不同阶层之间利益诉求日益多元。随之,人们对社会民生问题、生活幸福感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社会情绪出现了复杂的纠葛与矛盾,社会公正与正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通过对公平与正义的维护和弘扬,调适社会矛盾,疏导社会负面情绪,这既是国家要求主流媒体勇于担当的媒介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民众要求电视媒介敢于正视社会问题的渴求与期待所寄。山东卫视敏锐地把握到了自上与自下的这两重现实需求,及时将频道定位从原有的“人文关怀”升级为“现代文明”的新境界,显示了山东卫视的办台风格与创新意识。

定位准。“对公平正义的声援、对事件真相的探究、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栏目的宗旨。新名称《围观》也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其引入网络时代的流行表达,明示“社会普遍关注”之立意。栏目内容突破了将“围观”简单化为“看热闹”的传统语境,赋予了“围观”新的视角与立场:“围观”不是袖手旁观的冷眼,而是一种有情有义有爱的人文关怀;“围观”不是幸灾乐祸的闲谈,而是一种呼唤真善美,警戒假丑恶的舆论监督力量;“围观”不是个体欲望的言论释放,而是一种弘扬社会正义、公正的价值诉求。这种有立场、有情义、有格局、有追求的“围观”正是其独有的特色,彰显了电视媒体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动意愿,值得褒扬。

题材硬。纵观国内法治类节目的题材内容,存在着总体偏“软”的特点。一是所谓完成时的静态事件居多,即那些已经走完法律程序,盖棺论定的法制案例,业内俗称“死老虎”,对于将仍处于动态进程中的事件作为选题则比较谨慎,甚至避而远之。二是软性的散小案例居多,就是家庭争端、经济纠纷等民事诉讼是主要的题材来源,大案要案、刑事案件鲜有。相比之下,《围观》则是鲜明地亮出了“硬题材”的招牌,瞩目报道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新近发生的具有民众关注度和争议性或传奇色彩的事件、案件以及话题、人物。这种注重新闻性、注重争议性的话题构成,强化了主流媒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正视介入与深度参与,也形成

了《围观》自有的媒介现象。与此同时,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突破和超越了热衷炒作个人情感隐私、社会边缘话题,甚至不惜编造故事、演员扮演的俗套与弊端。这种硬

朗的格调需要勇气,值得赞赏。

形态新。当各级卫视的竞争焦点仍然聚集在电视剧与综艺娱乐节目上时,山东卫视将晚间次黄金时段用来打造一档法制类新闻专题节目,不仅需要胆魄,更需要节目形态的创新。其一,《围观》引入了新媒体的传播理念。从栏目名称到“亲”这样的网络用语,再到“路见不平随手拍”板块的设置,无一不显示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印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巧妙借用,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互动的主流传播平台,使得严谨的电视内容生产获得了较好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自由度。其二,《围观》植入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热点事件与故事化讲述、悬念营造和细节渲染、人物塑造与情绪铺陈,加上主持人的特色讲述,《围观》在植入这些已被民生新闻纯熟实践的传播策略时,还有意识地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它通过对热点事件时效性的维护,强化了卫视频道高端平台的品质,通过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提升了民生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品位,确立了大民生的品格,值得肯定。

困难与对策。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围观》也面临着一些压力和困难,甚至是风险。由于“围观”一词的历史语境,不仅难免会出现依然将“围观”视为“看热闹”、“袖手旁观”的误解与不满;也可能出现借用“民意围观”,滥用、误用话语权和监督权,非正常干预社会事件合法进程的现象。毕竟,转型期中的社会心态常常出现非理性的盲动,社会情绪也容易躁动与失控。如何合理引导群众舆论的方向,如何把关围观者的非理性表达?需要充分尊重中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媒体发育状态, 以及社会法制建设进程与文明程度。

鉴于此,栏目应重点加强两個方面能力的建设。其一是发现真相的能力。在新闻媒体密集共存的当前,时效与首发并不是决定新闻生命力的唯一因素,热点问题常常包含着诸多复杂因素,时效与时机掌控不好则很容易出现导向问题。因此,善于从错综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探求有利于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的真相所在,并艺术化、策略化地处理,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言,形成栏目独到的言论与见解,才是栏目的真功夫所在。其二是掌控话语的能力。新媒体的兴起,虽然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个体的言论表达渠道,但是在良性的舆论表达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必然潜伏着众声喧哗的杂乱局面,面对众多围观者,孰是孰非?如何甄别选择?这种掌控话语的能力决定着栏目的生命力。

对于《围观》栏目创新的成功与否,现在论断,可能还言之过早。但是可以肯定,《围观》是山东卫视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真正实践“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的宣传主张与道路。《围观》在努力搭建一个实现社会参与与群众监督的主流平台,让社会大众独特的发现、新鲜活泼甚至是辛辣犀利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朴素自然、生动可信地表达与传播。这是《围观》栏目最为可贵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希望,《围观》栏目以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与创新,不负期待、不辱使命,成为中国电视令人围观的一道景观,为“公正”的中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艺术研究院艺术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围观卫视栏目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朋友圈,欢迎围观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The Easter Parade
奇葩百分百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