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气韵中的现实关怀——读赖赛飞的《春日读秋词》

2011-11-21

文学港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悟古典散文

郑 翔

1990年代以来,当代散文创作形成了一股热潮,不少散文作家采用新的视角,从题材、风格、手法等各方面不断拓展着当代散文的文体和观念,一时间,各种散文名目纷纷涌现,热闹非凡。这种热闹确实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散文的繁荣,但又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当代散文也“呈现出空前的无序与放浪”,在一片喧嚣声中,丧失了真诚的心灵,在风花雪月中沦为大众情人和文化快餐。不过,与这类热衷于追新逐异因而鱼龙混杂的散文创作相比,那些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品质有着更深传承关系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所表现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对美好情感、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借景抒情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反倒更显示出了其真诚而稳固的散文品质。赖赛飞的散文创作显然属于这后一类。

赖赛飞的散文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熏染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其散文的语言、写作手法和整体气韵是偏于古典的,其更深层的情感体悟、人生思考主要也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之上的。这一特征在其第一本散文集《陌上轻尘》中已有充分体现,又在刚出版的《春日读秋词》得到了延续。不过,如果从文本的具体内容来看,集中的散文仍可分为三类:

一类主要以当下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为抒写对象,表现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体悟和思考,文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古典诗词的内容,比如《千千结》、《想念温暖》、《怕意路短长》、《葡萄及其心事》、《一只蝴蝶》、《小桥流水人家》、《半轮明月半边山》、《爱比命薄》、《大城小铺》以及《牡蛎的优雅》以下九篇写家乡风物的作品;一类近于古诗词鉴赏,作者或体悟诗人、诗中人的人生、心境、命运,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验,与现实的联系最少,比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主要是评曹丕的诗作和人生,《知己一杯酒》主要是对白居易《问刘十九》的解读,还有《白衣卿相做铁匠》、《莲心自苦》、《尘心难及》、《长沟流月》等,都能有作者自己独特的切入点,《春日读秋词》、《爱得叶公好龙》则是在赏析的同时讲述作者自身的读书经验;还有一类是从古典诗词导入现实,或从现实联想到古典诗词,在古今交错对比中表达作者对当下社会人生的体悟或者批判的,这是赖赛飞把古典气韵和当下关怀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作品,主要有 《青草池塘处处蛙》、《寄与不寄间》、《为谁洗手为谁忙》、《大地手记》、《过去的宫殿》、《邻家有女初长成》、《但得今生恩爱两不疑》、《花殇》、《无字天书》,《侬本初心》等。

当然,这一分类并非是说在这三个类型中,作者的情感取向或价值基础有着怎样的不同,而是出于另外的原因,下文再论。其实,在整个集子中,赖赛飞的情感取向和价值标准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温馨的情感和价值标准的回追,我们看到的并非她以所谓的“现代精神”或当下标准去烛照传统,相反,她是以她所认定的值得人们恒久传承的传统情感和价值标准来考量和批判当下。有时即便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气息,也让她追忆和回味良久,请看《千千结》开头对家居女子编织绒线的画面的描写:

画面是静止的,无论是线条优美的椅子,长长垂落的裙裾,还是光线投射到物体上留下的影子。但即便如此,也让人感觉到一切都在进行之中,生动、活泼,仿佛时光之水正轻快地流过平顺的日子,一路发出悦耳的潺潺声,同时荡漾着妩媚的涟漪。

这种宁静、平顺但又不乏生动、妩媚的浓郁的家居氛围,是赖赛飞所向往的,而且在她看来,画中主人公 “温婉恬淡的面容和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代表着一种与当下的激荡、喧嚣相反对的传统的生活氛围和处世态度。如果说在这篇散文里,古今的对比是暗含的,那么在《为谁洗手为谁忙》中,赖赛飞通过对唐朝诗人王建《新嫁娘》中的“洗手作羹汤”一句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则是直接表达了她对现代社会传统家庭温馨动人的生活细节的丧失所必然导致的人伦情感的日益淡薄的忧虑。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是爱情和婚姻,对此,赖赛飞同样表示了对当下的怀疑。在《一只蝴蝶》中,她由一名跳楼女子所引出的思索是:“现代爱情遭遇的最大敌人不再是束缚而是泛滥,殉情者常常是一只蝴蝶而非两只”;《但得今生恩爱两不疑》则是由一张侦察家庭不忠的小广告联想起苏武的 《留别妻》,表达了作者对商品社会的爱情婚姻的怀疑,并进而对当下社会的“尊严、自信甚至对人性的基本信任”都产生了怀疑。

对人性、现代文明的怀疑在《爱比命薄》和《侬本初心》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爱比命薄》由本地小报上的弃婴公告引起,针对弃婴公告那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以及 “总瑟缩在报刊的角落”的现象,作者非常尖锐地指出,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紧接着,作者联想到自己少时所亲见的两个被弃的双胞胎女婴活活被冻死的惨状,对现代社会中这种戕害生命的野蛮行径深表愤恨。《侬本初心》则先是对小时候参与过的掼死蛤蟆再用车前草救的残忍游戏进行描述,并反问:“难道对于人……虚拟的拯救行为就比生命存在的事实还要激动人心?”接着,作者把视野扩大到了现代文明和人性:“再而后是不绝于耳的关于物种不断灭绝的信息,代表人们没有停止过这样那样地折腾生命。……我们都有巫婆的潜质,也一直存在着行使魔力的冲动,并视天地万物为道具。”同样是采车前草,作者联想到《诗经·芣苢》,诗中那些怀抱生育希望的女子们的采是为了生,而我们现在的采却是为了玩死蛤蟆。人类的文明、人性真的在进步吗?

实际上,如果从一个略微广义的层面来看,《春日读秋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关注当然也是对人的关注,直接关注人的生命的更不必说,此外,无论是《莲心自苦》中对“纯洁”的探讨,《过去的宫殿》对人的解放话题的阐述,《寄与不寄间》中对人生悖论的体悟,还是《邻家有女初长成》对个体追求美好权利的肯定等等,无不是围绕着“人”的主题展开的。即便是那些描写家乡风物的作品,又何尝不是人对于家园的依恋?只是赖赛飞比较习惯于从与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最贴近的那一部分去取材,而其作品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则一定都是指向于人类生活中那些“暖意融融的东西”(《想念温暖》)——这一点单从其散文中非常密集的诸如 “美好温馨”、“甜蜜”、“健康”、“优雅”、“恩爱”、“完美”、“宁谧”、“悠闲”等形容词上就可见一斑了,而且所有这些融融的暖意几乎都来自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都要借助于对传统生活氛围的追忆才能充分地营造出来。夏烈在序言里说,赖赛飞是一个“过去生活气息的回忆者和模仿者”,以及“她要重新审视的只是对于自己也对于人们普遍有益的情愫”的说法,确实是非常准确的。

我以为,赖赛飞之执着于追忆传统的温暖,与其深受古典诗词的熏染有关,更于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切身体悟有关,在古与今的交错对比中,现代文明表象下的那些非文明和反文明的内质被不断曝光。赖赛飞的这种体悟和反思与当下社会上的那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有着某种同步性,只是赖赛飞似乎明白,追忆也只能是追忆,只能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或信念的寄托,只能是一次务虚之行,并非相信它真有多少改变世界的力量,正如她在《无字天书》开头所说的:

人心思古的时候,想会会从前的日子,借助一些道具——布衣、古琴、檀香,找几个同道,沏壶好茶,漫论各自的藏品,一副古意可掬的样子。然而心里明白,这一切形似神非,仿古或拟古的事做得再地道,当事人最清楚此身就在当下,过去的生活是无论如何都追不上的。(《无字天书》)

所以,感伤就在所难免了。赖赛飞评《临江仙》的几句话,用来评价她自己的这个散文集也是合适的:“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伤怀情绪:伤春也伤情,伤物也伤人,伤往也伤今。”(《落花天》)

感伤增强了赖赛飞散文的柔美风格和古典气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削弱了赖赛飞散文现实关怀的力度和审美冲击力。赖赛飞散文的力度审美冲击力主要来自其对自身“痛彻心扉”的感性体验的细致描写,我们不妨先看《爱比命薄》中的这段文字:

那是第一次看见一个濒临死亡的同类。我蹲在她们面前,稀薄的阳光和刺骨的寒风一齐来到檐下,薄被已被揭走,她们身上只有更单薄的落地衣。小小的人儿,比一般的婴儿都要小,脸上现出的青紫色,跟我手上溃裂的冻疮色泽差不多,是即将死去的肉吧。几乎透明的鼻翼在微微地动,嘴角附着吹出来的细细的泡沫,像一对可怜的小蟹。

这是赖赛飞对上文提及的那对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双胞胎女婴的描写,人类社会的残酷性被惊心动魄地表现了出来。这是赖赛飞这个散文集中对我冲击最大的一段文字,它来自赖赛飞少时的刻骨铭心的感性体验,但很可惜的是——至少在我认为,紧随其后的却是这样的一句感慨:“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生命遇贱则贱,遇贵则贵,是轻是重并不取决于其本身。”人类的暴行所给予作者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该有的激愤就这么轻易地被生命无常的感伤所化解,这显然与作者过多地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感伤传统有关。

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真诚追求之外,古典诗词传统对赖赛飞的影响更明显地表现在其感知事物的方式及其散文的外在形式上,不过这方面,梁旭东在其评论赖赛飞的第一个散文集《陌上轻尘》的文章(《散文三剑客》)中已有非常精到的分析和评价,用在这里同样合适,不再赘言。不过,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我觉得有必要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情况,就赖赛飞散文的不足之处再多说几句,而这些不足几乎也都与其过分依赖于古典诗词的传统有关。

除了力度和审美冲击力方面的问题之外,过分依赖于古典诗词的传统使赖赛飞散文的手法和风格比较单调,偏于宁静而缺乏跳荡的活力,这一点梁旭东也已提到,即容易引起“审美疲劳”,“缺少激情、朝气与丰富性”。另外,虽然赖赛飞的散文也会有一些对于人类文明或世界性问题的思考,但总体而言,其散文仍是以个人吟哦为主,多关注“苍蝇之微”而非“世界之大”,格局稍显小了点。有人将当下的散文概括为“三多三少”,其中之一为:写小桥流水、小感觉、小哲理、小情趣多,真正黄钟大吕,具有振聋发聩、撞击读者灵魂的作品少。其二:赖赛飞的散文就是属于前者。再有,过多地依赖于古典诗词的传统,也使得赖赛飞的散文免不了感性、诗性充盈而思想的现代性、深邃性不足的毛病,从《桃花咒》等一些作品来看,理性思辨是其短板。最后,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个集子中的第一类即主要以当下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为抒写对象的作品,由于文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古典诗词的内容,这一类作品内蕴的丰厚度、语言的诗意性和整体的意境氛围,都与另两类作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通过对赖赛飞散文的仔细阅读,基本上可以判断其阅读有着非常明显的偏向性,这对其散文成就的进一步取得将会是一个制约。我们知道,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高峰的形成,就是因为五四散文家能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的现代文明深度整合,如果没有丰富而全面的学养,他们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深邃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审美内蕴将是无法理解的。当然,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赖赛飞或者是一种不讲道理的苛求,但我之所以要提到他们,也是基于对赖赛飞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其散文的真诚品质的一种尊重,而且对我自己而言,也算是一次对过往的美好事物的回追。

猜你喜欢

体悟古典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懂,才能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解题中的数学史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