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上)

2011-11-21娄雪玢

艺术评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燕京大学音乐会钢琴

娄雪玢

对于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燕京大学及其音乐系的一切几乎都是陌生的。但杨荫浏、许勇三、全如玢、娄彰后、杨儒怀、刘畅标等这些我们熟知的老一辈的音乐家、教育家,却都出自燕京大学音乐系,他们的工作历史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发展史的一部分,他们对中国音乐的重要贡献都载入了史册。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培养出这样一批杰出的人才呢?又有哪些是今天的音乐教育值得借鉴的呢?

当我们想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时,却发现相关的资料甚少且很零散,甚至在国内许多图书馆、资料馆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都是空白!研究这段音乐人才培养的历史和培养模式,对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燕京大学与音乐系

从1840年开始,美国基督教会在北京陆续建立了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几所大学,分属多个不同的教会。1918年美国董事会决定把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合并成一所,考察后选择了出生在杭州后来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先生担任校长,分男生部和女生部,1919年这所合并的学校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这一年也就成为了燕京大学的建校之年。经司徒雷登的多方奔走游说,许多在美国的基督教会成员个人筹资,在1926年建成了一片颇具规模的校址,即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燕京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有四大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和宗教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被称为北京的“3甲大学”。直至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燕京大学被终止办学,各个系分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于司徒雷登先生和燕京大学的一些史实近几年才得以披露,而对燕京大学(以下简称为燕大)音乐系的文字记载极少。

燕大音乐系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初期课程开设(1919—1925)

1919年,音乐系成立女生部。

1924年,扩至男生部。

1925年,开始招收音乐主修生。

2、完善发展时期(1926—1940)

1926年,搬入燕大新校园。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日宣战,日本人占据燕大校园,扣押了司徒雷登和许多外籍教师,一些著名的中国任课教授亦未能幸免,燕大被迫迁至成都继续办学。

1945年日本投降,燕大在京恢复了课程,南迁部分陆续返回。

3、鼎盛时期(1945—1952)

1945年正式重建音乐系。音乐系步入稳定发展的教学阶段,直至1952年。

在音乐系的办学过程当中,任课教师先后共有39位,专任外籍教师9位,兼职教师5位。其中代表人物有:苏路得女士(Miss Ruth Stahl),从建校就在燕大工作,是音乐系的奠基人,担任了第一届系主任(1923—1927年间),主要教授钢琴课。她知识渊博,教学踏实认真,既严厉又很关心体贴学生,直至1948年初退休回美国,终身未嫁,为燕大音乐系奉献了一生,培养了很多钢琴主修学生,如刘金定、李菊红、程娜、刘培荫等。

范天祥先生(Mr.Bliss Wiant ),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卫斯理大学,在中国居住28年,始终任教于燕大音乐系,担任第二届系主任(1929—1940)。他主持开设了多门课程:钢琴、西洋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分析、和声等等,教学经验丰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给学生指定很多的参考书,为学生广泛汲取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指导。他利用假期回美国完成了他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中国复调音乐创作的可能性》及《中国音乐的文化特点与功能》,他还运用中国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为中国的基督教编配了许多歌曲,并编辑成册出版。范先生非常热爱中国,他对中国音乐教育和宗教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多年来一直指挥着燕大学生合唱团,该团的演出成为中国音乐界的盛事。他还在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国葬仪式中担任管风琴弹奏。1951年4月,范先生回到美国,在美国田纳西州和俄亥俄州主持宗教音乐行政及教育工作。范天祥夫人(Mildred Anty),中文名字范敏德,义务教授声乐课。她以正统的美声唱法授课,要求学生很严格,她的演唱声音饱满、有穿透力,经常在燕大演出的《弥赛亚》合唱中担任女高音领唱。

另一位声乐教师施美士夫人(Mrs.E.K.Smith),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Oberlin)大学音乐系,曾担任燕大《弥赛亚》中的女低音独唱。

苏路得教授退休后,由法国教授邵可侣(Mr. Reclu,同时兼任西语系法文教授)和美国教授葛维廉(Mr.William Gilkey,朱丽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先后担任钢琴课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各有特色,除了在琴上示范、帮助学生分析,还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唱片,边听边启发学生,加深他们对乐曲风格的理解。邵可侣、葛维廉两位教师均在燕大举办过独奏音乐会,邵可侣演奏了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葛维廉演奏了海顿及欧洲各个流派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以细腻见长。葛维廉还开设了“钢琴作品分析与创作”课程,边弹边讲解,并为学生的创作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中国专职教师6位;中国兼职教师多是1949年以后聘任的,先后有19位。其中有杨荫浏、张肖虎、许勇三、马思聪、沈湘、张权、赵、李焕之、肖淑娴等。许勇三教授担任重建后的音乐系主任,同时还开设了和声、曲式、对位、创作等课程,他的教学循序渐进,对学生反馈出的各种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马思聪先生开设小提琴、理论作曲等课程,他经常告诫学生要打好基础,先掌握各个流派的和声风格,不要急于摸索自己民族的和声风格,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什么都不像。课余时间马先生还举办了几场独奏音乐会,吸引了当时北京各所大学的学生前来欣赏。中外教师都很受学生们的爱戴与尊敬。

报考燕大由学校组织统一的入学考试,没有文理之分,音乐系也不单独考试其专业。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智力测验;入学后采用的是学分制,对专业和专业以外的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课程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基础课通修: 全校一年级的的新生都要必修西语、国文和历史等课程,没有文理之分,而是统一按照入学程度来分班。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如:心理卫生等。

2、跨院选课:在第一学年当中,音乐系(属于文学院)的学生除了系内的必修课以外,还要在理学院和法学院各选一门课程学习,但是不硬性规定必须是哪一种课程,可以选数学、也可以选物理、或是生物等等。其他不同院、不同系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其他院系的课程,音乐系的合唱、声乐和音乐欣赏等课程是系外学生喜欢选修的。

3、专业选择:各院、系的学生在两年之内,经过与系主任商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转院、系,这被看做是正常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衡量与调整,学生们基本都安心于自己爱好的专业学习之中了,音乐系有好多学生都是由于深爱音乐而从文学院的其他系转来,当然音乐系的主修生也有转到其他系的;文、理、法、神学院之间都有互相转院的学生,这也与入学考试不分文理有很大的关系。

4、转学考试:燕大是当时许多学生所向往的学校,一些其他大学的学生通过了燕大组织的统一转学考试后,也有机会成为燕大的学生,这个考试包括三项内容,英文、国文和智力测验,然后根据学生在原学校所修科目和学分,决定其在哪个学年就读。

当时音乐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钢琴、风琴、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和声分析、欧洲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对位、键盘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合唱等,其中钢琴开设四年,同时也有少量的选修课:声乐、小提琴等,选修课程开设时间的长短是根据学生的潜质与发展来决定的。

1949年以后又增设了课程:民族乐器、钢琴作品分析与创作、合唱指挥、苏联近代音乐状况和小提琴选修课等,前后加起来共有课程20多门。

1949年以前外籍教师占绝大多数,都是用他们的母语授课,英文授课居多,国文和中国历史由中国老师以中文授课。

二、专业培养方式与教学特点

虽然音乐系每个同学喜好的专业方向不同,有作曲、钢琴或是声乐,但是系里开设的专业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必修课,这是燕大音乐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其中体现了司徒雷登校长“培养专业人才”的办学思想,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发展规律的全面与深入的理解,和对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为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音乐专业佼佼者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钢琴课每周一次课时,单独授课,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程度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有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派和印象派、近代乐派的音乐,也有车尔尼的练习曲等,每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公开演奏会,经过四年认真的学习,燕大副修钢琴学生的程度都达到了很好的水平。和声、对位课程各两年,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作业的批改,每堂课都直接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同学边弹边修改、边讲解,通过对各种习题的讲解,学生们受益很大,一个一个步骤的学习、一个一个音响的听辨,在理论与听觉两方面同时受益。和声的构成有其一定的规律,但是又有太多的可能性,创作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学生们的作业有各种情况出现,教授们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

根据四年各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要举行毕业音乐会,根据个人主修方向,选择音乐会的形式。钢琴方向的同学举办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程娜(离休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在钢琴毕业独奏音乐会上演奏的是拉威尔的《水的嬉戏》、舒曼的钢琴协奏曲等。李菊红(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共同课主任)毕业独奏音乐会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都由她们的主教老师Stahl教授来协奏,主教老师为学生协奏也成为燕京音乐系的一个优良传统,刘畅标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肖邦的三首练习曲、李斯特的“弄臣”,近代钢琴曲法雅(西班牙)的“火祭舞”还有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葛威廉协奏。

作曲方向的同学要进行作品音乐会,许勇三毕业作品音乐会节目单的标题是《许勇三国化乐曲尝试作》。

声乐方向的同学,学习的是美声唱法,演唱曲目以艺术歌曲为主,毕业要举行独唱音乐会。娄彰后的毕业独唱音乐会举行了两场,一场是外国艺术歌曲,另一场是中国歌曲,由刘畅标担任钢琴伴奏。

合唱课程面向全校同学开设,内容多以宗教曲目为主,海顿的《创世纪》、亨德尔《弥赛亚》、勃拉姆斯的作品等等。当时燕大合唱团颇具规模,圣诞节和复活节都要举行表演,国内外的报刊亦有所报道,广播电台向世界各地转播,成为音乐界每一年的盛事。

猜你喜欢

燕京大学音乐会钢琴
失败的音乐会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森林里的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