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英语视听说优势,加强跨文化因素的输入*

2011-11-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林 瑾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发挥英语视听说优势,加强跨文化因素的输入*

林 瑾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文首先分析说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英语课程,特别是通过视听说来实现跨文化因素的输入。其次,讨论如何采取一些确实有效的方式,实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而通过实证调查来检验所采用的方式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的效果。

视听说;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输入;应用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外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尽管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许多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广大的外语教学者的深思。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如果学生能有机会接受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训练,那么就能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许多英语教师都试图开辟渠道,将跨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然而,实际的困难是,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够,如何才能实现跨文化内容的输入呢?

许多学者和教师都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入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一方面的实证调查却少之又少,而且对于如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将目的语文化纳入外语教学也讨论得不够具体。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讨论如何实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证调查,论证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的实际成效。

一、外语教学的误区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外语教学过分强调目的语言的习得,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各类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也仅仅是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展开,从而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这就造成许多教师一切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指导,先保证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可有可无。

事实上,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交际工具。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作用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任何语言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促进着文化的发展。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所指出的那样:“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当我们将英语从文化中剥离开来而讲授时,英语就成了无土之株,缺少了文化的滋养,学生又怎能有效地应用英语呢?

二、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外语教师们普遍能认识到,应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许多学者提出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定义。

著名跨文化学家Ruben(转引自贾玉新)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2],它们分别是: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

3.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

4.移情能力;

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我国学者高一虹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也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3]

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三、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200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4]

根据以上要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跨文化输入,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设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说,就是要把语言材料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发现、了解、对比、领悟、使用中掌握英汉语言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正确认识文化教学

不少外语教育家认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的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输入,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

我们在母语的环境下教授英语,语音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重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通过目的语实现有效的沟通。

英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全球性文化还是从同一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言语文化及非言语文化两类。言语文化通常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语音有关的文化内容;与语法有关的文化内容;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非言语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比如说,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5]

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只有从文化上彼此认同,事先“约定”某一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其有效性。这也就指出,英语教学应从母语出发,以目的语为桥梁,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沟通。

五、丰富跨文化输入的方式,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策略

实现文化习得,就是要增加与目的语成员的接触和交际。由于条件所限,广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修读专门的跨文化课程课堂,那么英语教学课堂就成了他们学习目的语文化的主要阵地。

如何组织课堂文化教学?许多教师都在摸索和研究。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曾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八种文化教学方式: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段,文化包,文化丛,文化多棱镜和人种学方法训练。[6]这些方法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可以借鉴的方法。面对实际教学,教师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淡化不利因素,整合有利因素,灵活应用,从而将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笔者认为,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说的优势,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实现语言和文化输入的双赢。

(一)以视频为工具

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目前的英语教学资源较广,渠道较多。其中之一便是丰富的视频材料,包括英文电影、记录片、新闻采访、广告、情境教学等等。与书面教材相比,学生们对视频材料更加感兴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就教师而言,要有效利用视频材料,不能做纯粹的播放者,而应该组织学生通过画面去看,通过声音去听,通过讨论去认识文化要素,了解文化冲突产生的背景,发展的态势,以及解决的办法。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课文题目为“culture shock”,文中讲述了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并说明了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最后论证了克服文化休克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休克,笔者选取播放了《刮痧》和《推手》这两部涉及文化差异的电影的片段,组织学生就片段中所涉及的具体文化休克案例进行讨论。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观后的讨论使他们对文化休克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掌握如何在交际中克服文化障碍,求同存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发掘听力素材中的文化要素

听力是广大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就重视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听力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词汇听写,完成句子,选择判断等等。学生们对这些相对机械的题型多少有些厌倦,导致他们被动地去听,被动地去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可以尝试将听力课堂与文化课堂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外语教材大多为语言教学而编,其中必然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以听力教材内容为线索,结合故事情节,挖掘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要素,使听力训练丰富多彩起来。

让我们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为例,其中有一课提到body language(体态语)。为此,笔者选取播放了奥巴马与麦凯恩竞选总统时的辩论录像,提醒学生注意对比两位候选人除语言以外的特征。学生们很感兴趣,认真观看,还做相应的记录。看完录像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辩论过程可以看出那些体态语。学生自然地通过直观观察归纳出两位候选人的站姿,眼神接触,握手姿势,握手时间跨度不同。这样就对体态语有了明确的认识,并意识到体态语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会让你了解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三)加强口语训练

口语是许多学生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他们可能花相当的时间背诵单词,阅读资料,训练听力,但是一旦要开口说英语时,很多学生都害怕开口。即便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讨论,很多学生会不时地用汉语表达。如此怎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呢?

笔者认为,因材施教,结合课程实际内容,尽量多安排口语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这种讨论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有一课提到美国人非常重视时间,他们对时间是如此重视,以至于忽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为了加深学生对中美两国时间观念差别的认识,笔者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体现两国人民对时间观念的谚语和因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文化冲突的案例(文字或图片或影像),并要求他们归纳总结两国人民各自对时间的看法和态度。在课堂上,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们都比较胸有成竹,因此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推举各组的代表参与之后的组间辩论。这样,学生们不仅愿意开口说,而且能开口说,更说得有理有据。而且通过观点的碰撞,大家也能拓宽思路,更全面地吸收相关的知识。

教师应充分重视文化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现有教材为线索,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篇章结构、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章中蕴涵的文化意义,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文化输入的渠道,利用视听说,通过视频、听力和讨论,提高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讨论,多渠道地客观了解目的语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母语文化,使母语文化从“失语”走向融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加强文化输入的有效方式:资料搜集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表演法、专题讲解法、漫画描述法、图片分析法、影音感受法、文化讲座法、体验法。只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就能实现无限的精彩。

(四)重视教师的培训和角色转换

大多数老师主观上都能意识到文化输入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有效地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课堂却缺乏充分的理解。课时不够,学生配合程度不足等等都使许多老师逐渐偏离文化教学。还有,许多老师缺乏跨文化相关的实践经验,影响了他们讲授文化的能力。没有接受足够和适当的相关培训,接触目的语文化和跨文化体验的机会就相当有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或自己的兴趣向学生谈及一些文化主题,但是这些文化教学活动大都局限于零星的文化知识的介绍,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因此,加强对外语教师的文化培训是实现课堂有效文化输入的重要前提。教师自身不仅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对教师的培训应包括教师个人文化能力的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后者则是针对教学实践的。只有这两方面都落实了,才能有效保证实现跨文化输入的有效性。

六、对跨文化教学的实证调查

为了了解文化输入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笔者随机选取了福建农林大学非英语专业07级的两个自然班,其中一个设为实验组,人数63人,另一个为对比组,人数58人。

首先,两个班的入学英语平均成绩相当,差距不大(t检验P>0.05)。其次,用文化问卷对两组进行跨文化敏感度测试,两组的成绩也没有明显差异(t检验P>0.05)。这就说明:两组学生在英语起点成绩和跨文化敏感度方面水平相当,差异不明显。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加强对实验组的文化输入,使该组同学尽可能多地有机会了解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完成两年教学之后,再分别对两组进行跨文化敏感度测试和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实验结果如下:

跨文化敏感度测试平均分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平均分 相关性t实验组70.5 73.2 P <0.05对比组62.3 70.1 P <0.05

实验发现,实验组在跨文化敏感度及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两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对比组,而且两组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平均分和英语综合能力平均分之间的相关性明显(P<0.05)。这就说明,跨文化敏感度高的学生往往英语综合成绩比较好,也就是说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文化输入,确实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也能改善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文化教学不但不会影响语言教学,反而能辅助语言教学。

总之,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们应提高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加文化培训,做好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向导和组织者,搭起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沟通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应开辟文化输入的有效途径,利用视听说的多媒体优势,使英语学习不但变得立体生动,而且突出文化主旨,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Company,1921.3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74 ~476.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http://edu.chinanews.cn/edu/kong/news/2007/09 -26/1036802.shtml,2007 -9 -26/2009 -11 -18.

[5]Samovar L.A,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3.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5.

G424.21

A

1006-5342(2011)10-0053-03

2011-08-16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类B类课题(JBS0934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