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演《断太后》
——浅谈司鼓艺术的精益求精

2011-11-16谷勇刚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司鼓扬剧唱段

■谷勇刚

艺术源于生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经历了长期的艺术沉淀,其中包含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多种艺术形成的体验,挑战自我、磨练完善。最终才能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

当代戏曲的司鼓,已经不是打打鼓、敲敲锣那么简单了,音乐理论的丰富,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演奏技法的创新,是现代司鼓人必备的素质。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精益求精的必要性。

在戏曲舞台上,司鼓是乐队的指挥,对整台戏的演出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节奏的驾驭者,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对演员的发挥和剧情的演绎实在太重要了,这就要求司鼓在演出中不能只是“完成任务”。

记得在戏校学生时代。当时学校排演了一出传统戏剧《断太后》,我那时就是一味的模仿,对人物也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课堂知识,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头到尾流水档,只是一味的卖弄技巧,对剧情的跌宕,人物的悲喜,只是平铺直叙按节奏处理。学期结束汇报演出,没敲错一锣,没打错一段,算是完成演出任务。

时隔数年,今年春节后,团里唯一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老师将举办个人专场,上半场由交响乐伴奏,演唱扬剧经典唱段,下半场则是演出《断太后》一剧。此剧是已故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老师高派的看家戏,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徐秀芳老师把此剧作为专场演出的重要部分,可见《断太后》一剧的分量。团里安排由我来担任《断》剧的司鼓。接到任务,我心里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出戏打好,用心去做,排除外界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到排戏过程中去。

熟悉剧本的时候,不禁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也打过这出戏,现在剧本虽有些改动但变化不大,不过今天看这出戏的剧本,再联系学生时代对此剧排演的处理,心里有很多感叹,觉得学生时代的局限性除了年轻外,更多是生活沉淀的缺乏和演出经验的不足。由于对剧情认识的肤浅,很多地方处理过于平淡,该强调的地方,一带而过了,处理的毛糙。多年过去了,真是机缘巧合,今天又有机会演绎此剧。我先由剧本着手,通读剧本,使自己对剧情的发展了然于胸,再由剧中人物作为切入点,对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仔细分析,揣摩人物心理,有时将自己置身于剧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断》剧是老旦戏,我觉得老旦并非是以节奏“慢”来表现人物,而是以“稳”来表达剧中人物的个性,一味的慢节奏会使剧情变得拖沓,在节奏稳的基础上,增强流畅性,使得唱腔流动起来。比如开场时的两排《西皮梳妆台》一板三眼,每一板都要准确打在鼓的节奏上,鼓签子在唱腔中不宜垫得太多,但每一下都要打得很扎实,必须实实在在地打在鼓心。这样出来的音色,才有厚重感,才能体现人物的分量,整个乐队在此段唱腔的伴奏也是“块状的”不应有任何棱角,演奏出的效果铿锵有力,不会有半点拖泥带水的感觉。当演唱到快板时,节奏略微有些紧凑,此时鼓签子打下去的力度稍微轻一些,使得乐队在伴奏时旋律线条感更强一些,虽然节奏稍快了一点,但是快中求稳,时刻与人物个性的结合要一致。[大陆板]是整场压轴,经典唱段,也是体现演员实力的唱段,因为此段大多是以清唱为主,剧情的发展,人物情绪的起伏,每一句词都熟记在心,只有这样每一板打下去才能和演员配合默契,打出感情鼓,演员唱的也舒服。进入清唱时,节奏并不是“死”的,不能把1/4拍的节奏打得呆板,而是要根据唱词的意思,结合演员演唱时的处理,板打下去的力度的变化,必须得配合演员演唱时强弱的对比,千万不能“一道汤”一样的力度,从头到尾,节奏的处理上也必须服从演员的变化,很细微的变化,或稍微慢些、或稍微快些,这些必须是在司鼓背唱词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之一边看着剧本上的词,一边再听台上演员唱,演奏出来的效果就达不到默契一致,而是完成任务而已了。

此次演出圆满的成功,获得了各界的好评和赞誉。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我由衷的感到欣慰。艺无止境,我深深知道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司鼓扬剧唱段
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探析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司鼓在昆曲音乐伴奏中的作用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