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乱世沧桑一书生
——我在大型淮剧《八珍汤》中演张文达

2011-11-16刘正阳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妻儿长子亲人

■刘正阳

大型古装戏《八珍汤》,改编于同名京剧演出本。

故事说的是南宋年间,山西平阳乡下,金兵入侵,秀才张文达携带妻儿在腥风血雨中逃难,铁蹄之下,张文达与妻儿失散。长子张彤孝被富家买得,身入染缸,利欲熏心。次子张彤宇被民家收养,贫不失志,厚道善良。18年后,张文达妻子孙淑林为寻双子,流浪乞讨,无意间漂入富家为奴,谁知张彤孝明知是亲生之母,却屈于养母富婆淫威,拒不相认。张彤宇闻知真相,怒斥兄长,并搀着母亲,告状于公堂。想不到,堂上巡案竟是入仕的张文达。面对着变节的长子,正直的次子,苦难的老伴,张文达悲从心起,无限感慨,毅然秉公执法,革去长子乌纱,酿成了一出团圆之时不团圆的乱世悲剧。

张文达,一个主宰戏剧故事的支点人物,在戏中却戏份极少,全剧七场戏,仅出三次,即一头一尾加中间。如何在有限的戏份中,拓展出无限的塑造人物空间?如何在有限的舞台时段里,塑造出无限的角色立体形象?如何在有限的矛盾冲突中,铺陈出无限的戏剧张力?我遇到了从艺20多年来,一次极为艰难的舞台挑战。

为了准确、生动的演好“这一个”张文达,我首先备足功课,潜入剧本,人物在戏中虽然出现三次,但是,我把这三次出场作为三个节点,向前向后做想像延伸,为人物写下大篇幅传记。通过人物传记,我比较清晰的构勒出张文达的戏线脉络、命运流程、心路旅途、情感坎坷,基本拿捏住了诠释张文达的起承转合,并在心里浮现出张文达的舞台形象。

序幕中,张文达逃难上场,六句唱词,我用肢体语言表露人物命运,用凹显的声腔展示人物的心境。导板“兵荒马乱,乌云翻滚……”我以字带愤,用腔出悲,人物还未出场,就向观众艺术地展现出一个落魄书生的悲悯情怀。接下来 “异族敌兵、凶恶残忍,一家四口忙逃奔,夫人无踪影,姣儿难找寻,不寻到亲人不甘心!”我们用夸张的动作、放大的程式,表达出人物在此时此刻的焦虑、忧愁、急躁、悲伤、苍凉……

第三场,张文达在妻子孙淑林寻儿途中幻影般出现。片片雪花,一束光圈,我用素描般的人物造型,洞箫般的人物声腔,展示同是天涯沦落人。形体,以静为主,宛若雕刻;唱腔,以情为主,如同倾诉。“张文达心绪如麻倍凄凉,找妻儿四处奔波苦寻访,盼只盼来日亲人再相傍……”人物,化作一个影子;声音,化作一曲呻呤。这就准确地演绎出张文达更加痛苦的命运遭遇,诗化的营造出舞台上的写意画面。

第七场,张文达官封巡按,屹立公堂。当次子状告长子,张文达亦父亦官,五味俱尝。然而,相见暂难相认,案子还在延续。在这一段表演中,我以巡按演出人物的躯壳,我以父亲演出人物的本色。见到双子,一样悲怜;见到长子变节,由恨转怜,由怜转恨……妻子孙淑林走上公堂,我用小幅度的擅抖,表达张文达与妻子离别一十八年的复杂心情。唱段“十八载寻访无踪影,今日里才见贤妻孙淑林……”我基本上一字一顿,如呼如唤,道出重逢的喜悦,吐出团聚的感伤……当张文达力劝长子认下母亲,而长子张彤孝执迷不悟,依然叛道,张文达有一段较长的堆白:“当年金兵作乱,我和你娘,带着你弟兄二人,逃难至黑松林,不幸被金兵冲散,难道你忘记了么?可怜你母,忍饥挨饿,饱经风霜,一十八载,沿街乞讨,苦苦寻找骨肉亲人。谁想你忘恩负义,丧尽天良。今日亲人相遇,你不但不认,反而辱骂生母,殴打亲娘,逐出府门。天下哪有你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无耻之徒?!”在这一段的语言处理中,我一字一咬,字字含酸,句句带悲,用起伏的声调,推进的节奏,激烈的情感喷发,展现出人物的悲和怒。20多句道白,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似马蹄声碎……最后,张文达秉公执法,怒斥孽子,愤然唱道:“小奴才倒行道施心肺气炸,丧天良利欲熏心作事太差。面对着病弱老母张牙舞爪,全不顾骨肉情义只想乌纱。岂不知黄金有价人品无价,竟效那鼠目寸光的井底之蛙。面目可憎人笑骂,定要你知罪醒悟,披锁戴枷!”我用既悲又怒的双重情感,在悲中含怒,在怒中隐悲,刻划出此时的张文达虽然依法而判,明镜高悬,决不姑息,但又掺杂着作为父亲的骨肉之情,多层次地演绎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参与演出的淮剧《八珍汤》,已成为江苏省淮剧团的保留剧目;我饰演的张文达,不但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还在省戏剧赛事中获奖。

形神兼备演人物,乱世沧桑一书生。

猜你喜欢

妻儿长子亲人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亲人
念念不忘
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记
亲人( 连载一)
建设鞍钢文化再创“长子”辉煌
孙建平
加拿大52岁男子抛弃妻儿 变身6岁小女孩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路的尽头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