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同期书引领下的新型影视营销模式

2011-11-16陈安奕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图书

■陈安奕

一.影视同期书的概念

1.1.影视同期书的定义

“影视同期书”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是“出版社在影视剧热播的过程中或其刚刚结束不久,利用观众对于影视剧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好奇’和‘先睹为快’的心理,及时出版发行的影视剧的文字‘克隆版’。”[1]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给 “影视同期书”一个准确的定义,以避免“炮轰者谓之甲,褒奖者谓之乙”的局面出现。影视同期书的出版时间是否与影视剧同步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图书应该与影视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一般的文学图书相比,‘影视同期书’是对那些与影视产生互动的文学图书的一种总称”,[2]重中之重就在这 “互动”二字,即是“互动”,又哪里有你先我后、我先你后之分呢?因此,“影视同期书”必然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就要被分成几种类型,而狭义上的就被包含在其中。

1.2.影视同期书的分类

第一种类型,先书后片型。作者首先完成小说并且出版,然后被改编拍成影视剧作品,在播映的同时带动的小说的销售。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在影视剧上映前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观众阅读了还能感受到小说的原始魅力,质量最为上乘,但是前提是在改编影视剧时不能对原著造成太大改动,对编剧要求比较高。

第二种类型,先书后片再书型。作者同样也完成了小说,在影视剧播出后又根据片子的内容整合成第二版本的小说,如兰晓龙的《士兵突击》。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两版小说前后有差异,有可能引发第一版的读者或者是首先接触电视剧的观众的不满,因此在改编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三种类型,先片再书型。这种类型从影视剧到小说的改编最为有风险的一种,因为这时所有的观众都对剧情了如执掌,如果改编的功力不够,很容易引发观众的不满,比较成功的例子是《闯关东》。

第四种类型,书片同步型。即是狭义上的 “影视同期书”,完全与片子播放同步上市。有人认为这类书籍只是将剧中台词、场景照搬“克隆”下来,更多的时候成为小说不像小说,剧本不像剧本的“四不像”书籍,很少有文学价值和可读性可言。”[3]关于这种言论,笔者认为,在狭义的影视同期书的概念中,确实有一部分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一整个类型的产品。

二.影视同期书的热销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媒体资源的整合利用、作家的生存模式的转变、消费者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影视同期书作为电视图书的一种,填补了各个媒体间的空隙,因为“电视图书作为一种媒介产品,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了电视媒体和图书媒体的资源整合,是集结了这两种媒体特性之长的复合型媒介产品。这正是电视人和出版人在日益丰富的媒介产品市场中找到的市场空隙,并针对这种潜在的受众需求,炮制出了电视图书这种文化产品。充分认识和把握电视图书的媒介特性,是其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4]

其次,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都需要一个庞大创作群体。正如葛红兵教授所说的:“影视是主流样式,文学受影视影响。文学已经不是主流了文学要意识到这一点。这一点对于作家来说也非常重要。”[5]“敏锐的作家面对这种形势,不可能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因此,他们会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创作影视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家的文学创作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触电’其实就是市场经济规律主导下作家们一种‘生存本能’式的应激反应。”[6]而并不是评论家口中的“饮鸩止渴”的自杀式行为。著名编剧东西坦言:“写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写作者。如果不用吃饭也能生存,我赞成所有的写作者都不考虑稿费。写作者要一个基本保障,那就是有温饱。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自由之思想,否则天天为下餐着急,哪还有时间来写作。破落者曹雪芹能写名著,那是因为他尚有稀饭。”[7]

最后,我们可以从广大消费者身上找寻到线索。为什么用“消费者”而不用“读者”,是因为今天的文学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了消费时代。对于读者来说,“影视比文学本身更具有观赏的直接性。通过拍摄、剪接、特写、电脑等技巧,它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集于一身,把文学中的语言描述变成了直接可视可感的屏幕形象,人在轻松之中就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使影视轻而易举地排除了语言障碍和想象力的障碍,而获得了巨大而又独特的表现能力。而那些富有观赏性的影视作品能给予观众更大的愉悦和更多方面的艺术享受.”[8]

但是,这并不代表影视可以完全取代文学,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却永远不可能相同。正是因为这种那个差异性的存在,才体现出两者不同的魅力。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正是由于这种区别才催生了市场,才有了影视同期书生存和盈利的空间。

三.影视同期书——新型的影视营销方式

如今,走“网络——纸张——胶片”的道路的作家们越来越多。《杜拉拉升职记》在2008年掀起了销售的狂潮,之后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似乎让人应接不暇,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关注力也很自然的转移到了对话剧、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上,这就是市场预热的效果。我们可以逆向思维,通过“影视同期书”热卖的现象逆向推导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即为片出书,以书预热市场。

第一步,在拿到一个成形的、未公开在网络及其他媒体发表过的、有价值的剧本时,先不要着手拍摄,而是请最有力的作家与编剧合作,将剧本打造成高水准的小说,必须保证质量并且具备连载性,然后与作者达成一致,封锁一切关于此小说的消息。

第二步,挑选一家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进行连载,通过网站的有偿运作来提高点击率,让更多的人来阅读小说,以此达到首先培养网络小说阅读群体的目的。

第三步,在网络预热结束之后,在合适的时间正式在市场上发行,通过各种宣传和营销手段让网络阅读群体带动其他阅读群体,造成社会效应,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阅读小说购买小说,达到真正的市场预热效果。

第四步,这个时候可以着手进行话剧排练、影视剧拍摄、广播剧录制等等,多种途径挖掘价值。但是必须保证质量,因为这时候已经有大量的fans在等待着盼望着。在影视剧播映时,又可以带动新一轮的图书销售热潮。

至此,一轮循环就此结束,如果作家有持续的创作力,大可以在影视剧拍摄期间就在网上进行第二部小说的连载,一次达到良性循环,收获最大化的市场利益。

四.总结

一直以来,文学都和影视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影视与文学,从来都不存在谁驮着谁走的问题,而是相互借鉴,互利互补的关系。因此影视同期书的畅销,并不仅仅是书的畅销,她所代表的是两种媒体关系的相互交融和时代的变迁。销量,往往并不只是经济标准,更是社会标准。因为几乎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畅销书,但是不是所有的畅销书都是经典。因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永远都和一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关于文化产业的争论,就如同评论家们对影视同期书的争论,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明白,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畅销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种有关精神产品和社会标准理念,一种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理念。

注释:

[1]薛月宾,“影视同期书”现象的冷思考[J],沧桑,2008.2

[2]秦艳华 路英勇,“影视同期书”出版热的文化反思[J],中国出版,2006.12

[3]张文红,“结盟”中的凯旋与失意——从90年代作家“触电”和“影视同期书”现象谈起[J],文艺评论,2004.1

[4]徐琛,电视图书:你的春天过去了吗——电视与图书“速配生活”的20年之痒[J],传媒,2005

[5]魏萍,文字与影视之间—就“影视同期书”现象采访葛红兵教授[J],电影评介,2006,(12).

[6]李鲁宁,黄善强,当文学嫁给影视——文学新桂军“触电”现象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

[7]陈坚盈.中国作家死了?[N].南都周刊,2006-11-15.

[8]王琳,双赢,还是双失—谈影视与文学的“联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图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