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的几点心得

2011-11-16高凡雅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唱法

■高凡雅

民族唱法是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它根植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地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我国群众接受,因此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本人是学美声的,由于在文艺团体工作,演出时经常需要演唱民歌,为了使自己的歌唱具有更科学的方法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我尝试将美声与民族唱法结合起来,把美声唱法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民族唱法中,同时对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演唱风格进行了一些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的演唱与观众感情交融,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借鉴

民族唱法较多使用真声,同时带有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技巧,音色自然甜美、吐字生动清晰。进入八十年代后,民族唱法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在声音技巧上较多借鉴和吸收了美声唱法中的一些技巧,很多从事民族演唱的歌唱家既能演唱民歌,也能演唱艺术歌曲以及外国歌剧的咏叹调。如歌唱家吴雁泽、李双江、殷秀梅、彭丽媛、吴碧霞等。在他们的演唱中充分体现了美声唱法那圆润明亮、通畅高亢的发声技巧,尤其在高声区,不再用全真声的大本嗓子演唱,而是混入了假声的歌唱方法,特别是把美声的头声唱法结合在民歌演唱中,使民族唱法的音域更宽广,艺术表现力更强。我本人也尝试在民歌演唱中较多地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中的一些技巧,如发声、呼吸、共鸣、真假声结合等方法。在保留咬字、吐字自然清晰的基础上,强调声音的明亮圆润、上下声区统一的头声唱法,使得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唱技巧得到较大提高。

由于美声唱法有一整套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如歌唱的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打开喉咙——主要打开喉、咽腔部分,使喉、口、鼻整个咽腔形成一个适合于发生共鸣的通道,气息能畅通无阻的运行;声音的位置——提倡声音的高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主张混合运用等等。能科学地解决演唱者在各声区间“过度音”的障碍发生,使高、中、低三个声区通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个歌唱状态中,音域更加宽广,声音更加圆润、明亮、甜美、有表现力。因此,在民族唱法中,科学、合理的借鉴美声唱法对于提高演唱技巧,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以搞清它们的区别,如:在共鸣方面:美声唱法要求混合共鸣(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民族唱法只要求口腔和部分头腔共鸣。在声音方面:美声唱法用嗓轻,但发挥了所有共鸣腔体的作用,因此声音浑厚圆润,明亮集中,优美动听,声音上下自如,音域宽,嗓子不易疲劳;民族唱法嗓子比美声唱法用得多,位置靠前,声音清脆明亮、甜美,但较美声唱法的声音单薄,泛音少,音域较窄;口型方面:为了共鸣的需要,美声唱法开口较圆,口咽腔开得较大,内口腔及口盖开得圆而高;民族唱法开口较扁,不要求内口腔和咽腔打开。用气方面:美声唱法要求胸腹联合呼吸,调动所有的呼吸器官和肌肉全面支持声音,气息用得深,气息经上腭先入头腔再成弧形出来;民族唱法要求用丹田之气,气呈保持状态,有时推,有时提,有时挫,要唱一条线,因此气息直达硬口盖从口腔出来,气息用得较美声唱法浅。根据自己的情况,我在民族唱法演唱实践中适当借鉴美声唱法中的一些方法,如:注意口腔和头腔共鸣,气息要求自然流畅,利用胸腹联合呼吸。具体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声音轻巧灵活

在自然声音的基础上配合气息和共鸣,用嗓轻,嗓子不用力,使声音自然舒畅地发出来,以便达到声音轻巧灵活、优美动听的效果。平时可采用五度级进和八度半跳跃的练习进行训练。

2.放松下巴

下巴紧常常使气息不够流畅,也使声音不能达到理想的高位置。我采用声音轻巧,变换口型,带气发生歌唱的方法,使下巴放松灵活,促使气息流畅自然以达到靠前的位置。

3.气息流畅

用一点胸腹联合呼吸,但不像美声唱法用得那么多、那样深,气息用的浅一点,但气要松、有弹性,同时和吐字紧密配合,声音轻巧,下巴放松,有流畅的气息支持,声音上下就比较自如了,也为扩展音域打下了基础。

4.扩大音域

声音轻巧,在有气息支持的基础上扩大音域。当发声到小字二组a以上的音时,打开口腔、放松下巴,面带笑容歌唱。音域扩大了,演唱的曲目就广了。

二.歌唱的吐字咬字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我国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放在第一位,可见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以及五音(指字头着力的部位:唇、齿、舌、牙、喉)、四呼(指字腹在口中着力的部位:开、齐、撮、合)、音韵十三辙、归韵、收韵等都是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我认为还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语言规律。

我国的汉字是属单音节结构,每一个字有字头(声母)、字腹(韵母)、字尾(归韵)三个部分组成。在歌唱时由于每个字都受到时值的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值中,合理安排各个因素所占时值比例。因此,字头、字腹、字尾的演唱方法,是掌握好咬字吐字的重要环节。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字的结束和另一个字的开始的一刹那之间,前一个字的收音与后一个字字头的咬发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马虎。另外,还要掌握各地方言的特点,如区分平舌音、翘舌音,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发音要领,如云南民歌《绣荷包》中的“哥”(ge)字要唱成方音“go”。荷包(he bao)要唱成“ho bao”这样才能使语言生动、音乐流畅协调、音色圆润统一。`

再从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及追求的声音共鸣特点看,由于中国汉字的发音规律及特点,民族唱发形成了横咬字、宽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运用口腔前部的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具有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其特点是高音泛音多,声音亮度大。相对位置靠前。在歌唱艺术越来越讲求科学的今天,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积极走科学训练的发展路子,民族唱法的语言艺术将会更加完美。

三.演唱风格

歌唱艺术的演唱风格,是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的艺术风格高度完美的统一的体现。而突出作品的演唱风格,应该说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同,演唱内容均不相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人的性格和地方语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江南民歌《无锡景》与江北民歌《拔根芦柴花》的风格就不同。江南多水乡,应体现出它的曲调婉转、细腻,风格秀丽;苏北是大平原,山歌号子多,应体现曲调的明快、热情、嘹亮、高亢。而陕北民歌与江苏民歌又不同。陕北多高地、高原,曲调高亢、淳朴、悠长自由,旋律常用四度、七度进行。加上方言的差别,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也各有地方特色。我在演唱中,要求自己不单能唱江苏民歌,还能演唱其他地方的民歌,学会其他地方的民歌风格,同时还能唱创作的民歌风格的歌曲,尽量拓宽自己的演唱曲目,以满足听众的需要。与此同时,我自己也从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艺术修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在演唱实践中要使民族唱法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应该注意两方面的的问题: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原作的风格,包括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等,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诸多因素,如词曲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人风格以及对题材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等。二是要在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样把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风格和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将作品的风格与演唱融为一体。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资料等现代化的媒体,认真观看、聆听、分析、研究,找出差距,认真学习,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

总之,要想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我们的演唱才能更科学、更丰富、更完美。

1、付艳: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歌唱技巧、心理、经验《音乐生活》2008、8

2、《大学音乐》----民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3、李敏:浅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吐字咬字 《音乐天地》2004、4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
放谈通俗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