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昆曲乐队及其伴奏音乐

2011-11-16姚慎行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杜丽娘昆曲唱腔

■姚慎行

我国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戏曲文化艺术,在百花齐放的梨园大家庭中,昆曲可以说是百花丛中的一朵雅致奇葩。随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以来,这一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一系列有关昆曲的艺术节和文化研究及创作应运而生。特别是出现了一批例如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西施》、《西厢记》、《玉簪记》等这样的昆曲大戏。这些大制作的背后,既有对昆曲前辈技艺的继承,体现了传承的价值,也汇聚和借鉴了昆曲以外各领域的艺术精华。这使当代的昆曲人不仅在昆曲的表演上收获了发展,而且在昆曲的舞美、音乐和乐队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新剧目的出现和一些传统剧目的改编重演使得昆曲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昆曲的乐队和伴奏上,越来越彰显出昆曲音乐新的特色和形式。使其在保持自身纵向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开始横向的借鉴其他音乐门类的长处,丰富了昆曲自身的表现力并赋予了昆曲伴奏音乐新的特色。这是当代昆曲舞美,表演等各组成部分发展的需求,也体现了当代昆曲在传统基础上适应现代审美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代昆曲乐队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全面化”

传统的昆曲的乐队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奏乐器是笛、笙、提琴、三弦、琵琶等,并以传统的“大齐奏”或只用“一鼓一笛”的方式演奏或表演。今天一般的折子戏演出时还是常常沿用这种传统的伴奏方式。但随着近几年昆曲艺术的发展和时代审美的需要,昆曲的乐队和伴奏音乐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代昆曲的大戏制作,昆曲的乐队和和伴奏音乐已经不是拘泥于简单的传统方式了,首先从乐队的配置上开始更“全面化”了。所谓“全面化”是指乐队编配上乐器的要求从传统的几件简单乐器的使用,逐渐向民族管弦乐乐队的编制方式借鉴,乐器的使用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如拉弦乐器组中在原有二胡和提胡的基础上将中胡、革胡甚至高胡充实进来,在弹拨乐器组里加入中阮、大阮、古筝、古琴等乐器,在吹管乐器中加入埙,在打击乐器组中加入定音鼓、碰铃、编钟等等一系列乐器来充实。这样“全面化”的乐队编配,使得乐队的文场编制从原来的几人扩大到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这不但大大增加昆曲音乐的演奏方式,还完善了乐队的声音,解决了声部不齐全,特别是低音的问题。但仍然保持着以笛子为主奏乐器,以传统的四大件为主要伴奏,乐队只是巧妙地烘托主笛演奏这样的方式。乐队的“全面化”既有利于唱腔的完整,也增强了伴奏的音乐性,保持昆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增加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更增加了悦耳性,打破了传统中昆曲伴奏形式单一、听上去乏味的印象。

二.当代昆曲伴奏音乐用特性乐器突出“个性化”

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常常需要具备音乐特色,即个性的音乐元素贯穿在整个音乐里。这一点在近年来的一些昆曲大戏里,也开始有所运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当代昆曲音乐中会用某些特性的乐器,以特殊的方式来为昆曲伴奏,从而加强剧目的音乐特性突出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在不同的剧目中用不同特质的乐器和音乐来配合剧情需要,同时也突出自身的音乐个性。比如在新版《玉簪记》中,古琴、古筝、琵琶、萧、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弹拨为主的乐器表现了寺庙空幽的情境,衬托陈妙常幽怨无奈的感情。而昆曲伴奏音乐用特性乐器突出“个性化”的这一点,在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中较为鲜明。在这出青春版的乐队中,仍然保持着以笛子主奏,其他几大件乐器主导的传统演奏大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大胆的加入了古筝、高胡、革胡(代替音贝司)、编钟等特性乐器,为该剧增色不少,也使得该出《牡丹亭》的音乐成为一大亮点。特别是代表杜丽娘形象的乐器——高胡的使用,是该剧音乐的特色之一。高胡本是广东音乐中的一种主奏乐器。因为其具有低音区声音圆润,高音区音色明亮的特点,也常用于广东音乐以外的各种乐队中。如在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这种运用在昆曲中的跨界使用就很好的发挥了高胡的特色来为本次剧目润色添光。高胡细腻宛转的音色比较贴切的代表杜丽娘大家闺秀的羞涩和美貌,而高胡本身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又能充分表达杜丽娘怀春幽怨,又极力寻爱追爱的感情。所以高胡在剧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作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进行丰富的表现。高胡的细腻音色符合了杜丽娘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而乐器本身具备有张驰表现力的特性又能表达杜丽娘内心的情感冲动。高胡在青春版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色彩元素加入了昆曲的乐队可谓是一次别有洞天的运用。这种方式在后来苏州昆剧院版的《西厢记》、《西施》中也有所尝试,同样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在一些唱腔中,特性乐器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在某些色彩黯淡哀伤的唱腔段落中,会用萧和提琴来做主奏乐器,来演奏唱腔,而不是用音色明亮的竹笛演奏。这样处理是为了更贴合剧中人物的情绪感觉。当然这有别于传统方式,但某些片断这样的使用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不失为昆曲伴奏音乐中一种新尝试。

三.当代昆曲伴奏音乐的“独立性”

当代昆曲音乐写作和配器上开始有一些独到之处。即在注重唱腔的同时,开始更注重剧情独立的音乐性。会在唱腔以外着重用一些笔墨来描绘一个适合于剧情的主题音乐,而这些音乐又都是具有“独立性”的音乐片段。是可以在唱腔以外,单独成为一种和昆曲有联系的音乐。它可以用在一些念白中,也可以用在一些特殊场景中。用音乐来串起整个剧目,使得观众听觉上更有完整性。因为大部分时候,这些“独立性”的音乐都是以剧中的一些经典曲牌,或唱段为元素写成的,因此不会远离昆曲和违背昆曲的需要,并很有效的服务于剧情。又如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就有很多念白配乐来烘托情绪,独立的音乐片段来配合描绘场景。《惊梦》两人相会的舞蹈音乐,《回生》中挖坟开棺和《圆驾》的场景音乐中,都反复运用了一个以曲牌皂罗袍和山桃红为原形的主题音乐。这些主题音乐都是以一个完整的音乐片段,用不同的配器方式和写作形式进独立出现,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常会说“你们的音乐真好听”,一些第一次听昆曲的观众会说,“没想到昆曲音乐这么好听”这其中除了昆曲本身优曲调的优美外,不乏是这些音乐的作用。其实打动观众表面看是音乐本身,实质上是这样的方式使观众更理解和接受。

当代昆曲的乐队和伴奏音乐,是昆曲发展中不可或缺而又在不断探求的领域。一味地追求音乐,有时候容易失却“昆曲的味道”,这是不可取的。如何在昆曲、乐队、伴奏音乐中找到一个平衡的存在方式是我们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昆曲要发展不是一味的复古,也不是全盘的改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理解,从而真的做到让观众来欣赏昆曲,听懂昆曲,喜欢昆曲。这需要我们昆曲人在实践中继续努力寻求和尝试。

猜你喜欢

杜丽娘昆曲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