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衰败的原因和出路

2011-11-16赵艳玲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院团戏曲艺术

■赵艳玲

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但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致使观众大量流失,戏曲艺术日益冷落。面对戏曲观众的减少和流失,戏曲工作者分析了很多戏曲自身的问题,也找出了不少客观存在的原因,并在创作宣传、市场运作、培养扶持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戏曲除了大型的、有规模的专场演出满场外,主动购票进剧场看戏的观众还是寥寥无几。昔日戏曲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从剧场观众一票难求的盛况到门可罗雀的萧条,足见戏曲衰败的一斑。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各类艺术百花齐放的时期。戏曲刚刚解禁,舞台演出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的主流舞台艺术。随后,戏曲电影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演出市场一片繁荣,哪里有戏,哪里就人头攒动,比赶集还热闹。有的人为求一票,到剧场打扫卫生也愿意。大家从评论戏曲的剧情、舞美、道具、阵容,到评论演员的嗓音、扮相、功底,甚至到其私生活,均津津乐道。以致到广播、收音机流行的时候,哪个演员的唱段播出了,那就是明星了。后来是黑白电视进入百姓家,媒体转播更使戏曲达到了巅峰,哪个院团在屏幕上亮相了,就是观众心目中的偶像,那时的剧院舞台成了戏曲演出的最高峰。

80年代末,专业院团演出还是以观众自己买票看戏为主,但年轻观众已经开始倾向武打影视、歌舞、曲艺、综艺节目。到90年代初,看戏多是以村、单位、学校、社团等集体包场为主,专业演出院团还算过了几年旱涝保收的日子。等观众过足戏瘾之后,便对戏曲这一艺术表演门类表现为若即若离之状。随后的一个时期,草台戏将戏曲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观众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走人,戏剧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加上各种艺术门类层出不穷、演出竞相斗艳,令观众眼花缭乱,大家便各取所需,于是戏曲由各年龄段的观众变成为以中老年、老年为主看戏的状况了。

根据调查,现在戏曲观众减少和流失的原因除了专家们所分析的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传统戏曲剧目的表现方式落入程式化后,观众没有新鲜感了,觉得演去演来就是那样子。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唱戏的演员还没有看戏的观众在行。而新编或改编的古装戏又曲高和寡,没有多少能让人心仪的唱段或表演绝技。现代戏或汇演戏,业内人士称为领导戏或专家戏,观众则称之为歌不歌、戏不戏,风行一时后也尘埃落定。这些方面足以导致观众对戏曲失去耐心、信心和倾心。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其它艺术表演形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戏曲则相形见绌走入低谷。由于戏曲专业表演团体观念落后,机制呆滞,加上设备跟不上形势,演出阵容弱小,演职人员配备不齐,演员年龄老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使得戏曲市场一天不如一天。而演职人员长年下乡演出异常辛苦不说,付出和收入却成反比,唱戏的是买不起房子、交不起养老和医疗等保险,有的甚至难以养家糊口,看不到任何希望,仿佛又由文艺工作者回到了以前“戏子”的窘境,一些人就想自我开放搞活,搞起了走穴搭班、跳槽、唱堂会等门路,还有些人干脆改行。演员人心不稳定、不安心演出就不会倾情发挥,致使演出质量低劣,有的专业戏曲演出还不如民间私营剧团演得好,结果是观众满怀期望去看戏,却失望而归,想看高质量的院团演出却因成本高请不起,便逐渐失去对戏曲的兴趣。

第三,城市剧场往往老年观众多,中青年人进去自我感觉格格不入,就像演出现代歌舞时老年人不感兴趣不进剧场一样。乡镇剧场条件设施简陋:春天潮、夏天热、秋天燥、冬天冷,观众看戏简直是活受罪,所以大家不愿去看戏;再就是大多数中青年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多是一些看家的老年人和当地的手艺人,他们既要忙农活、手艺活,又要照顾小孩读书,也很少有时间看戏。

第四,其它娱乐活动如打牌、健身、看电视、看录像、唱卡拉OK、上网等,也给一些戏曲观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或过戏瘾的场所和机会,于是原来一些本来喜欢看戏的观众也慢慢地养成了不进剧场的习惯。

以上是本人通过日常生活观察总结出的戏曲观众近几年减少和流失的原因。笔者曾就这个话题和一些戏迷、观众闲聊时,得到的反馈信息是:懂戏又想看戏的没戏看、没好戏看,再说电脑上什么东西都有,想看什么看什么,对城里的戏迷而言,互联网就是观众最好的戏曲舞台。

那么中国戏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1.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改革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发展。除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外,要动员各界力量振兴戏曲。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剧团的改革,把剧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剧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剧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戏曲健康顺利发展。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将戏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编写介绍地方戏曲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从小培养戏曲观众。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戏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戏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戏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戏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更多的观众。

2.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

戏曲的发展与振兴,仅靠艺术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关键。我们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抢救政策。当务之急,就是把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许多地方戏老艺人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已随他们故去而失传。再过几年,恐怕抢救也来不及了。建议设立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为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编辑出版优秀传统剧目,以及地方戏保护发展工程,并对在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同时,保护和抢救不是把地方戏弄成“博物馆”艺术,而是要把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优秀艺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轻一代学到手,继承下来。二是发展政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3.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

很多人不了解戏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港台歌星、美国大片为什么这么热,票价那么高,大家还抢着看,主要就是媒体大力炒作的结果。许多观众不是不爱欣赏表演艺术,而是不了解表演艺术,我们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大力宣传戏曲,大力宣传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要充实地方文化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现在有的人称戏曲艺术是夕阳艺术,我并不这么认为。目前其他舞台艺术也不是很景气,不能说就都没有前途。任何事物都有启承、转合、发展、衰败、以致灭亡的过程,非物质的艺术也一样,但我觉得戏曲是不会灭亡的。原因是戏曲是来自最广大的农村,只要而且一旦回到农村,回到它滋生的土壤,就会重现生命和活力。政府号召文化部门送戏下乡并派发舞台演出车为群众文艺服务,这就是让艺术回归农村、回归人民,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看戏,也给专业剧团下乡演出提供了帮助。最近几年农村戏曲市场开始好转,群众看戏热情有所上升,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后,有红白喜事的家庭常请院团演出,为戏曲表演提供了广阔舞台。我留心观察观众的人数、情趣及年龄结构,发现中青年、小朋友坐下来看戏的多了,戏迷打车到几十里远的地方看戏的大有人在,有的还讨住在外地的农家看戏。我重新看见一个个满脸皱纹的老人、老成稳健的哥嫂、意气风发的青年、稚气未脱的少年,夏顶烈日、冬冒严寒坐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戏,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和感动:戏曲永远都有它的观众、知音和未来!

猜你喜欢

院团戏曲艺术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