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楂树之恋》:一部“纯粹”的爱情影片

2011-11-16房利芳

电影评介 2011年11期
关键词:静秋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一部“纯粹”的爱情影片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导演用清新自然的画面,简洁明了的叙事以及演员纯真朴实的表演,谱写了一首为爱默默奉献的“纯情”乐章。影片主人公对爱的坚守和奉献,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共鸣,并从中体会到爱的珍贵与永恒。影片在叙事主题,画面的艺术呈现和演员的表演方面,均体现出高度的“纯粹”性。

《山楂树之恋》 爱情 纯粹性

爱情,是人类生命树上最璀璨的花朵。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1]斯摩尔泰也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2]爱情是人类最古老、最伟大、最具有永恒性质的主题之一。自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来,小小的银幕不知上映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爱情传奇,不知谱写过多少感人肺腑的不朽恋歌。它们或者是呼唤人性、高扬人权的一面旗帜,或者是抗拒孤独、拯救异化的救命稻草。总之,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纯真爱情的永恒向往,营造着浪漫瑰丽的幸福梦幻。

新时期电影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爱情片占据了不少的分量。80年代的爱情片凸显人生理想。情节设置大都是青年情侣自由恋爱,经历家人阻挠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影片关注人的感情、婚姻以及与之相伴的责任与道德,反映青年人对真情的期待,对“门当户对”旧观念的反感同时强调爱情婚姻与金钱权势、阶级地位无关的主题。爱情的意义被电影融入大的社会背景中。90年代影片中的爱情如同柴米油盐。这个年代的爱情电影趋向于表现现实的爱情,将其融入大众生活中,体现出电影生活化的趋势,不再单纯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表现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电影将青年人对浪漫爱情的憧憬与对现实生活的遗憾紧密结合起来表现,涉及婚恋选择中的物质基础观念,呈现出了都市情感中的希望、美妙、无奈与失落。这个时代的电影中轻微地触及和反映社会中诸如离婚、未婚先孕的现象,逐渐弱化了爱情婚姻中的社会责任。21世纪的爱情片精彩纷呈,数量剧增,风格多元化。影片中主人公的社会地位集合了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与平民阶级,他们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电影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不同的爱情观念:有强调恋人间心灵的震颤与满足的,有将金钱作为恋爱的前提条件的,也有灵与肉分开却依然追求真爱的。电影中对于爱情的表现更加细腻,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三角恋、处女情节、同性恋、未婚先孕、堕胎、二奶等敏感话题都在电影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3]

2010年,张艺谋导演推出了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影片通过男主人公默默等待,无私奉献的举动,谱写了一曲“纯情”的乐章。在现代社会中,爱情是裹狭着现实的平衡、利益的算计以及男女内在较量的一种复杂情感呈现,而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却以其纯净的主题、清新的画面,自然的表演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本文将从影片的主题,画面的艺术呈现和演员的表演方面入手,对《山楂树之恋》“纯粹”性做初步的探讨。

一、主题之“纯”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是影片出现多次的一句台词,也是老三对静秋的真心告白。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高中女生静秋下乡时结识了高干子弟“老三”,“因了那一脸的忧郁”,老三爱上了静秋,默默地关心她、照顾她,而静秋也在被关心和照顾的过程中接受了老三。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人的家庭都遭遇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尽管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影片中的老三虽然是高干子弟,却全然没有高干子弟的架子,而他与静秋之间的阻力也不是过去爱情片津津乐道的门第悬殊,而仅仅因为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生命的激情必须让位于政治与理性。为了能让静秋如期转正,老三只好远离静秋,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注视,关心她。当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老三也极力隐瞒,为的是不让心上人担心。影片宣扬了为爱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无疑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在当下社会中,高干子弟往往依仗身份的特殊,游戏人生,玩弄感情,而现代女性也被高干的光环所诱惑,甘于依附和被愚弄,不是有现代女性高喊“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微笑”吗?在《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喜欢老三,不是因为他的金钱,也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仅仅是因为老三吹奏的《山楂树》乐曲,是静秋对于爱情的理想和渴求。在得知老三患病后,害羞的静秋,对性爱一无所知的静秋竟主动陪伴老三度过了一晚,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为爱献身的念头。张爱玲说过:“在爱情中,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老三和静秋都有为对方奉献的优秀品质,惟此,他们才谱写一曲感人的乐章,奏响了爱的交响曲。

二、艺术表现之“纯”

张艺谋是善于运用色彩和画面的高手。《英雄》里的鲜红,《十面埋伏》里的碧绿,还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流光溢彩……这些鲜艳夺目的颜色至今还在我们眼前流淌。“在影视作品中,色彩的情感性不但综合了人们对于色彩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也体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4]也就是说,在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视觉感受的需要,更是主题表达的需要。在张艺谋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菊豆》中,红色象征着生命的狂热,《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黑漆漆的深宅大院,象征着生命的窒息与无奈,《十面埋伏》的满眼青翠,隐寓情感的萌发和生长。而在长达两小时的《山楂树之恋》中,画面一直是很淡的颜色,淡到几乎成了黑白。张艺谋就用这样一种接近黑白的色调,把我们带入那个纯洁的年代,去感受那一场纯净的爱情。只是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静秋穿着鲜红的衣服来跟老三诀别,才让观众看到了一些鲜艳。从故事的逻辑上讲这是静秋为了还老三一个心愿,从导演的情感上讲,他是想让一个纯得不能再纯的爱情在此刻得到升华、得到所有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电影最后在山楂树开出的白花上定格,也许所有观众都在期待着这颗山楂树开红花,可是张艺谋偏偏要告诉你:山楂树开的就是白花,不管你希望的是什么颜色。因为这次他要讲的就是最朴素的、最没有色彩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代经常被人加上“激情”和“动荡”这样的帽子,在《山楂树之恋》中,除了一场排练中的“忠字舞”以外,基本没有刻画那个时代特有的巅狂,相反处处展示着人们最纯洁无私的一面。这种对大时代背景的回避和淡化,也许让影片失去了原著中那种对非常时期病态的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刻画,失去了对人感情世界的摧残和异化的价值探讨,但却使影片立意和视野更加集中,男女主人公“纯情”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演员表演之“纯”

《山楂树之恋》的主人公是老三和静秋,所展现的也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这两个演员的表演,直接决定影片的成败。在影片中,老三的扮演者窦骁的表演虽然略显生硬,却也演出了角色应有的气质,那种对静秋欲爱不能,欲离不舍的无奈、怜惜和痛苦。相比之下,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可以说是出色地演绎了女主人公这个角色。周冬雨身上具有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纯净和平和。尽管她不是科班出身,对电影也是初次接触,在表演时不免有些青涩和拘谨,但这一点却恰恰符合剧中人的性格特征,在最后病房的洒泪而别中,那被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隐忍中的爆发力,让周冬雨在一部影片中完成了其演技质的飞跃。那一声声“我是静秋”的哭喊,不仅使老三的家属动容,也使银幕下观影的人们潸然泪下。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这样一行字:“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面对影片所表现的这一切,很多观众迟迟不肯起身,在座位上聆听悠扬的片尾曲《山楂树》,陷入久久的沉思。

张艺谋曾说,他拍摄《山楂树之恋》是想传递一种久违的纯真,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一种共鸣,也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从中体会到爱的珍贵与永恒,相信真爱,并愿意为之付出与坚守。应该说,张艺谋完成了其既定的目标,为我们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提供了一个回忆和憧憬的契机,让大家在奔波忙碌中暂时停下脚步,回转身去感受真善美,发现已经遗忘的简单和真诚。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A],人民出版社1972:229

[2]斯泰尔摩.羊皮卷活学活用[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48

[3]穆伟.改革开放三十年爱情电影流变[J],电影文学,2009(8)

[4]赵智、彭文忠.影象解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87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0

房利芳(1973—),女,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静秋山楂树之恋
秋天的山楂树
霞之恋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夷陵那棵山楂树
周冬雨 找到真我
山楂树之恋》:文革岁月中的纯爱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stabilization condition for discrete time-varying stochastic system 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