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到回家过年时

2011-11-02叶小文

当代贵州 2011年4期
关键词:故土乡情游子

■ 文/叶小文

又到回家过年时

■ 文/叶小文

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着,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

叶小文 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曾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等职。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从心开始的脚步》、《宗教七日谈》等。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又到回家过年时。在北方,遥望我的家乡贵州——那片充满了生机活力的层峦峻岭,那片把我抚养成人的“富饶的贫困”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思念。

想回家过年!到车站、码头、机场一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哪管“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哪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人群中,找个农民工兄弟打听,辛苦一年,为何把钱花在路上?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家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宗坟墓、家乡水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从人群中,找个学者请教,君作何感?他会引经据典感动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报刊里,找个名人问问,过年何意?冯骥才说,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张颐武说:“春节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

是的,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一到过年就浓烈释放,年复一年可代代相传。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着,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许多传统决裂,但一到过年,“家和万事兴”又重新开张,“和合”文化又大放异彩。过年就要回家。11年前的春节晚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大江南北,感动无数人。11年后又是年关将至,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常回家看看”竟然提升到法律保障的高度。

最感人心是母爱,念兹在兹乃乡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我的故乡——贵州,那里的共青团员们就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他乡游子,为促进自己贫困的家乡发展做贡献。此举谓之“春晖行动”。一个朴素的口号、朴素的行动,六年来应者云集,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教授、企业家、公务员,还是莘莘学子、务工农民、华人华侨,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到反哺故土亲人的行动中来。真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升华了的亲情乡情。

爱己与爱人,尽孝与尽忠,爱乡与爱国,在中国的“年文化”中,是那样自然地相连。

又到回家过年时。顶风冒雪、星夜兼程往家里赶路的游子们,心中缠绕着怎样的一番情结?

——家,是为我们心灵“给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结”;

——年,是为我们民族的年轮增添缜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结”;

——而“年文化”,牵动着为我们的大“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同奋斗的“中国结”。

(题图为作者受聘为天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时作报告 编辑/黄莎莎/张蓓)

猜你喜欢

故土乡情游子
故土上生长我的爱
乡情
潮细胞
游子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一坛乡情煨酒
游子归家
侨讯乡情
人间故土
侨讯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