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吉卜赛村落”

2011-10-27马进帅

检察风云 2011年9期
关键词:吉卜赛人永登县生活

文/马进帅

神秘的“吉卜赛村落”

文/马进帅

有人说,他们是古代流落中国的吉卜赛人后裔;有人说,他们是被流放的苗人,是古老的湘鄂西征兵的后裔;也有人提出更为可信的说法,他们是因为各种原因聚在一起的民间职业集团。

种种说法使甘肃省永登县一个叫薛家湾的地方变得扑朔迷离,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关注。也许再过若干年,薛家湾“吉卜赛部落”的神秘生活,将成为一段久远的历史。

也许,您还记得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雨果的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也许小说中那个美丽善良,带着她的忠实伙伴——小羊加里,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给你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您可曾想到,在祖国大西北,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永登县薛家湾村里也生活着一群有着奇异民俗,靠算命为生的人,他们被学者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这种奇特的人文现象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因而极具人文科学研究价值。

走进薛家湾

薛家湾村依山傍水,它依山而建,傍着庄浪河水,周围寂静无声,偶尔听到一两声鸡叫声,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气息。山中两条巨大的沙沟,将村庄夹围着,东面的沙沟将村庄分隔成了上下两个村庄。

这里聚集着柳、刘、高、何、郝、郭六种姓氏的人家。村里现有17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过去,这个村子的人几乎不种地,常年成群结队,在外流浪,以占卜算卦和看手相为生。

这里有多种流传的说法:有人说,薛家湾人是一群古代流落在中国的吉卜赛人的后裔;也有人说,薛家湾人是这里的土著苗裔,他们个个能掐会算,神秘莫测。

据村里77岁的刘信老先生说,他们的这个群落最早的时候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清朝中期,迁移到中国的西北地区,有500多人,在他们的头人马有成的带领下,移居秦州(甘肃天水一带)。由于他们偷窃成性,遭到了官府的追捕,后来这个部落神秘失踪,但并没有消失,他们分别逃往各地的山沟里隐姓埋名。高家流落到了青海,刘家流落到了甘肃的榆中,还有部分人居住在甘肃的渭源地区。

许多年后,风声渐息,柳家最先流落到了永登的薛家湾,其他的家族相互打听,也逐渐来到了这里,以薛家湾为营,与西北的其他农村几乎无差别。但是,当西北所有的青壮年男女都出门打工的时候,薛家湾人却有着不同的挣钱方式,那就是外出占卜挣钱。这样的谋生方式不知道延续了多少代人。

刘老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各家族才从远方陆续回来,过个完整团聚的春节。当其他村庄的农民开始春耕的时候,薛家湾的人却套上毛驴,拉着老婆孩子、锅碗瓢盆,扔下简陋的土坯房子,开始了云游四方、占卜为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百年,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定居下来,开始土地的耕种和夏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定居生活。

这里古老的生活方式曾经被当做封建迷信根除。改革开放后,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薛家湾人又开始走出村庄,过起和他们祖先一样的漂泊四海的生活。男人留在家里种地做家务,女人则行走江湖,主业和副业一起,成为支撑家庭的经济支柱。自古以来,薛家湾人都会占卜,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占卜之术,父传子、婆传媳。新中国成立后,薛家湾人逐渐与外村人通婚,这条不成文规矩也就遵守得更加严密,以防手艺外传。

刘信老人

柳氏谱序

神秘的算命术

村里男女老少对占卜术都不陌生,成年人里面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身手不凡。男女分工,各司其职,男人占卜算卦,女人专看手相。

占卜主要技术有:课中(批八字)、交合昭盘(相面)、交合托罩(看手相)、鸟占、解梦、神机救等。令人不解的是,男人还擅长禳灾解术(解灾,又称镇法),主要有两种,桃花镇和聚星镇。

薛家湾的女人都能说会道,异常聪灵,看手相十分灵验。薛家湾人的神秘,还在于他们独有的这门技术,绝不外传他人,严格遵守父传子、婆传媳的规矩。薛家湾人也因此不与外人通婚,村里人大多是“亲套亲,亲连亲,动了骨头连着筋”。

民国时期,薛家湾有个叫“高蛮子”的,其名声之大在西北地区无人不晓。

“高蛮子”常被兰州的军阀请去算卦禳灾。据说,西北八战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划分为不同的战区,甘肃一部分属于第八战区)黄司令无子,请“高蛮子”禳了一下,竟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黄司令因此感激涕零,视

“高蛮子”为大恩人,并认作干亲,三天两头请“高蛮

子”进府,客气相待。据该县县志记载,有一年征兵征到“高蛮子”儿子高万山头上,“高蛮子”给省里写了一封信,结果不仅高万山给免了,全永登县都被免除了兵役。

薛家湾有许多传说,譬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与算命先生的故事、皇姑落难薛家湾的故事和周公与桃花娘娘的故事等等。关于给雍正皇帝算卦的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村里来了两个人,要村里卜算术最高明的人给他们算一卦。村里最出名的一位中年能手接待了这两个人,他让这两人报出了自己的出生时辰,又仔细端详一会儿他们的脸,然后十分肯定地说,他们两人中一个是当皇帝的命,一个是当大学士的命。两人一听大吃一惊!相互对视了一下,心中暗暗叫绝:“好厉害的卦术!”

这两个人正是微服私访的雍正皇帝和他的大臣。两人又问算命先生说:“你自己是什么命?”算命先生一掐指说道:“兵部侍郎的命。”之后,又说自己将在某年某月某日进京,某年某月某日见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封官等等。皇上心里想:“你想得倒挺美,我偏不让你当官,看你算得准不准。”于是,回去提前一个多月发圣旨,让算卦先生进京,结果遇上了连绵阴雨,耽搁了进京赶路的时间,算卦先生恰巧在原算定的时间到北京,见到了皇上,皇帝受到感动,真给他封了唯独剩下的一个兵部侍郎的官。

奇特的生活习俗

在薛家湾还有一些奇特现象,男人长于育婴和饮烹之道;茅厕一律都在院外,有统一格式,整洁卫生;凡是外来客,只要一进村,就分辨不清方位,都弄错了方向。令人不解的是,只要一走出村子,立刻就能分出东南西北。据说,这薛家湾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排列设计的。对于薛家湾人神秘的生活习俗,一些学者颇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的占卜算命、解灾的灵验程度更是大惑不解,都说薛家湾人的占卜算命和禳灾术的确有某些值得研究的“神秘之处”。

这里土地贫瘠、五谷不丰。村民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土地上劳作,另半年时间则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以占卜算卦看手相谋生,足迹遍布陕、甘、宁、江、浙等地。薛家湾人外出时都成群结队,拖儿带女。他们把本群体的人称“羊盼”,称本群体以外的人为“伙家”。薛家湾人每隔三年必须远游,据他们说,至少三年要出一次门,不然家中便会有灾难,会“天火烧身”。

薛家湾人出门在外,“拉着毛驴领着狗,抱着孩子到处游”,“站(住)破房,住古庙”,“铺的加沙毡,盖的旋风被”,“月照灯,风扫地”,“三石一顶锅”,总是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栖身处,他们露天宿营也不觉苦。露营时,分为四层,最外层由狗守卫四方,其次是牲口,接下来是羊、鸡等家禽,最里面一层睡人。这种格局反映出薛家湾人对财物与人关系的态度。

薛家湾人都有一副和善的笑脸,碰见陌生人,先是亲热地打招呼,问长问短。他们常说:“三句好话暖人心。”他们卜卦时凭着“三句好话”来套求卦者,看求卦者的表情,揣摩其心理活动,并根据其表情变化,逐步深入,最后会说得求卦者心悦诚服。

有趣的是,薛家湾人的生活方式颇像吉卜赛人,其女子的长相也同吉卜赛人相似。

于是,有人猜测他们是吉卜赛人的后裔。天津史学家杨志政支持这种猜测,他考证说,元朝时,蒙古帝国占领了印度北部,使生活在当地的吉卜赛人向中国西北部流徙,在《元史》中有“罗嘿(即吉卜赛人)等扰民,宜依例决遣置屯田所”的记载。《明史》也有“明泰州(今天水县)有罗嘿户,汉人不与通婚,自相嫁娶”的记载。这都说明,当时的西北地区有吉卜赛人生活、活动的踪迹。

众说纷纭的族源说

薛家湾人沿袭百年的算命活动以及他们难以定论的族别身份,吸引着民俗学家的眼光。

1983年3月,兰州大学研究民俗学的一群师生,组成了一个“薛家湾民俗调查小组”,对薛家湾进行为期40多天的民俗调查。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2004年10月28日,曾领导这个民俗调查小组的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先生说:“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我个人认为,薛家湾人虽然向我们保留了他们算命的秘密,那些技艺他们始终守口如瓶。不过,经过调查,薛家湾人的身份基本确定。第一,他们不是传说中的吉卜赛人,只是因为漂流四方云游算命的生活方式与吉卜赛人有些相似而已;第二,他们也并非苗族,也不是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民俗传承及特点与汉民族并无大异,他们所使用的特殊语汇(当地人称为‘绍句’)也仅是一种典型的职业隐语,即是一种江湖黑话,而并非民族语言。故而,薛家湾人是一个以卜卦算命、禳灾祛祸为基本谋生手段的民间职业集团。”

柯杨教授说:“薛家湾人的算命之术应该归于神秘主义和生命科学的范畴,虽然其中不乏迷信思想,但我们也不能把它叫做‘封建迷信’,应该叫做‘民间俗信’,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原理,它与当前盛行的预测学一样。薛家湾人的占卜术保留了东方文化中玄妙的思辨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

但是,占卜之术的沿袭在今天已经出现了断裂的征兆。村民们的子嗣,只有在求学不成不得不返乡务农的情况下,才从父辈手中传承。在薛家湾小学,孩子们虽然知道父辈们有算命的“技艺”,但他们似乎对此并不抱有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薛家湾人以善于算命、禳灾而闻名。由于薛家湾人长期过着流浪、奔波的算命生活,且都是世代相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特点。1947年,竹天在《边疆通讯》上首次报道“薛家湾人”时,把这个特殊的人群称之为“东方中国的吉卜赛人”。自此后,永登薛家湾就逐渐闻名于各地。

在长期的算命、禳灾生活中,薛家湾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特有的职业语言——绍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以永登薛家湾为主要聚居地。在天祝西大滩、古浪县东大滩、兰州城关区青白石、永登县原清水乡、秦川乡、原金嘴乡等地也有分布。

据了解,专家学者认为:“薛家湾人是以流动算卦为职业的职业集团,从对薛家湾人各个家庭的来历、家庭结构和婚姻状况的调查来看,他们的民俗传承和心理素质与汉族固有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也有观点认为,永登薛家湾人的祖先可能是明末活动在秦州(今天水)一带的罗哩回回。

罗哩回回是对元代的吉卜赛人的称呼。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秦州官府曾两次剿杀,罗哩回回分散逃命,潜伏流浪,以占卜祈禳为生,活动于各地。后来渐渐集中到薛家湾一带。但大部分专家认为,薛家湾人是“吉卜赛人”的可能性不大,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

神秘传说形成“薛家湾人”热

薛家湾有许多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桃花娘娘与周公。因周公能算、桃花能禳被薛家湾吉卜赛人尊为职业神祇,薛家湾人虽然是泛神论者,但崇拜的主神仍是桃花娘娘与周公。每逢春节,他们均在正房(客厅)设桃花与周公的神位,从年三十到初四,由家中的男性祭奠。初四下午祭奠后,焚烧神位,送其归位。

利用永登县薛家湾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兴建“中国吉卜赛民俗风情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永登县政府为调整县城旅游业结构、提高知名度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薛家湾距永登县城4.5公里,高速公路沿村而过。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5.9℃。村里170户700多人,由于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别于当地人,被称“薛家湾人”,又因为他们的某些风俗习惯具有印度等国吉卜赛族的特征,又被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农闲时,被称为“蛮婆子”的村中妇女见人先是亲切称呼,给人以热情的感觉,之后为人卜疑解难;而被称为“蛮子”的男人则会三五成群,手提鸟笼,带狗提棍云游各地。这些独特的风俗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吴疆等先后进村考证,更有广东、台湾地区及日本等地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薛家湾人”热。

据了解,该风情村的规划设计主要参照宁夏电影城建筑风格复制的遗址区占卜区,以其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为基础的展馆区及休闲娱乐区组成,是一座占地面积为50余亩,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计划投资160万元的旅游城。风情村建成后恰好处在永登县的黄金旅游线上,面向新丝绸之路312国道、背靠香炉山,可借景现有香炉山、引大入秦的分水闸。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吉卜赛人永登县生活
兰州市科协联合永登县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
跟踪导练(三)(2)
跟踪导练(4)
生活感悟
跟踪导练(四)2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
吉卜赛人四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