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2011-10-17王琴琴

中国商论 2011年12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优势政策

王琴琴/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是以“梯度推移战略”为目标提出来的,其发展是必然的,当前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及其发展受到了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的制约。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的发展阶段

(一)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区域非均衡政策倾斜发展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及发展战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支持并且鼓励将有限的资金向优势地区投放,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成为主流。中央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国经济优先发展区。一是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倾斜。1978~1990年,东部地区总共有12个省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08亿元,为同期总投资额的60.5%,但是在中部地区9省区的投资额仅为东部地区的40%,西部9省区投资额为东部地区的24.5%。二是政策倾斜。扩大东部地区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实行投资决策分散化政策。东部地区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5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新技术开发区40个、沿海经济开发区26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6个,保税区13个,以上的这些地区分别都享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在东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缘和亲缘的优势,使得其成为外资尤其是港澳台资金流进最多的地方。资金的不断流入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支柱。另外,加上在沿海地区率先试行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使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格局中最具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三是产业倾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是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然后到慢慢地优先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变,然后到并提倡集约型及科技先导型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和更新传统产业。因此,导致了高价吸收东部地区提供的制成品的中西部地区价值双重流失,然而我国的东部地区却从中获取双重利润。因此这样一来就更加进一步强化了沿海地区的资本积聚效应。

(二)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区域非均衡政策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1.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于前一时段推行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国家投资向优势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差距不断地扩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考虑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八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在继续保持和发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优势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促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地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第二,加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力度;第三,加强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国家在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先后开放了沿江、沿边、沿黄、沿陇海线等内陆地区,使得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发展的格局慢慢地形成,区域经济政策发展的重心逐步地由东部沿海地区带状式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了“以东部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轴线式发展模式。

2.开放地带由经济特区扩大到有选择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实施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层层推进的过程,然后形成了“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最后到沿边开放城市”的宽领域、层次清晰、重点分明、点面结合的全方面、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可分为4个步骤。第一是创办经济特区。在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城市被设为经济特区。第二是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在1984年5月,我国对外开放了从大连到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第三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在1985年2月,设立了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1992年6月,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接着,合肥、南昌等17个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到1993年,我国全国所有省区都遍布了对外开放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在那个时段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3.东部区域开发中突出重点。

东部区域以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开发重点。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促进形成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的联动机制。以上海为龙头,通过上海市的经济不断发展,然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联动发展,继而会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1990年4月建立浦东开发区,利用上海独特开放的区位优势,激活经济快速发展。开发浦东促进了上海经济飞跃发展,增强了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辐射效应。天津滨海新区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它拥有原生性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拥有派生性的聚集体制创新优势和突出的产业聚集优势,成为国内外投资商的新宠。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培育中国沿海第三增长极,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有利于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加速了西北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区域开发与开放步伐。

4.协调东西部关系,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

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实行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西部地区对扩展其他地区的市场空间有重要作用,是资源和原材料重要供给地,但西部地区仅凭借自己力量其优势较难发挥。在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次被提出,然后“十五”计划将这一战略确立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国家在各个层面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财政支持、环境建设支持、对外贸易支持、地区合作与政策支持,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教育支持。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由于得到了国家非均衡政策的支持,东南沿海地区凭借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的区位优势及其经济社会基础,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不断地流入进去,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及其产业不断地升级。首先,对外开放政策,有效增加了东南沿海地区资源供给和来自海外的各项需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沿海地区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国际贸易运输成本降低,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区域比较优势,另外,沿海地区内原本就有的产业经济基础同样也使得沿海地区能够接纳外来经济并且与外来的经济进行融合,然后形成了产业集聚及其区域发展的规模经济。

(二)经济活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

21世纪初,以非均衡发展为主的区域政策导致全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自1984年以来,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84年的53.70%上升到2005年的61.69%,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由1984年的30.21%和16.29%下降到2005年的25.41%和12.90%。从工业增加值地区分布看,2000~2005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由65.72%增加到67.73%,提升了2.01%;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下降了1.29%和0.73%。从具体行业看,除烟草工业外,近年来其他制造业生产能力大都向东部地区集中。

(三)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南移、人力资源东移。

改革开放后,北部地带占全国GDP和人均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南部地带大幅度上升。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北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对于基础建设投资的总量占我国总投资的50%以上,在北部地区建成了许许多多的重化工基地,形成了我国“重北轻南”的区域结构特点。另外,在相同的时期,受到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中部地区和我国的南部地区的优势得不到有利的发挥,使得中部和南部地区一直停留在以农业为主的状态。到了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南部地区经济于是有了新的活力。南部地带5省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上升到2005年的15%。而北部地带到2005年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只占到全国的44%,加上北部地区的开放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与中部和南部地区相比,在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方面缺乏绝对优势。

(四)全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在区域非均衡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欠发达省区忽视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的情况,提出了高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过多的产业重点,导致很多地区分散了力量和资金,于是没能集中力量和资金来培养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各地区支柱产业选择重叠问题突出。另外,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不管不顾全局性资源浪费,不顾生产能力过剩,不管生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如汽车工业被22个省区市列为支柱产业。产业重叠问题使一些地区在激烈竞争中受到严重损失,使得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了地区分工效益及其地区规模经济效益的不断丧失,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整体效益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优势政策
政策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政策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矮的优势
助企政策
政策
画与话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