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与保障机制

2011-10-10郑山水杨益华

职教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基地实训

□郑山水 杨益华

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与保障机制

□郑山水 杨益华

从生产性实训基地入手,依据生产力要素理论对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判断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必然是“厂中校”而不是“校中厂”,同时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保障机制进行探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高职物流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保证机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基于生产力要素理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

教高 [2006]16号文中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尽管在说法上有所差异,但实践中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异曲同工,“就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由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rgration)。在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 [2010]8号)(以下称8号文)文里,这种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但可以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而且可以走出去入企建校建立“厂中校”。

总之,不管是16号文里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工厂”,抑或是2010年8号文里的“校中厂”与“厂中校”,总结到一点都是生产性的,依据生产力的三要素理论,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生产者:就是指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生产者,也可以说是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者。这一要素是进行生产的主观条件。生产对象:就是指被生产加工的一切对象。生产资料:也叫生产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生产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即除生产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生产设备、场地等。综合生产力的三要素理论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关文件我们认为生产性实训应该具备物流场地、物流设备、物流项目与物流人力四大要素(见表1)。

二、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方式的必然性

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相比,我们认为物流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一般应该考虑建在校外 “厂中校”而不是校内“校中厂”。“厂中校”在理论上是8号文对16号文“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的另一种诠释,这体现了灵活性与适用性;当然,在实践中,最主要还是由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要素(见表1)的特性决定的。

(一)物流场地

物流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需要的操作场地特别大。物流操作中所涉及的主要岗位如仓管、配送、装卸、运输、包装等都是实操性非常强的,多伴随机械化操作,所以实施这种操作需要的场地面积特别大,一般没有上千平米的空间几乎无法进行实实在在的操作。物流的流动性非常大,这种动态性表现在货物的交付需要不断的发生位移,因此物流员工、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物流单据等随时随地都是流动变化的。不像编程、设计与翻译等专业一台电脑、一张桌子就可以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

表1 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要素

物流专业积聚性非常高,这种积聚性主要表现在物流公司都选择交通比较方便,地面租金相对便宜以及物流公司集中的郊区作为自己货运配送调度中心。因为交通方便有利于运输线路的优化,租金便宜有利于仓储成本节省,最主要的是,物流操作中心的积聚有利于整个社会优势干线货物的收揽与劣势货物的分销,产生货物分拣的规模效益,这也是现在物流园区、港口中心不断集中并方兴未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建立一个同时满足50人生产性实训的“厂中校”不是三四百平米的场地可以做得到的,必须得上千。很多学校因为受到面积的限制,尽管有设备也无法开展生产性的实训。

更为关键的是学校的地理位置与物流园区不一致,譬如在交通运输,尤其在货物集散地的集聚效应的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学校是很难在校区开展生产性的物流实训的。对物流公司而言,不管场地,还是交通,尤其是集聚是其最大的优势。

(二)设备问题

物流的实质就是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正因为这样的一个特点,我们对广州市的部分物流零担货运中心区如嘉忠物流中心、庆丰物流中心、天健广场物流中心以及沙太货运中心的部分物流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所投入的设备并不多,一般中小物流企业,他们自有设备总额不会超过1000万。因为他们的主要物流设备如仓库、配载设备、办公地点、运输车辆等往往都是租赁的。

而据我们对珠三角高职院校的调查,物流专业已建立的综合实训室里面的物流设施都是比较先进的,很多设备甚至是很多中小物流生产企业无法匹敌的。比如仓储信息系统,很多公司甚至没有,有也只是很久以前的“进销存”系统,而很多学校的物流信息系统已经可以处理异地无线终端的收发货信息。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教具使用,而且可以当作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因此如果我们能生产性的利用好这些设备,投入到物流生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实训的目的,还可以达到生产的功能,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相当巨大。

因此,通过对几个物流中心物流设备和珠三角高职物流实训室的调查,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设备除货运车辆外,其它甚至优于企业的设备。一个生产性的物流实训基地“厂中校”在设备的投入上我们认为高校更有优势。很多物流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种设备上的优势,以建立“厂中校”为契机,在不增加自身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

(三)生产性实训项目

作为一个生产性实训中心“厂中校”,最核心的是需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性实训项目。

在“校中厂”、“厂中校”里,生产项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项目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性的与研发性的领域。厂家把一些项目交给学校,学校承接后通过项目经理(教师)领导的项目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校中厂”、“厂中校”里,学生成为项目的组成人员,教师成为项目的领导者与指导者,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项目的生产。在“校中厂”、“厂中校”里,通过项目的生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与过程。项目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校中厂”、“厂中校”里,这种项目也可以确保教学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对老师来说,在这种实际的操作中不但可以积累第一线的工作经验,而且通过完成这种项目,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老师直接面对市场,可以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学院来讲,通过“校中厂”还是“厂中校”,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联系,而且通过项目可以完成专向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在经济上起到造血的功能提高学院的办学条件。

尽管学校在一些市场调查、培训咨询等方面有做不完的项目,但是寻找真正生产性的项目却无能为力。因为物流操作对货物的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尤其是贵重物品,客户的要求几乎是“零缺损”。因此,秉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很多公司宁愿花高的价钱也不会把一些物流操作给一家没有市场信誉的公司操作。在物流市场随处可见大物流公司价格高过小公司的价格,小公司却很难揽货的现象。所以,对没有生产经验的学校来讲,找生产性的实操项目是其最大的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项目生产性实训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但是,对一个有着多年操作经验,享有良好社会信誉的物流企业来讲,其生产性项目源源不断,而且经常会有一些技能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像会展物流、运动会物流等。因此,物流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物流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与信誉好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以保证学生拥有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生产性实习项目。

(四)人力问题

要使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可持续的运作下去必须在物流的发展方向、物流生产项目等方面要有良好的把握、规划、运作与管理。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在物流发展方向、宏观政策、国家经济运行数据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对企业的战略定位提供支持。同时,作为以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拥有源源不断地高素质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一定可以成为企业基层的骨干力量。

当然,企业的高级经营者与企业中层管理者具有优良的经营与管理经验,这些经验是老师与学生所缺乏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筹办物流实训基地“厂中校”时能够与企业合作不会缺乏物流公司运作方面的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校企的资源优势,本文认为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是:学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在物流积聚的地方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而非“校中厂”。

三、建设“四三四二,两双一系统”体系,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保障

探索“厂中校”的建设方式,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学校的基本目的是获取社会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学生;企业的基本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节省经营成本,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也就是说,企业与学校在基本目的上是不尽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不能维护好校企的基本利益,校外实训基地的实效性往往都会打一定的折扣,不具备可持续性。所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最关键还是要从机制上、管理架构上、教学管理队伍以及教学系统等方面建立一套体系使合作双方从中受益,共享成果。本文认为“四三四二,两双一系统体系”(如图1)能确保校企双方从中获益。

(一)建立以“四合”为引领的“三主”董事会,为“厂中校”提供机制保障

通过资源互补建立起来的“厂中校”是集中了校、企各自的优势,这种优势资源的组合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租赁,也可以托管,还可能是合资。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了保证企业资源的保值增值,也为了确保“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方针,能够使“厂中校”可持续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需要制定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学校主持”的基地董事会制度。这一体制不仅可以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而且确保了企业成为教育收益主人的地位,从而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扩大和增加了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同时,教学本身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董事会制度发挥各自在场地、设备、项目、人力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以“四共”为核心的“二元”管理架构,为“厂中校”提供组织保障

“厂中校”把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也就是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共同管理学生、共同承担学生就业的责任与共同分享合作办学带来的成果。要把“四共”落到实处,需要由企业与学校互派人员共同组建一个均衡的基地管理委员会。通过管理委员会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以企业岗位实习为基础的“实战化教学”。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细化岗位实习的具体内容,与企业实操员工、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符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实施办法与方案。推动了课程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员参与学院实践教学的进程。

(三)在“双互”的基础建立基地“双师”管理、教师队伍,为“厂中校”提供师资保障

作为生产性实训的指导老师,除了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素质外,还必须是能工巧匠,必须是在物流领域的某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每个教师按照自己特长担任相关部门的主管。基地管理、教师队伍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派互聘”的基础上,即派往基地的企业员工是被学校聘为老师,派往基地的学校老师被企业聘为员工。作为学校,打破教研室的管理架构,要求学校老师下企业,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上去,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教学每一个环节,成为学校的老师,基地是学生的第二校园。能工巧匠与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上课时是老师,实训时是师傅,是项目经理(公司主管),平常担负公司运作时的相关职责。

(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以职业岗位制订完整的培训系统,为“厂中校”生产提供质量保障

实训,对学生来讲就允许出错。但是,企业为了获取赢得客户,追求的是“零破损”,需要高质量的操作水平,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革命。我们把对学生的培养从以前的灌输式的教育转移到企业岗前培训的高度上来。首先,在教材方面,根据物流各环节的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岗位要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编制不同的培训项目,教材的内容就是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岗位在整个物流流程中处于什么工序、这个岗位的目的与职责是什么、上下工序是什么、上下工序是由哪个部门完成、与各部门交往涉及的单据有哪些、这些单据应该怎样填写、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完成本岗位的流程是什么等等。把这些培训内容按公司的当前的运作流程整理出来,就变成了我们的教材。

教学方法,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依据岗位任务、通过项目进行教学,实施岗前培训。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出错的几率,只有那些达到上岗要求,通过学校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的学生才可以上岗。

同时,建立老师带老生,老生教新生的滚动式“师徒制”组织教学。老师通过培养一批老学生担负工作中的主力,再由老生带新生这种师徒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公司的顺利运作,另一方面达到教育、激励学生的目的。这种方式在企业里新进职员的培训就是如此的,只是我们这种培训在时间上比较长,大概一两个月,当学生独自开展工作时就可以极大的减少出错的机会。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2]陈代芬.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2(5).

[3]郑克俊.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3(2).

[4]张成海,胡双增.美国物流从业人员状况及物流教育[J].中国物资流通,2000(9).

责任编辑 吴学仕

G71

A

1001-7518(2011)03-0081-04

郑山水(1976-),男,湖南衡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系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流通经济、生产运作管理。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项目(课题编号:GDGZ10012):“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产性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SVM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藕合评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