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别对中国企业说不

2011-10-10乔振祺

中国报道 2011年5期
关键词:华为公司美国市场企业

本刊记者 乔振祺

请别对中国企业说不

本刊记者 乔振祺

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遭遇的怀疑目光不仅来自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还包括政界、商界和法律界等其他阶层、机构。这些阶层、机构的“杀伤力”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一样大。

2004年12月,当国际I T巨头I BM宣布将把PC业务卖给联想时,在美国引起了对美国国家安全和中国国企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担心。2005年1月,中海油开始投标竞购优尼科,遭到美国政策制定者们的反对,最终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今年2月,耗时不短的中国最大民营电信器材生产商华为公司收购美国三叶公司的计划遭遇阻碍,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华为撤销收购三叶公司部分资产的交易,称因为该公司从事的云计算过于敏感。

爱恨交织为哪般?

经过多次收购、并购努力后,不少中国企业的感觉是,尽管美国市场是“开放”的,却并不一直对中国企业开放。值得思考的是,虽然过程艰难,但中国企业却在日益成为美国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2009年,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项目和收购上投资17亿美元,2010年仅前9个月就达28亿美元以上。

虽然美中贸易时有摩擦,美国促进中国在自己市场上投资的行为却日益政府化。2010年,美国30多个州的海外贸易办公室在中国注册,以吸引中国投资。同时,由于美国经济下行,也使有条件的中国企业更乐于在美国建立立足之地,以获得技术、专业知识、市场和自然资源。

一方面是主动上门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却又壁垒重重加以限制,美国在对待中国企业进入其市场的态度上表现出的爱恨矛盾,似乎让人捉摸不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市场需要中国企业的资本,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时期,资本的注入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加。但随着美国慢慢走出金融危机,这种对资本的需求往往就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A Capital投资咨询公司总裁龙博望认为,在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比较容易,但现在美国国内市场的资本再次充裕起来,一些人开始担心重要企业被贱卖给中国。

据美国的《交易》杂志(The Deal Magazine)统计,2006年没有涉及中国的交易遭到审查,2007年有3起,2008年上升至6起。虽然从2009年开始,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被审查的交易总量下降,但不难推测的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涉及中国的交易被审查的次数还会增加。

阻遏来自何处?

政治干扰是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审查必须经过的一环,但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遭遇的怀疑目光不仅来自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还包括政界、商界和法律界等其他阶层、机构。对于一家外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前景来说,这些阶层、机构的“杀伤力”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一样大。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几乎每周美国政界、商界领袖都在谴责中国: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中国黑客入侵美国;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币值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凡此种种。这容易使决策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华为公司此次收购的美国三叶公司的核心专利之一,就是三叶公司研发的“捆绑式计算机服务器专利技术”。利用该专利技术,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服务器并联,增加服务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容量,这实际上就是当今计算机技术尖端领域“云计算”组成的关键技术。

“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知识产权遇挫,华为公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华为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但近年来同样以“安全问题”为借口遭受频繁阻挠,2008年华为公司在美国收购3COM公司被拒;2010年,华为公司竞标美国斯普林特公司移动电讯设备合同受阻。

除华为外,近年来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步伐屡次遇阻。2008年,中兴公司进军美国市场遭遇挫折;2009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折戟美国国会;2010年,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的技术合作项目遇阻……在中国企业在美收并购多次遇阻的事实面前,人们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反思。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是以服务业为主,36%的投资集中在批发零售业,23.5%的投资在制造业,而进入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仅占4.1%。

理解政治气候和投资审查制度

“我们的企业要想通过海外投资收购直接获取现成的核心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只是一个如意算盘,我们还是要走自主研发的艰苦道路,也只有这个艰苦的道路才是唯一可能成功的。我认为这个事件还说明在美国上层心目中,中国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在处理跟美国不管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时,都不要太一厢情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

梅新育甚至认为美国主要还是把中国当做了最大的“潜在敌国”,而不是一般的保护主义。

“如果是欧洲国家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他应该会宽松一些,对日本企业要比对欧洲企业严格,对中国、俄罗斯的企业肯定比日本企业要更严格。”梅新育说。

中国企业必须理解,法律合规只是其挑战的一部分,政治气候的改善更加重要。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发展与美国联邦和州级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反对者定义自己之前给出自己的定义。必须让政策制定者了解他们的公司,以及他们在美国投资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在美国投资和准备去投资的中国企业一定要注意和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特别是议员,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的民间协会组织拉好关系,在关键时刻这些组织和议员会帮很多忙。”2010年美国前劳工部副部长、财务总长,美国康道咨询公司现任总裁莫天成先生在无锡出席一个论坛时谈道。

而从华盛顿阳光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在公关、游说方面的支出很少。2010年中国公司用于美国联邦政府游说的资金只有区区42.5万美元,而美国商会一家的花费就在8100万美元以上。

在政治气候改善方面,中国政府的作用也显得很重要。浙江大学科技中心专家顾问沈闻涧认为,美国一些主流政客,包括政府一些部门,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存在很多非常不客观的认识。中国政府可以到美国国会山等地方做一些政府层面的公关和沟通工作,向美国的决策当局客观地把中国企业的一些发展愿景表达出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认为,中国政府在跟美国进行贸易或其他方面谈判时,必须把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准入问题提出来。另外,当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跨国并购的时候,遇到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协调,尤其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期间,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需要更加主动地对待监管手续。为了让美国人放心,中国企业必须让监管者明白,他们对于遵守美国法律是认真的。反对者肯定会利用任何可用的监管工具来阻碍投资,中国企业应当主动去与美国政府部门沟通商讨一项收购或并购可能会具有先机优势。有分析认为,华为收购三叶案例或许就在于没有在较早阶段请求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

积极跟媒体和美国公众打交道,在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中也尤为重要。目前,在美国媒体上很少能见到中国企业或者企业的代表。鉴于一些大的收购、并购的参与者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有国有资本的存在,收购、并购行为很容易被美国政府和民众误认为是中国政府或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行为,进而使他们感到“安全”有虞。要通过媒体让美国政府和公众明白,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军事、政治没有任何瓜葛。

虽然语言差异等问题能给组织工作带来挑战,但中国企业或其形象代表还是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在电视、报纸、网络或论坛上跟美国公众打交道。如果不这样做,在商业争斗中中国企业几乎不会胜出。中国企业必须做好坦诚面对媒体和美国官员、并为他们提供准确信息的准备。

“要有正规的企业新闻发言人,而不是感情用事。”莫天成说。

猜你喜欢

华为公司美国市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揭晓 华为公司发明专利最多
中兴通讯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上升
中国共享单车初创公司进军美国市场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
浅析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以《甄嬛传》进军美国市场为例
国际工程承包费用控制的对策分析——针对美国市场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