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铁生:冬日的怀念

2011-10-10唐玉雪

中国报道 2011年2期
关键词:弗斯史铁生轮椅

唐玉雪

史铁生:冬日的怀念

唐玉雪

时至今日,在我的书柜的某个角落,还依然保存着一本1988年版的《收获》杂志。杂志的头版头条,刊发的是史铁生的中篇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不同猜法》。1996年,《收获》杂志分两期刊发了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务虚笔记》。原来中篇小说中的几个段落,经过修改以后,出现在了新版的长篇小说中,成为其中探讨回忆、青春、生日、死亡、瞬间与永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1月中旬,我买到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务虚笔记》单行本。从1988到1997,我已经从一个沉湎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懵懂少年大学毕业,被现实的生活甩进生命长河那无尽的浑浊洪流之中,我在其中行道迟迟,且浮且沉,载渴载饥,并开始从生活的喧哗声里,艰难地分辨来自命运深处的沉默的启示。我在城市里流浪,每一次,在我的内心感到炭火短缺、寒冷彻骨的时候,史铁生的这几本小册子总是在书柜的角落里给我温暖和指引。

在史铁生的同辈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从一己的个体经验出发,以残缺之躯写出健全和丰满的思想,把整整一代人由荒诞命运所带来的的精神际遇上升到存在和形而上的梦幻抒情高度,诗意地抵达生命的本质和永恒的主题——童年、青春、苦难、残疾、孤独、爱情、宿命、永生、生与死……纵观中国文学史,鲜有一个作家像史铁生那样,因为自身所遭遇的苦难而反映出如此众多的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痛苦和困惑,并由此获得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他在北京城市的深处,把自己淹没在轮椅里,他在病痛之中挣扎,“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是什么让他以那样的平静谈到活着,又是什么让他以那样的温柔谈到死亡?30余年的轮椅生涯,有的人因为苦难而变得狰狞,而史铁生却因为苦难而变得庄严,他把这些在挣扎间隙里的领悟、美、呢喃记录下来,随即感动了世界。在对命运和生命的洞见之下,他顽强思考和实践自身,以作品成就了那一代文学探讨的先辈留给后人的“这个时代最纯粹的精神财富”(评论家李星语)。

在古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愤慨于对人类之爱肆意践踏的行径,他看到大地的面貌,领略到流水和阳光的抚爱,当他重新触摸到火热的石头和宽阔的大海,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之中。诸神干涉了西西弗斯,并处罚他一次次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巨石每被推上山顶,便会由于自身的重量而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对于西西弗斯,也许再也没有比让他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用加缪的话说,西西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直面荒谬的英雄,他的激情,他的磨难,他对自己悲惨境地的清醒认识,以及因着清醒的意识而造就了的他的胜利,“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一切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着伤痛生活”。

可是,对于史铁生,对于这个戴着眼镜、38年如一日地与轮椅为伴、手中只有纸笔的中国男人来说,他的胜利和意义又在哪里?那些看破苦难之后的豁达、看到死亡和残疾的不可避免之后西西弗斯式的选择——他在《务虚笔记》里写道:“那智慧的老人他说: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那个从童年走过来的老人,他说:如果你到这里来,/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那都是一样……”——史铁生从中国的土地出发,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全部。

2010年最后一天的凌晨,史铁生走完了59岁的生命,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生命的光芒在这个拜金、浮华、日益堕落的世界里曾经如此璀璨,让人温暖。就像他曾经引用别人的诗句写道的:“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尘灰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据报道,遵照史铁生的愿望,“他的呼吸一停止,肝脏就被摘取,送往天津,那里一个病人正等待移植。按照医生的说法,史铁生又把他的生命传递给了另外一个人。”

此刻,在我的写作之夜,我想象着很多年以前同处于写作之夜的大师,他深陷于斗室的轮椅之中,身周卷烟的雾气缭绕,一个个背负着岁月和生命的形象在大师的眼前出现,并生动、鲜活起来,他们是大师钟爱的孩子,凝聚着大师生命里的苦难和荣光。我感到自己在恍惚中幻化为大师的书页中曾经出现过的人物,C,Z,L,F,O,我与他们合而为一,是他们其中之一,又是他们的全部,我们一同经历着岁月和心灵深处的洗礼。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隐约听见大师喃喃的自语: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猜你喜欢

弗斯史铁生轮椅
轮椅上的爱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我的轮椅
爱心树(上)
西西弗斯的神话
阁楼上的光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