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住“寒流” 苦练“内功” 抢占“高地”
——“创新广东”一年迈出三大步(回眸2009喜看新成就)

2011-10-09王楚,刘泰山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寒流工作站广东

扛住“寒流” 苦练“内功” 抢占“高地”
——“创新广东”一年迈出三大步(回眸2009喜看新成就)

一场寒流过后,岭南大地回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乌云压城”之势,广东咬紧牙关,沉着应对,以自主创新为抓手,扛住“寒流”,苦练“内功”,抢占“高地”,一年三大步,步步见真招,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率先冲出经济“谷底”。预计去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15%、产值约2.6万亿元,全国夺冠。全省GD P增速约9.5%,地方财政增长超过10%。

科技部公布的最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二、研发人员总数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第一、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全国第一、高技术产值和产品出口全国第一。

一向“科研实力薄弱”的广东,多项创新指标能力拔头筹,说明创造了“桑基鱼塘”向“世界工厂”转变神话的广东,一步一个脚印,正继续演绎着“创新广东”的奇迹。

“双提升”,“危机”变“契机”

1月14日,粤北地区现场会在韶关市落幕。至此,广东从去年开始的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市现场会圆满收官。这是广东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动员,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大检阅。

一年前,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广东出口额急剧下降四成,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告急,经济发展速度跌落“谷底”。省委领导班子连续召开会议,落实中央指示,研究应对之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敢为人先的广东人看清了自身“短板”:国际金融寒流能“冻伤”广东,根源在于广东自主品牌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广东要迅速转危为机、走出“低谷”,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品牌。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一句话让大家眼前一亮:“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广东迅速调整部署,以“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核心,分片召开现场会,在全省21个地市全面打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攻坚战,化危为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珠三角一马当先。在国务院《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珠三角忍住一时经济减速的“阵痛”,踏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之路。曾在“能否特下去”困惑中徘徊的深圳,率先打出“创新牌”,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了大批本土“创新型”、“龙头型”企业。据最新统计资料,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全国发明专利前10强企业,深圳占6席;全国10个世界名牌,深圳占3个。“自主创新,科 学发展,广东要当‘尖刀’,深圳要争当‘刀尖’。”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上任不久,却信心十足:“论经济总量,深圳与一些大城市不在一个等级上,但论企业创新能力,深圳完全可以跟它们叫板!”

经济危机既是“淘汰赛”,也是“助推器”。广东及时提出“创新广东”战略,一手抓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看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任务。大批企业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实现了传统行业“升级换代”、关键产品“进口替代”、高端产业“发展同代”。

坐落在珠海斗门区的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为外国公司“贴牌生产”电缆的小厂。狠抓自主创新之后,打破了美国产品垄断地位,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世界第二大同轴通信电缆专业制造公司。1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汉胜产品“出口免验”资格证书。“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去年销售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了20%,产值增长65%。”年近七旬、精神矍铄的董事长寿伟春笑容满面。

“练肌肉”,“虚胖”变“结实”

自主创新,就是企业“强身壮体”。

这些年,广东许多企业发展迅速,“块头”很大,但“力量”不强,90%的发明专利和产业技术靠“进口”,“三高三低”现象突出——高投入、产出低;高消耗、效益低;高外向、层次低。全省高技术产业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从业人员人均创利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胖子块头不小,但缺少肌肉,缺少力量,掰手腕时常打败仗。要在国际赛场上与别人抗衡,就要练肌肉、练力量。练肌肉、练力量的过程,就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汪洋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不管有没有危机,“减肥”、“强肌”都是企业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

为了让企业主动“减肥”,广东以“优化政策环境”为核心,从投入、融资、税收、法规、技术交易等多方面入手,尽量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迄今,全省财政累计投入3.3亿元,带动依托单位和社会投入6.5亿元,建起6大科研基础平台,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6万项。

“自主创新,企业是主力,政府是推力。广东不盯眼前,看长远;不搞散打,重套路。上下联动、聚焦发力、连环出腿,让自主创新在企业生根发芽。”谈起科技创新,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视野开阔。

广东不惜重金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支持大学生创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企业群起响应,创新高潮迭起。即使在去年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深圳华为、中兴通讯、珠海格力等创新型企业,依然逆市扩张,销售收入增速保持20%以上,成为广东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最近,河源市最大的投资项目——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首期工程破土动工。广东国华等相关企业也纷纷聚集,有意打造粤东新能源基地。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说,建立“创新生态”,欠发达地区才能不吃“剩饭”、实现“蛙跳”——跳过粗放型低端产业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一同站在高端产业发展起跑线上“比赛”。

建立“创新生态”,也需要“生态创新”。广东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试行办法,全省近千家企业受惠。

2009年6月,广东继续改革了政府采购办法,要求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省财政厅厅长刘昆告诉记者,全省每年600亿元的政府采购,“从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到采购技术创新的产品,意味着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广东正加紧制定“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等,力争构建覆盖自主创新全过程的政策体系,在现代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战略产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大科技”,“洼地”变“高地”

自主创新,人才是根本。然而,科研机构偏少、创新人才不足,却是广东发展的“软肋”。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省长黄华华两次带队,到深圳召开现场会,强调“抓大科技,搞大开发,促大发展”,“吸引、利用、整合海内外人才资源,多层次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开放、立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通过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广东连续推出“省部合作”、“省院合作”、“省基合作”、“省外合作”等新的产学研模式。两年来,参与广东产学研合作的高校181所、研究院所64家、专家3000多人次、企业7000多家,实施项目7700多个,实现产值5200多亿元。与此同时,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企业,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为1万多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位于东莞的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来料加工厂,没有核心技术。公司负责人四处“招亲”,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电源研究院,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10项高端新产品填补国家空白、获得“中国第十届专利奖金奖”和国内不间断电源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权。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广东把合作重心“上移”,从“点”转向“线”和“面”,建起136个地区、行业创新联盟,为众多“创新无门”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专业镇迅速崛起,集群化发展。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到现在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广东自主创新模式出现了质变,为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提供了支撑,赢得了主动。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宋海说,这是一次“重心”位移——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单一创新”转向“多元创新”,从“广东制造”转向“广东智造”。

人才“洼地”变成了创新“高地”,广东科研由弱变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初现端倪。去年,广东5名专家新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项目,广东拿到11项,占全国总数1/10。

1月11日,广东宣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进一步提升广东产品“话语权”。迄今,广东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94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3家。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1%,产业发展对外技术依存度从88%下降到40%,逼近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

迈出“御寒”、“强肌”、“争先”三大步之后,广东仍在努力冲刺。专家预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广东3年内将建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10年内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工作站的认定、管理和服务,主要职责是:

(一) 负责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组织院士到我省考察指导,促进院士与我省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对接,建立合作关系。

(二) 负责提出全省工作站建设的总体方案、建设数量、布局等。对工作站进行认定、跟踪管理、绩效评估等。

(三) 对认定的工作站给予适当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作站咨询服务、项目调研、人才培养和条件改善等。

(四)在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工作站给予重点扶持。

第五条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主管部门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 按照省科技厅的有关要求,负责组织本地区工作站的申请、建设工作。

(二) 及时了解工作站日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以及政策等保障条件。

第六条 设站单位是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 提出本单位工作站设立申请,制定本单位工作站工作目标及运行管理规划,落实人员、场所、研发和运行经费等。

(二) 根据需要聘请1位以上院士作为工作站专家,根据国家政策,按照自愿、互利原则与院士商定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

(三) 负责制订本单位工作站的工作规范,每年安排专项科研经费和运行经费预算,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做好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生活服务工作,并为每位签约院士配备1名以上的科研助手。

(四) 工作站要充分发挥签约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作用,在对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等。

第四章 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 申请认定工作站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二) 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具备较强研发能力。

(三) 与1名以上的院士(含1名)已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院士签约同意与其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四) 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和稳定的经费支持,能为院士及其团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五) 凡涉及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双方要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明晰产权归属。

(六) 对已经与院士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或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承担国家及省级重大项目的企业,可优先考虑设立。

第八条 工作站由符合条件的单位自愿申请,各地级以上市科技主管部门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组织初审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择优认定、统一授牌。

第九条 工作站应以依托单位和专业技术领域命名,称为“广东省×××(设站单位简称)×××(领域)院士工作站”。

第十条 工作站管理期限一般为3年,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和动态管理方式。管理期满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者,适当给予奖励,用于运行补贴。仍需要继续设立的,由依托单位申请,报省科技厅审核后可重新确认。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猜你喜欢

寒流工作站广东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谁言寒流衬暖阳都说暖风驱寒冬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德钧关爱工作站
寒流来了,父母如何从容应对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