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1-10-09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学研

■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李元元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李元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新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是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面向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触角前伸、重心下移,通过“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高校理论技术与企业生产实践”、“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应用技术”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打造“三院一园”格局的技术创新平台,努力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和层次,形成了“一条龙”式产学研合作格局。为满足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需要,华南理工大学在建设好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既有传统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重点推进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总院、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

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战略目标,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在装备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化工、新能源与装备等与珠三角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分期分批建立若干个跨学科科学技术研究分院,主要致力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期研发,为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总院源源不断地输送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为广东产业升级、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技术支撑。

工业技术研究总院主要以搭建学校联系地方政府、企业桥梁和窗口为出发点,延伸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触角,使科技成果及科技需求在产业的最前沿双向流动、高效对接,目前已在佛山、中山、梅州、阳江、揭阳、惠州等地市建成了13个工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创新中心,逐步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辐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服务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格局。三年多来,学校每年承担企业委托课题超过1000项,为企业解决了近万个技术难题,大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年为社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了广东产业结构“双提升、双转移”和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侧重于紧密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布局,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在当地中试乃至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引擎”的带动作用,为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服务。2010年,教育部和广州市联合共建、华南理工大学负责牵头启动了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投入建设经费3亿元,主要针对广州市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搭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科技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五大功能平台以及相应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形成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建院格局,为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综合性公共技术服务。

国家大学科技园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资金和管理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侧重于大学技术创新及其科技型企业的孵化,扶持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产业化。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成功孵化了包括华工百川、华工环源在内的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创造产值超过70亿元,2009年,园区已实现总产值14.5亿元。

二、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及各类公共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广东在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进程中,将推进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及各类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列入了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省部产学研结合战略实施近5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先后参与了17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20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21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牵头或参与组建了机械装备、清洁生产、无铅电子制造等2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全省目前共组建了34个联盟)。通过以上形势,学校产学研工作实现了由松散、“点对点”合作向系统、紧密、长期合作的转变,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行业、企业突破和解决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大规模派遣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008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全面推进“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学校积极鼓励、推荐广大优秀科技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先后组织了333名(409人次)教师和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21个地市的300多家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研工作,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问题,通过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地方和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和主要培养基地,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是大学永恒的使命,也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广东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如学校根据广东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增设了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新能源与动力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流工程、动漫等学科专业,新组建了设计学院,为广东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生命科学创新学院,培养生物信息、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先后有在读本科生14人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或子刊)、《科学》上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发表了8篇论文;通过联合办学、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学校还选派了15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担任科技特派员助理,随同333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到广东省内企业驻点工作,为广大毕业生投身实践、学以致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紧密对接专业镇、高新技术园区,服务集群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了大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甚至百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以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园区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支撑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学校目前已与广东省60多个专业镇及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其中17个市区镇已纳入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费支持,通过以专业镇、高新技术园区为抓手,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与专业镇及高新技术园区的紧密对接,促进了产业转型及结构升级,推动了广东省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